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谁是我要找的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前面明确自己的初衷、社群类型以及进行自我分析,都是为了知己。接下来,就需要知彼了。

(一)他们在哪

建立一个社群,就像创业。通过知己过程的思考,我们明确了社群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的客户是哪些人呢?案例1-1中小丫要建立的是一个读书群,那么她要服务的客户就是喜欢读书的人。但是,她要去哪里找到这些爱读书的人呢?下面,我们就从线上和线下两个途径来分析。

1.线下的途径

人们常说,见面三分熟。我们身边的朋友、小区的邻居、公司的同事是我们相对可靠的第一批客户来源,因为这些人跟我们是有感情的。当我们发出邀请时,成功率会很高;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支持率也会很高。这就像创业初期,需要找几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一样。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线下读书活动,通过跟活动参与者的沟通与交流,来了解这些人的线上、线下聚集地。

2.线上的途径

现在线上获取信息是越来越容易了,困扰我们的不是信息不够,反而是如何筛选到有用的信息。

(1)关键词搜索。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精确信息关键词。例如,小丫输入了“读书”,就出现了很多相关的信息。排在前面的是百度贴吧中的读书吧、豆瓣读书这两个读书人最集中的网络社区。如果输入“书友会”,出现的是既有线上也有线下活动的各地“书友会”。所以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建群初期,最好能通过查看发言、评论,有针对性地跟意见领袖或热心人士进行交流。因为意见领袖的加入,能够为社群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聚集人气。就算意见领袖不接受邀请,也可以退一步,向其请教社群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为后面收集信息做准备。热心人士乐于付出,能在建群初期的事务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当然,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分担社群事务,也可以请其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之,沟通没有失败,只有反馈。网络上的沟通看似便捷,但一个个沟通下来,成本也不低。所以在沟通前、中、后都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沟通前找对人、明确目标;沟通时聚焦主题、及时记录;沟通后保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前期的工作价值最大。

(2)朋友圈。现在流行初次见面先加微信好友,以为这样就真的成了朋友。其实除了家庭朋友圈,其他朋友圈里大多数都是陌生人。要在朋友圈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看看他们每天都在晒什么。晒书单、晒读书笔记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如果只是在朋友圈里发个信息,可能很快就被刷屏了。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直接私信目标人群,邀请加入。

(3)微博。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博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圈子。通过微博可以搜索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范围更广。微博搜索提供了四个类别,即综合、找人、图片和兴趣主页。搜索时,点击“找人”,输入“读书”,就可以精确地找到想要找的读书人了。

(二)我们要一起做什么

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途径,一方面可以找到目标人群的聚集地,另一方面也为最终确定社群使命收集信息。

前面,我们只是确定了要找的是喜欢读书的人。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表1-3来细化群员,锁定我们要找的人。

表1-3 群员细化表

978-7-111-55509-4-Part01-5.jpg

在表1-3中,Who分得越细越好。例如,是职场人士还是大学生,是职场人中的哪一类?

案例1-2 读书会的群员细化表

小丫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跟社群的核心成员一起讨论确定了读书会的对象为未婚白领,并填写了表1-4的群员细化表。

表1-4 读书会的群员细化表

978-7-111-55509-4-Part01-6.jpg

通过表1-4,小丫了解到大家周一到周五晚上21:00后方便线上交流,周六、周日全天可安排线下读书活动。

那么,线上交流用什么样的平台好呢?大家首先会想到微信群和QQ群。表1-5从人数、加群方式、群功能、管理权限、私聊和信息查询等六个方面,对微信群和QQ群进行了对比。

表1-5 微信群和QQ群的对比

978-7-111-55509-4-Part01-7.jpg

通过群员细化表,小丫明确了群员、交流时间和方式。小丫跟核心成员进行评估后,认为微信群更适合做信息传递,QQ群适合做交流和知识沉淀。于是,小丫决定同时启动微信和QQ两个平台,每周固定两个晚上在QQ群进行读书分享,微信群用于日常的沟通和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