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田县志(1990—2010)
- 蓝田县志编辑委员会
- 1540字
- 2024-11-03 11:38:10
第二节 渔业生产
一、鱼种生产
1974年,县水利部门在洩湖十里铺村建鱼种场,有12个标准化鱼池。从陕西省水产工作站华县莲花寺鱼种场和西安市鱼化寨鱼种场引进“水花”“夏花”等鱼苗放池中喂养成2.5~3寸的鱼种,再向水库、鱼池投放。1976年在白马河水库大坝后开辟7亩水面,投放鱼苗,年产鱼种2万~7万尾。两处年产鱼种15万~26万尾。随着养鱼形势看好,市面出现外地鱼苗商贩,1985年扩建6个1.33公顷水面的鱼种池。1990年后,水库、鱼塘由私人承包,渔业生产商品基地较多,县鱼种场经营困难。1998年西蓝高速公路占去鱼池9个,损坏池塘1.13公顷,严重影响了鱼种场的鱼苗生产规模,使当年县境内和周边地区鱼种鱼苗供应紧张,鱼种场难以为继,改为水产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2000~2010年,县境内鱼苗基本从外地引进购买。
二、水面养殖
1958年汤峪聚庆给水库投放鱼苗,开水库养鱼先河。1973年白马河、汤峪、鹿原、李家沟、东风、祝家湾、杨庄等水库相继投放鱼苗,产量不高。1987年全县31座水库26座投放鱼苗,养鱼水面达到160公顷,年产49.9吨,平均亩产成鱼10.4公斤。1989年,西安市科委将蓝田县水库化肥养鱼列入“星火计划”。县科委、县水产站在汤峪、鹿原、白马河、任家沟水库进行化肥试验,在66.67公顷水面积施碳酸氢铵、过磷酸钙54.8吨,亩施肥54.8公斤,年底捕捞成鱼40.9吨,平均亩产成鱼40.9公斤。是年化肥养鱼扩展到三岔河、祝家湾、齐沟、陶沟、侯家河、冯家沟、杨庄、宋家寨、东风、李家沟等14座水库,年投化肥112.8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各56.4吨,亩均施肥67.1公斤,年底捕捞86.4吨,平均亩产51.4公斤,14座水库比以前平均亩产10.6公斤增产3.9倍。1990年11月,市科委在蓝田县召开化肥养鱼验收大会,宣告蓝田化肥养鱼试验成功。2000年,国家对食品安全有了严格要求,依据水产养殖水质、化学成分、药物残留标准,认为化肥养殖不符合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逐渐淘汰。
池塘养鱼主要分布在大寨、三里镇、洩湖、华胥、普化、焦岱、李后、安村、巩村等地。单池水面0.03~0.72公顷。1982年前集体池塘管理不善,产量很低。1982年后个人承包池塘,产量猛增,成为一项主要产业,鱼池面积扩大到原区、半岭地区。三里镇魏家沟26户农民将门前小河沟分段修成26个鱼池,形成水面1.34公顷,投放鱼种5250尾,被誉为养鱼村。冯家村岭上的晋公庙村民张烈相承包村上0.025公顷渍水塘,整理成鱼塘,春季投放鱼种25公斤,年捕捞165公斤成鱼(折合亩产430公斤),带动了养鱼热。
2005年底,灞河流域水面养鱼240公顷,其中池塘78.3公顷,水库161.7公顷,水产品产量700吨,分别占全县养殖水面95.5%和98.5%。2010年已建成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1个,占养殖水面的70.4%,有125个养鱼池塘,26处养鱼观光园。
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鱼、鳊鱼等,特种养殖主要有甲鱼、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等4种,池塘、河沟、稻田有零星小型水生动物,主要有虾、蟹、蚌等。
三、水产捕捞
居住在灞、浐河边的先民,6000年前就开始了渔猎生活,历代延续,网捕、钩钓、叉投,进行捕捞。1975年开始水产养殖后,聘请渭南地区水产站捕捞队,周至、河南捕捞专业户,西安市水产站退休工人捕捞队来蓝田捕鱼,捕捞费用按30%成鱼提成。是年底县鱼种场成立“蓝田县捕捞队”,配有亦工亦农7人,平时承担喂养鱼种、养猪、搞副业,秋冬捕捞。
1984年机构改革,“县水产工作站”成立,捕捞队归水产站。1983年捕捞队收费降为二八分成,捕捞队占20%。1985年白马河水库与西安庆华厂联合养鱼,白马河水库提供水面、场地、人员,厂方提供铁船一艘,网具10片,拖拉机一台,周转资金2万元,组成3人捕捞组,除给白马河水库捕捞外,也出外承担小型捕捞。1985年底,全县配置捕捞渔船4艘,网具31片,从业捕捞150人。1987年捕捞队配置渔船2艘(3吨),网具21片。1995年后,随着水库养鱼全面承包,县乡捕捞队相继解散。2000~2010年,蓝田水产养殖均为个体经营,自养自捕,采取垂钓、网捕、放水等办法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