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需求

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与交换都必须借助于货币来实现。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务的需求首先表现为对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money deman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和偏好等因素。

一、货币需求动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用“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解释人们持有现金余额(货币需求量)的心理动机。在阐述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时,凯恩斯把这种流动性偏好分解成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transactions motive)的货币需求,假设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功能,可用来完成每日的交易。在这一点上,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一致,强调这一层面的货币需求主要由人们的交易水平决定,即货币需求交易与收入成正比。一般来说,大企业或高收入者为交易动机而留存的现金就多些,小企业或低收入者留存的就少一些。扩大到整个国家或社会,则当年名义国民收入的规模就决定了全国或全社会交易货币需求的规模。

(2)预防动机。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的货币需求,假设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除了完成当期交易以外,还是用来预防意想不到的需求。它来源于货币的延期支付职能,这一认识使得凯恩斯的分析超越了古典分析的框架。人们手头要保留一部分现金,以应对意外不测事故或在意外有利之时进货之用。凯恩斯认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它与交易性货币需求相类似,也受货币收入多寡的影响。即假定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持有与收入成比例。上述两部分货币需求合在一起构成的现金余额(后人称之为活动现金余额),凯恩斯用M1表示,并把它写成函数式:

M1=L1Y

式中,L1M1的函数符号,因变量M1将随自变量Y(名义国民收入)做同方向变化,但不一定是正比例关系。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以满足投机获利而保留的一部分货币,它来源于证券市场高度发达条件下货币储藏手段职能的特殊形式。凯恩斯同意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货币具有财富功能,同时,他也同意古典剑桥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财富与收入密切相关。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投机动机的解释是:“即相信自己对未来之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他还指出:“经验告诉我们,货币需求之用以满足投机者会常随利率之改变而改变。”

凯恩斯假定,每个经济个体都认为利率会趋向于某个正常值(当然,这一假定在今天看来不是很合理)。如果利率低于这一正常值,则附有固定利率的债券价格越高,同时人们根据经验预测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大,即认为将来债券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大,于是人们竞相卖出债券,更愿意以货币而非债券的形式储藏财富,从而避免遭受资本损失,使得货币需求增加,即人们手中保有投机货币的数量就多。反之,现行利率超过这一正常值时,人们预测利率下降的可能性增大,即未来债券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大,人们预期持有债券的收益超过持有货币的收益,于是竞相购买债券,宁愿保存债券而不愿保存现金,这样保有投机货币的数量就少,使得货币需求减少。根据凯恩斯的推理,我们可以断言:利率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需求同利率水平呈负向相关,这部分现金余额(后人称之为休闲余额),凯恩斯用M2来表示,并把它写成函数式:

M2=L2i

式中,L2M2的函数符号,因变量M2将随自变量(现行市场利率)做反方向变动,但不一定是反比例关系。

凯恩斯在分别分析了各种动机下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之后,写出如下货币总需求函数式:

Md=M1+M2=L1Y+L2i

凯恩斯的上述货币需求理论把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和金融市场利率联系在一起,摆脱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的作用局限于影响物价水平的束缚,使货币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节货币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流动性陷阱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三种动机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而与收入成正向关系,投机动机则与利率成反向关系。如果以L1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保有货币的货币需求,以L2表示为满足投机动机而保有货币的货币需求,则L1y)为收入y的递增函数,L2r)为利率r的递减函数。货币总需求量L=L1y)+L2r)。同时,以M1表示为满足L1的货币供给量,以M2表示为满足L2的货币供给量,则货币供给量M即为M=M1+M2。凯思斯认为,均衡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加强,货币需要量大于货币供给量,利率趋于上升;相反,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货币需要量小于货币供给量,利率便会下降。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与货币管理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相等,利率便达到均衡水平。

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使得利息率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在任一时刻,人们心目中存在某种“标准”利率,若市场利率高于“标准”利率,他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债券价格将会升高,于是买进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时卖出债券换回货币。相反,若市场利率低于“标准”利率,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会下降,则卖出债券换回货币,以便日后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债券。因此,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较低利率对应较大的投机货币需求量,较高利率对应较小的货币需求量。现实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利率特别高,预期日后利率只跌不涨,债券价格只涨不跌,则将手中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债券,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几乎为0;二是利率特别低,预期利率将会上涨,债券未来价格只会下跌,则将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并不再购买债券,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这种情形被称为“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为r0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右图所示。

图4-1 流动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