- 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
- 艾四林
- 2058字
- 2021-03-31 19:11:57
三、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MOOC所引发的教育风暴,使得人们对未来教育有着更多的设想和憧憬。也有人认为,MOOC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只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只能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如何,MOOC的发展,对解决中国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中国的教育及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系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课堂。在这种挑战和机遇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情感教育整体状况欠佳的情况,MOOC教育模式为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实践体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崭新的路径。既有助于明确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活动的目标,丰富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参与,又能以其趣味性和多样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MOOC背景下,呼唤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引入现代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理性化颇多关注,而对情感教育则重视不足。其实,早在很早之前,著名教育家涂尔干就曾指出:“如果教育者在没有预见到新的情感的发展,没有为这一发展做准备,没有引导这一发展的情况下,却要着手把教育理性化,那么他就不可能完成他的任务。”[6]由此可见,在MOOC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授既有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青年一代为未来做好准备。
实质而言,情感教育即是要从整体上看待人的发展,注重个人的“内心生活”,从情感、价值观等的发展角度关照大学生的内心成长,而“高校情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情感控制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情感品质和较高的情感体验能力,使他们基本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情感价值体系,从而能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最后达到培养大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终极目标”[7]。由此可见,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而言,在MOOC背景下的情感教育既要注重以理服人,重视理论传授,更要重视“情感投资”,以情感人,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了于心、实践于行。
在情感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分层次,坚持层次性教育的原则。因为“如果这种情感发展到损害他人感情的地步,就会变成一种错乱的标志”[8]。这就需要运用MOOC的教学模式,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相对于情感教育的培养,麦金泰尔曾直言,“每个民族在其古代都靠诗性教化——靠‘讲故事,为主要的道德教育方式’。”[9]这句话实质上对当下的启示是,在当前道德教育日渐回归生活世界和慕课这一背景下,情感教育将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叙事的重要方式凸显于教育之中。情感教育所提倡的体验式教学和生活化教学,主要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感体验方式,使用最自然和质朴的方式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温暖学生的心灵,力求使得每个学生在这种体验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想。通过这种直接触及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个体带入某种道德境界,从而在信任、理解与宽容的氛围中感受道德的力量,陶冶自己的情操;在人际沟通和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亲历生命成长的幸福,从而生成对生活的强烈责任感。
由此,即使在MOOC来袭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只要坚守理性和情感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情感教育的正面力量,就一定能够赢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美好明天。
(张溢木,哲学博士,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1] 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23日。
[2] 情感智慧这一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Salovey)教授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Mayer)教授首先提出的。他们把情感智慧描述为: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等四种能力组成。1993年和1996年经两次修改后描述为: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等四种能力组成。由于情感智慧反映了情感与理性认知行为的协调联结和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心智的良性发展,对其内涵做出全面系统的概括,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3] 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机能》,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4]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5页。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6]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7]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8]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9]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