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田县志(1990—2010)
- 蓝田县志编辑委员会
- 7字
- 2024-11-03 11:37:58
第四章 农技农艺
第一节 土壤肥料
一、土壤类型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将蓝田县划分为10个土类,21个亚类,48个土属,107个土种,分布情况见表。
表6—4—73 蓝田县土壤类型及分布情况表 单位:公顷
二、土壤肥力
境内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3.21毫克/千克,碱解氮含量4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16.2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107毫克/千克。川道地区有机质含量12.96毫克/千克,碱解氮含量99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15.7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98毫克/千克。岭区有机质含量12.18毫克/千克,碱解氮含量101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19.5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91毫克/千克。县境土壤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为:锰7.19毫克/千克,锌0.497毫克/千克,硼1.250毫克/千克,铁9.7毫克/千克。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中等,碱解氮含量较高,硼含量极缺,锌偏少。
三、土壤改良
蓝田土壤质地偏重,结构性差。按土壤质地分类,全县重壤土占42.40%,中壤土占10.92%,沙壤土占36.83%。土壤质地细,黏粒含量高,表现为口紧,难耕,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较大。ph值7.3~8.0,除山区外,大部分地区ph值适中,宜于各种作物生长,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土壤改良。
(一)深翻改土:深翻是改良土壤、蓄水保墒和消灭病虫的主要措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每年人工翻地5600公顷。1970年后,逐步实行机械化深翻,1990年机耕面积25000公顷,2008年后,每年机耕面积达40000公顷。
(二)中低产田改造:1970年以后,全县持续加大改造农田步伐,大力兴修“四田”。1990年后,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夏、冬平整土地,年改造中低产田266.7公顷。并采取配方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三)小流域治理:从20世纪80年代始,蓝田县把小流域治理列为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改良土壤的重大措施,先后进行了龙河、红河、三岔河、白马河等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3.3平方千米。
(四)秸秆还田:用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种绿肥压青。1990年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收机播面积大增,农作物秸秆还田逐步增大。2008年后,全县秸秆还田每年达62000公顷,还田量50.5万吨,土壤有机质得以提高。
四、肥料使用
(一)有机肥料:主要是人粪尿、作物秸秆、堆肥、土杂肥、绿肥、各种饼肥等。据2008年调查,全县有机肥年使用量247.87万吨,厩肥年用量80万吨,堆肥年用量20万吨,土杂肥年用量5万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50.5万吨,过腹还田77.5万吨,焚烧还田14.72万吨,还田面积62000公顷。绿肥播种面积400公顷,总量1.3万吨,压青还田和经济利用4000吨。粮食作物一般用有机肥作底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
(二)化学肥料:20世纪60年代极少使用化肥,1975年后化肥使用量显著增加。常用化肥主要有氮肥、磷肥和钾肥,其次为微肥。氮肥有碳酸氢铵、尿素等;磷肥有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以氯化钾、硫酸钾为主。1990年全县使用化肥总量44821吨,其中氮肥34542吨,磷肥7471吨,钾肥1255吨,复合肥1553吨。分别占总量77.1%、16.7%、2.8%和3.5%。2008年氮肥使用量52631.2吨,磷肥19269吨,钾肥6260吨,复合肥16241吨,使用量分别是1990年的1.52倍、2.58倍、4.99倍、10.46倍。氮肥使用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77.1%减少到2008年的54.9%,磷、钾肥和复合肥使用量逐年上升。
(三)配方施肥:2002年开始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2007年实施国家测土施肥补贴项目,选15个乡镇为项目区,共调查255户,确定45户为肥情长期观测点,采集2400户土壤样本,分析1972个样本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容重等9项指标。在川、原、岭地区的高、中、低肥力耕地各确定3个土壤肥力监测点监测数据。实施小麦、大麦和玉米“3414”(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肥料试验点19个,肥效对比试验17个。至2008年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666.7公顷,其中玉米14666.7公顷,大豆3333.3公顷,蔬菜666.7公顷。2010年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44333.3公顷,其中小麦33000公顷,玉米11333.3公顷。小麦亩增产30.4千克,玉米亩增产40.3千克。全县年增产粮食1.54万吨,减少不合理施肥1059.2吨,增收节资30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