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宋国也许是圆梦之地

孟子决定到宋国去。

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弟子万章报告的一个消息。

万章听到一个传闻

孟子独自在室内徘徊,盘算着离开齐国去哪里。

万章气喘吁吁地进来了,似乎有急事。

“怎么这样急?别慌!别慌!”孟子担心出了什么大事,示意万章镇定。

“不好了!听说齐国要出兵了!”

“出兵?听谁说的?可靠吗?齐国攻打谁?”

“市面上大家都传开了,军队也在调动,说是攻打宋国。楚国也要出兵呢!”

看来事情是真的了,齐楚联合攻宋?为什么呢?孟子觉得蹊跷,非问明白不可。

“理由呢?”

“需要什么理由!宋国换了新国君,打算实行惠民政策,安民富民。齐、楚两国怕宋国强大起来,也讨厌宋国新君的新做法——这就是理由!”万章愤愤不平地一口气说了许多,又十分焦虑地问道,“先生,宋国那么小,抵挡得住吗?宋国该怎么办?”

万章不是宋国人,但他富有正义感,很关心宋国的命运。

原来如此!

孟子明白了,齐威王居然走这样一步棋,事实证明了孟子对这个野心膨胀的国君的观察和判断。此地一刻也不能留,走!到宋国去!一则帮宋国于危难之中,助宋国新君脱险;二则赞赏宋君的决心,也许这个新人能提供圆梦的机会。

其实,二百多年前,宋国实力也不可小觑。公元前651年,宋襄公也曾扮演过争霸的角色,与齐、楚等国较量过一番。怎奈宋国夹在齐、楚、韩、魏诸强之间,加之国土面积不大,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如意算盘终于落得个竹篮打水的下场。今天的宋国实力已不如从前,只要被齐、楚联军一夹击,就不堪设想。

孟子理解万章的心情,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一贯的认识和信念,孟子告诉万章,只要行仁政,得民心,齐、楚虽强也不可怕。他以史为证,举商汤王、周文王的例子。这两个君王都尊重民意,顺从民心,关注民生,深得民众拥戴。他们为民除害之师所到之处,民众欢欣鼓舞,如大旱时的禾苗遇上了喜雨,箪食壶浆表达感恩的心情。夏桀、商纣肆虐祸害百姓,其势汹汹,终于被打倒。

“宋国没什么可怕的,担心什么!咱们这就去宋国!”

孟子说完,便带领弟子们南下。

到商丘不久,孟子觉得似乎不大对劲

宋国上下确实在议论新政,但朝内有头脑有能力的官员不多,尤其是对改革施政的态度好像并不统一。

官员戴不胜来拜见孟子,请教新政问题,言谈间透露出戴不胜对国君决策信心不足。

“先生,敝国君王尚未正式颁布新政的命令,他似乎还在犹豫,请问我怎样才能助他一臂之力呢?”

“问题提得很好!”孟子说,“据我所知,实施怎样的政策,决策者的确起关键作用。但要除弊兴利,改革施政,那必得有众多优秀的官员形成良好的氛围,促使决策者下决心才成。”

“我们有优秀的官员呀!薛居州就很不错。先生可能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可是德才兼备的呀。”

孟子微笑了一下,想了想说:

“我打一个比方,楚国的官员要让他的儿子学习齐国语言。请问这位官员该为他的儿子请一个怎样的教师呢?是齐国人,还是楚国人?”

“当然是齐国人!”对方立即回答。

“不错,必须是齐国人。如果老师教学生说齐国话,周围的人时时刻刻跟这孩子说楚国话,即便每天用鞭子抽着他说齐国话,他说得出来吗?相反,如果把孩子送到齐国去,在临淄住上几年,还请齐国的老师教他,再打他骂他叫他非说家乡话不可,只怕他也说不出来了。”

孟子注意到戴不胜的表情似乎有所领悟,便接着往下说:

“环境、氛围是很重要的,您说薛居州是好人,让他住进王宫,每天守在国君身边,能不能造成良好的氛围呢?那可不一定。如果国君身边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人,国君早就下定决心,替民众办好事了。相反,如果国君身边只有一个薛居州,其他人无论男女老少,整天都想着歪门邪道,不做正经事,国君能好得了吗?只有一个好官是无法构建好环境、好气氛的!”

