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引水工程

蓝田掘渠引水,历代均有。至2010年共有自流引水渠道29条,灌溉面积2400公顷,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季节性渠

主要分布于沿灞、辋、焦、汤、库五条较大河流及各支流两岸。一般春夏引水,浇灌稻田蔬菜等,秋、冬两季多闲置,渠首大致固定,亦因暴雨洪水冲刷发生移变。全县较大的有16条,灌溉面积287公顷。

二、古渠名堰

这类渠道修筑年代久,工程量大、比较规范,灌溉面积多,较有名气。如唐代的库峪渠、辋川渠,清末民初的军刘堰、蓝桥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跃进渠、普惠渠、辋灞渠等,都为蓝田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渠已不存在,清末民初的渠经过修复改造仍服务人民。“大跃进”时期修建的渠道进行改造加固,有的继续发挥作用。1990年后由于偏旱少雨和人为因素,以及农业生产体制变革等,一些渠道淤积、损毁、失修、报废。

(一)军刘堰:修于清末民初。位于普化镇杨斜山底村,引自蓝峪水,群众自发开凿,属村管渠。该渠有3条支渠,总长8.07千米,灌溉面积324.9公顷,地域包括杨斜、山底、杨家、任家、李家、张独庄、胡家寨等自然村。1990年后几次修复,效果不佳。2009年经省、市审批立项,投资81.69万元,衬砌支渠3条8.07千米,分渠16条13.34千米,大小建筑53座,恢复并保证了灌溉。

(二)辋灞渠:1957年11月动工修建,1958年建成,从南寨村南辋、灞河交汇处自流引水,灌溉蓝关镇、三里镇、洩湖(辖原冯家村)、华胥、孟村等6个乡镇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的部分耕地。渠首年引水量3000万立方米以上,灌溉面积1373.3公顷,旱涝保收田面积1100公顷,其中抽水灌溉226.7公顷,水田113.3公顷,渠井双灌866.7公顷。1959年成立辋灞渠灌溉管理委员会,1964年成立灌溉管理站,2007年列入全额事业单位管理,负责计划用水、供水、管理等。

省、市、县多次投资,对该工程先后进行10多次维修,浆砌坝面、衬砌渠道、改建渡槽等,改善灌溉面积133.3公顷。1996年7月~2008年向县自来水公司供水12年,1200万立方米。灌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8~1970年亩产250千克。1971~1990年亩产500~675千克,1991~2010年夏秋两季亩产平均1100多千克。

(三)蓝桥渠:主灌蓝关镇(原大寨乡)冯林寨、蒋寨、洛寨、新寨、张寨、胡家巷、圪垯、滹沱、大寨等9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75.33公顷耕地。渠首在普化镇杨斜村清河南岸。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长郝兆先筹建。1956~1958年重建,属无坝自流引水渠。1964年因渠系配套不完备,另增修长33米,高1.35米低栏栅水坝一座,暗洞80米,4孔节制闸1座,浆砌渠道300米,灌溉面积恢复至373.3公顷,属乡镇管理工程。1987年以后,因管理机构不实,工程老化,濒临半废。2009年后由国家投资249.75万元,衬砌主渠6.15千米,分渠16条23.8千米,各类建筑物101座,灌溉面积增加到529.3公顷。

(四)九间房灌区:为乡管工程,是在1958年兴建的胜利渠基础上扩建的,引倒沟峪和流峪河水。2009年国家投资114.85万元,衬砌水渠9条7.9千米,分渠9条3.92千米,修建筑物25座。修复后恢复、增加灌溉面积266.3公顷。

(五)普惠渠:位于县东川普化镇,从安沟河口引灞河水。1957年12月至1958年6月修建,总长7.9千米,流量每秒1立方米,设计灌溉366.7公顷,涉及原马楼、普化、李后3乡13个行政村,从铁瓦沟退水。1984年因大部分损毁进行第二次整修,灌区缩减到楸树庙、石头滩、清凉寺、石韦、景靳5个行政村,属乡镇管理工程。1990年以后因河床降低,渠平槽拆,无人管理而报废。

(六)跃进渠:在厚镇乡清峪河右岸,由槐树沟口引清峪河水。1958年8月动工,1961年3月试水,当年秋灌120公顷,由厚镇、普化、玉山等10个乡镇农民参加修建。干渠长12.5千米,南、北干渠引水均为每秒1立方米。1961年设管理处,有乡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至1972年无人管理,损毁甚多。1972年至1973年重新疏浚环山渠道,改800米木制倒虹为砼倒虹,成立管理站,属县管工程,设3名专管干部。1984年秋阴雨连绵,渠道滑塌,大部破坏,渠道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