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餐后饱胀或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参考2006年罗马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罗马Ⅲ标准,治疗主要有一般调整、抑酸剂、促动力药、抗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保护剂、助消化药、精神心理调整及一般饮食调整等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反酸是以上腹部烧灼感,犯吐酸水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表现者,应属于中医“反酸”的范畴。
2011年10月发表的《亚洲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指出基于东西方人群体质及诊疗模式的差异,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及流程、分型标准及治疗手段在亚洲地区的是否适用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在中医药方面,虽然有些研究证实中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缓解症状,但尚须提供更多研究数据支持。因此,应加强中医药干预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周师认为本病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犯脾挟胃;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外邪袭胃,损伤脾胃等多病因所致。诸多原因导致脾胃损伤,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见餐后饱胀或早饱等症状;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脾挟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出现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肝气郁久化热,肝胃郁热,故见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因此,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情志不畅和饮食不当存在于消化不良发病的整个过程,脾虚肝郁,犯脾挟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气失和、脾运无权。一般而言,消化不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其病变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其病变主要在胃。治疗上采用健脾和胃之法,并加减用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一、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
脾胃同居中焦,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密切配合,纳运相得,才能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如遇外邪袭胃、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情志不畅,肝郁犯脾,脾胃亏虚,运化失常,则导致脾胃受损,出现各种不适。
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
(一)调脾胃气机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胃气主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升与降,相辅相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有直接的相关性。如遇外邪袭胃、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情志不畅,肝郁犯脾,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故在治疗上调胃以理气通降为主,调脾以助运升清为主,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脾胃运化归于正常,则诸症得去。
(二)调肝胆气机
清代医家唐容川:“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功能性消化不良部位在脾胃,但与肝密切相关。肝脾胃同居中焦,脾胃的功能有赖于肝的调节,肝与脾胃功能失调可互为因果。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木强乘土;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肝气乘脾,脾土受伐,为土虚木乘,均可出现上症。
因此,在健脾和胃治疗之时,当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胃以理气通降为主,调脾以助运升清为主,辅以疏肝理气,养血柔肝等法。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脾胃运化归于正常,则诸症得去。
三、处方加减
基于“健脾和胃”治法,在治疗上以柴胡、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砂仁、白豆蔻、鸡内金、神曲、炒麦芽等为基础方,柴胡疏肝理气,苍术、厚朴行气导滞,茯苓健脾益气,砂仁、白豆蔻芳香醒脾和胃,鸡内金、神曲、炒麦芽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之功。
在临床使用时可加减用之,斟酌配伍用药,剂量宜小,肝郁气滞明显,伴见胁痛、易怒者,可加青皮等;肝胃郁热明显,伴见口干口苦,可加黄连、苦参等;烧心反酸明显者,可加浙贝母、海螵蛸等;疼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金铃子、延胡索等。
四、验案举隅
齐某,女,30岁,初诊日期:2009年12月12日。
主诉:烧心反酸反复发作4年。
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烧心反酸,症状逐渐加重,时有呃逆,偶有胃痛,无胃胀,大便溏,口苦,时有恶心,食欲尚可,小便正常,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多次行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门诊。
现症:反酸,烧心,时有呃逆,偶有胃痛,大便溏,口苦,时有恶心,舌红,尖赤,苔薄黄,脉弦。
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反酸(肝胃郁热证)。
治法治则:疏肝清热,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10g 胡黄连6g 苦参6g 苍术10g
厚朴10g 陈皮10g 茯苓10g 浙贝母10g
乌贼骨10g 砂仁10g 白豆蔻10g 鸡内金10g
神曲10g 炒麦芽10g
3剂,水煎服,2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二诊(2009-12-8):服药症减,反酸及烧心减轻,呃逆减轻,无胃痛,无恶心,口苦减轻,大便不成形,2日1次。舌红,尖赤,苔薄黄,脉弦。予前方加煅瓦楞10g,9剂。
三诊(2010-1-27):服药症减,反酸及烧心减轻,呃逆减轻,无胃痛,无恶心,口苦减轻,大便不成形,2日1次。舌红,尖赤,苔薄白,脉弦。续服前方,9剂。
四诊(2010-1-27):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反酸及烧心明显减轻,无呃逆,无胃痛,无恶心,无口苦,大便较前成形,2日1次。舌红,尖赤,苔薄白,脉弦。续服前方,9剂。
五诊(2010-1-27):无反酸,无烧心,偶有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续服前方,9剂。
按语:
患者反复就医,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故拟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慎重,应密切关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①年龄在40岁以上者;②有吞咽困难、顽固性呕吐、食欲不振者;③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黑便、贫血、腹部肿块等病症;④有肿瘤家族史或有明显的情绪因素或心理障碍者。如有以上情况,则应做进一步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周师认为本例患者为久病失治,损伤脾胃;加之求医未果,情志不遂、肝气郁久化热、犯脾挟胃所致的反酸之肝胃郁热证。肝气郁久化热,故见烧心、口苦;肝气郁滞、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故见反酸,时有呃逆、恶心;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故偶有胃痛;脾虚运化失司,故见便溏;舌红,尖赤,苔薄黄,脉弦,为肝胃郁热之征,故治疗采用健脾和胃,清热疏肝之法,加减用之。胡黄连、苦参以清郁热,柴胡、陈皮以疏肝,苍术、厚朴、陈皮以燥湿健脾,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标本兼治,病至痊愈。
五、临床心悟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且常反复发作,故在临床诊疗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从用药、饮食、情志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
在用药治疗上,采用“健脾和胃理气”法,周师治疗脾胃疾病用药轻灵,不过于厚重,醒脾悦胃,剂量宜小,以防攻伐过度,苦寒败胃,辛燥伤气,滋腻碍胃。并要时时顾护脾胃之气,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用药以调和为主,剂量设计常在6~10g之间,每获良效。整体论治,在治疗中注重他脏与本病的关系,如宣降肺气配以和胃降气,通腑降气以复气机升降之常,综合干预治疗。
重视饮食调养,嘱患者在按时用药同时,注意饮食宜忌,进食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同时在情志不畅时应该避免进食,待情志好转后再进食,以免饮食与情志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损伤脾胃,加重病情。
强调情志致病的重要性,身心兼护,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患病多年,饱受疾病之苦,情志不畅,而情志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二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因此,周师在临床过程中非常重视对患者的情志开导,耐心而详细地向患者说明病情,使患者了解病情,解除心理负担,避免医源性致病因素,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
总之,结合患者病情,辨证论治,综合调理,应用中医药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张 立 继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