不久,又有一位官员来拜见孟子,此人名叫戴盈之,他也要向孟子请教新政问题,而且开口就谈税收:

“先生来敝国,一定听说敝国将改革施政。敝人以为朝廷眼下拟想中的做法过于急速,如税收,立即实行十抽一制,还免收关卡和商品的赋税,行得通吗?敝人是拥护改革的。敝意以为,如果认定赋税太重,就先减轻一点,等待时机完全成熟,再实行新税制,岂不更好!”

孟子笑了笑,心想,你哪是“拥护改革”,什么“减轻”,什么“缓行”,全都是托词,你就是反对改革。好吧!让我来点破你。

孟子说:“我给阁下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个人好吃懒做,而且偷窃成性。邻居家养了一群鸡,只只肥硕无比。一天,这人趁邻居外出,偷了一只炖着吃,香喷喷,味道很美。他吃上瘾了,天天去偷。有人发现了,警告他说:‘这事太不道德,小心把你抓起来,打断你的腿!’小偷见事情败露,哀求道:‘大叔,我错了!我改!明天我就不偷了。以后我每月只偷一次,过年后,我一定金盆洗手,完全不偷。’请问,您怎样评价小偷的回答。”

戴盈之也不是笨蛋,他明白故事的含义,脸红了,低头沉默不语。

孟子接下去说:“既然知道自己所做的并非君子之道,就马上改嘛,为什么等到来年呢!”

继续谈下去已经没有必要,戴盈之告辞离去。

孟子望着客人远去的背影,感慨地说:

“宋国的事难办哪!国君决心还没有下,办法也没有成熟,官员们就议论纷纷,反对者还占了上风。我看齐、楚两国也不必担心,咱们算是白来一趟了!”

看来宋国也不是可以圆梦的地方。

其实宋国行新政一事,古籍说法不一

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宋国新君并非仁君。

公元前329年,宋国国君剔成遭到弟弟偃的攻击,逃往齐国,偃自立为君。十一年后,君偃又自立为王(后谥康,史称宋康王)。

宋君偃在位四十三年,坏事干尽。

据说有一天侍臣报告,城墙角一只小鸟居然孵出了类似鹰一样的猛禽,这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怪事。君偃叫太史占卜,太史说:“小鸟生大鸟,一定能成大事。”君偃乐坏了,“这不是上天指明要我成就霸业,实现二百多年前先祖的梦想吗?”说做就做,他立即进攻滕国,夺取薛邑,又占领了淮北之地。

胜利冲昏了头脑,君偃命令侍臣把盛满鲜血的兽皮袋高挂树顶,拉弓射箭,皮袋破裂,鲜血四溅。他得意地大笑,说:“我射天了!我射天了!”他又命令侍臣拿来皮鞭。他挽起袖子,用皮鞭猛抽地面,一边高叫:“我鞭地了!我鞭地了!”接着又拔剑砍断谷神、土神的牌位,然后召集群臣,向大家宣告:“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我可以降天伏地,征服一切鬼神,谁也不许违背我的旨意!”

君偃干的坏事还不只这一点。

他见有人清早过河,说道:“大清早不在家好好睡觉,过河做什么?去!把他的腿砍断!”

一个驼背的人从宫前经过,被他看见了,他皱着眉头说:“世上哪有这样丑的人!去!把他背上的驼子砍掉!”

众大臣实在看不下去,冒死进行劝谏,被他用箭一个个射死。

老百姓怕他,纷纷逃出都城。

诸侯们骂他为“桀宋”,是夏桀式的暴君。

公元前286年,他在位的第四十三个年头,齐国联合魏、楚,攻进都城,城门居然洞开,没有人把守,更没有人抵抗,康王偃当即被处死。

如果以上记载都是事实,宋君偃(宋康王)如此凶残乖戾,他怎么可能在登位之初萌生行新政的念头呢!

史家对宋君偃本人及其表现做过各种解释,至今仍无定论。

《孟子》中记载万章听到的传闻是否属实,我们也无法判断,但孟子师徒宋国之行并未达到原定目的却是实在的。

说明

本文根据《孟子·滕文公下》以及《史记·宋微子世家》《战国策·宋卫策》中的相关内容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