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数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实战案例版)
- 任康磊
- 1327字
- 2021-04-01 12:08:46
1.3.1 如何用数据总结事实
什么是事实?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比较容易和事实搞混的概念是观点。
而什么是观点?观点是对某件事的个人看法,而事实不一定是这样的。
比如,今天天气很冷,这就是一个观点;今天的气温是18摄氏度,这才是事实。
把事实和观点搞混很常见,比如,在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以下的话。
这个工作很难。
这个事很容易。
这个项目很长。
这个工作量很大。
这个内容很多。
这个时间很久。
这个人很好……
这类日常听到的总结其实都是在讲观点,而不是事实。这类话在商业世界当中,是无效的语言。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去同一家中餐厅,点同一道菜,但每次点,这道菜的味道都不同——有时候偏咸,有时候偏淡;有时候好吃,有时候不好吃。我们会觉得这道菜可能是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所以味道不同。
但实际上即使是同一个厨师,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心情下,做出来的菜的味道都不一样。因为中餐的菜谱上对于配料的说明总是盐适量、味精少许、酱油多放、糖视情况而定之类的含糊表达。因为这些模糊的表达,所以每个厨师在制作的过程中全凭自己的理解、感觉、经验、偏好操作,菜的味道当然会不一样。
听一个朋友说起他第一次去美国的经历,他说他到了酒店住下之后,肚子饿了,就出去找东西吃。他发现酒店旁边有两家餐厅,一家是麦当劳,另一家是一间没有听过名字的牛排餐厅。他想了想,去了麦当劳。我问他为什么,难道在国内还没吃够麦当劳吗?为什么到了美国还要吃?
他告诉我,因为去麦当劳吃饭,他有确定性,但是去那家牛排餐厅吃饭,他没有确定性。在全世界任何一家麦当劳餐厅买相同口味的汉堡,得到的都是类似的口味,不论这个口味是不是我们最喜欢的,至少我们可以确定自己会尝到这个口味。
但如果到一家并不熟悉的餐厅,将会尝到什么样的口味,这并不确定。实际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大部分餐厅的烹饪过程都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保证产品的标准化。大部分餐厅的菜品口味,都与厨师的能力直接相关。
而麦当劳是怎么做的呢?
麦当劳对原材料的要求是:奶浆在送货时温度如果超过4摄氏度必须退货;汉堡的面包不是圆形、切口不平的不能要;每块牛肉饼从加工开始要经过40多道质量检查关,有一项不符合规定标准,就不能出售给顾客;餐厅的一切原材料,都有严格的保质期和保存期,比如生菜从冷藏库送到配料台,只有2小时的保鲜期限,超过这个时间就必须处理掉。
麦当劳对产品的保存也有明确的要求,各种食品的保存期是不相同的,例如三明治类的保存期为10分钟、炸薯条的为7分钟、炸苹果派的为10分钟、咖啡的为30分钟、香酥派的为90分钟等。
就连麦当劳餐厅和产品的设计,都既体现了服务的细节,又体现了服务的标准。比如,麦当劳所有连锁店的柜台高度都是92厘米,因为据科学测定,大多数人在92厘米高的柜台前点餐感觉最方便;麦当劳的可乐都为4摄氏度,因为这个温度下的可乐口味最佳;面包全都厚17毫米,这样的面包在口中咀嚼时味道最好、口感最佳。
有了这样的运营标准,才保证了顾客无论在世界上哪一家麦当劳餐厅用餐,都会吃到类似口味的汉堡。这些运营标准,来自对事实的准确总结和描述,而不是主观臆断。反观很多厨师在教徒弟的时候经常说的话是:这个菜炒得太咸了,这个菜酱油放得太少了,这个菜量太多了。这都只是在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