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译注
- (清)蘅塘退士编选 史良昭 曹明纲 王根林译注
- 1740字
- 2021-04-04 03:23:20
燕歌行 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1〕,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2〕,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3〕,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4〕,
天子非常赐颜色〔5〕。
摐金伐鼓下榆关〔6〕,
旌旆逶迤碣石间〔7〕。
校尉羽书飞瀚海〔8〕,
单于猎火照狼山〔9〕。
山川萧条极边土〔10〕,
胡骑凭陵杂风雨〔11〕。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12〕,
孤城落日斗兵稀〔13〕。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14〕,
玉箸应啼别离后〔15〕。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16〕。
边风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17〕?
杀气三时作阵云〔18〕,
寒声一夜传刁斗〔19〕。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20〕!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21〕。
【题解】
《燕歌行》本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由魏文帝曹丕创调。内容多模仿思妇口吻,歌咏东北边地征戍之情。这首诗据诗前小序,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序中“元戎”一作“张公”,系指当时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据史书记载,这年守珪部属在潢水出击叛乱的奚人余部,先胜后败。守珪却隐瞒实情,谎报战功。高适曾送兵至蓟北,目睹那里军中腐败的状况。后回封丘,即有感而作此诗。
诗通过对平定东北边乱形势的如实描写,热情赞扬了前方将士大敌当前为报效朝廷、英勇杀敌的奋不顾身精神,严厉鞭挞了主帅的荒淫无度和草率轻敌,同时对由此造成战事旷日持久给征人和思妇带来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全诗写得慷慨激昂,声情悲壮。尤其是层层运用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希望整顿边防军事的主旨,喊出了人民期盼早日结束战事、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心声。
【注释】
〔1〕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
〔2〕 元戎:军队的主帅,指当时的御史大夫(副丞相)、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3〕 汉家:汉朝,这里是指唐代。 烟尘:指战争。
〔4〕 横行:指驰骋沙场。
〔5〕 非常:破格。 赐颜色:给好的脸色,赏脸。
〔6〕摐(chuāng):击打。 金:指军中打击乐器钲。 伐:敲击。 榆关:即山海关,唐代东北的军事关塞。
〔7〕 旌旆(pèi):军旗。 逶迤:蜿蜒不断。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
〔8〕 校尉:武官名。 羽书:插着鸟羽的紧急文书。 瀚海:大沙漠。
〔9〕 单(chán)于:匈奴族首领的称号。 猎火:军队夜战时所持火炬。 狼山:在今内蒙古中部乌拉特旗。
〔10〕 极边土:到了边境的尽头。
〔11〕 胡骑:指敌人的骑兵。 凭陵:侵犯。 杂:夹杂,混合。
〔12〕 穷秋:秋末。
〔13〕 斗兵稀:能战斗的士兵已经不多了。
〔14〕 铁衣:指穿着铠甲的战士。
〔15〕 玉箸(zhù):喻指女子流泪。箸,筷子。
〔16〕 蓟(jì)北:今天津蓟州一带,此泛指东北边境。
〔17〕 绝域:与中原隔绝的边远地区。 更何有:什么也没有。
〔18〕 三时:指春、夏、秋三季。一说指一天中早、中、晚三个时段。
〔19〕 刁斗:军中用来打更的铜器,白天用来烧饭。
〔20〕 “死节”句:意思说战士为国捐躯,并不是为了得到功勋。
〔21〕 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武帝时的右北平太守,抗击匈奴有功,被誉为“飞将军”。
【译文】
战争的烽烟在汉王朝的东北边境点燃,汉朝的将士们告别家人前去杀敌征战。热血男儿的性格本来就喜爱纵横驰骋,尊贵的天子又打破常规赏赐格外丰赡。大队人马打着金钲敲着战鼓直扑榆关,旌旗一路蜿蜒不绝地行进在碣石山间。校尉带着紧急军书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单于把熊熊战火燃烧到了狼居胥山前。山河萧条的景象一直延伸到边境尽头,胡人的铁骑来势凶猛就好像暴风骤雨。战士们在两军对阵拼杀时已伤亡过半,而美人却还聚集在中军帐中轻歌曼舞。深秋季节大沙漠中的野草已一片枯黄,日落时分孤立的城垣上士兵格外稀少。身受朝廷的恩遇从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在关山间尽力转战仍然未能解除困扰。披着铠甲远在边疆辛勤守卫为时已久,家中妻子离别后的眼泪止不住地长流。居住城南的少妇没有一天不失魂落魄,驻守在蓟北的战士只能苦苦翘首等候。那边地满天呼啸的寒风怎么能够穿越,那辽阔苍茫的极远区域更是一无所有。浓郁的杀气整天都凝结成阴沉的阵云,凛冽的寒风一夜中不停地传送着刁斗。只要看雪亮的刀剑剧烈砍杀鲜血淋漓,就知道为国捐躯从来不是为建立功勋。您没见浴血奋战在沙场多么辛勤劳苦,使人到如今还想起英勇无敌的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