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恒产与恒心

原文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恒产:指可以从事生产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收入,包括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恒心:指确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即为善之心。惟:只有。②若:至于。因:于是,就。③苟:如果。放:放荡,毫无约束,任意妄为。辟(pì):不正,邪辟,与“邪”是同义词,古书中多以“邪辟”连文,如《汉书·晁错传》:“使主内无邪辟之行。”侈:过度,无度,即没有法度。已:通“矣”,句尾语气词。④及:等到。陷:坠入。陷,本指陷阱,引申指禽兽等落入陷阱。这里用“陷于罪”表达百姓触犯法律而犯罪,含有百姓因无知或现实逼迫不得已而犯罪的意思。⑤从:跟在后面,即百姓在前违法犯罪,官府跟在后面治他们的罪。刑:治罪,处罚。⑥是:这。网:本是捕鱼鳖鸟兽的工具,古人经常用以比喻法网,所以许多表示罪罚的字从网,如罪、罚等。此处“网”用作动词,意思是张开法网让百姓进来,相当于说“陷害”。⑥焉:哪里。⑦畜:养。妻子:妻子和儿女。⑧岁:年成。乐岁:好年成。终身:指终年,一年到头。⑨年:本义是收成,《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死亡:指饿死和流亡。⑩驱:驱赶,督促。之善:趋善,向善。⑪从之:听从君主的倡导。轻:轻易,容易。⑫此:这种情况。惟:副词,只。救死:止死,指谋求活命。赡(shàn):足够。不赡:不足,不及。⑬奚:哪里。治:修习,修行。

译文

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而能守住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如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那么就任意妄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跟着去对他们加以处罚。这是故意陷害他们。哪有仁爱的人做国君而可以做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对上足以奉养父母,对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成可以全年丰衣足食,坏年成也能避免饿死流亡。然后督促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听从君主的号召就容易了。如今,规定老百姓的产业,对上不足以奉养父母,对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成也是困苦不堪,坏年成就无法免于饿死或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这样,就是光去救死都恐怕不足以做到,哪有空闲去修习礼义呢?

解说

这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仁政学说时讲的一番话,主题是说实行仁政的前提是让百姓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和教育,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大体上是把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具体化了。孟子先提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是把“士”作为特殊的情况来讨论,即在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却能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的信念与为人准则,不见异思迁,这毕竟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礼仪文化和高尚的道德意识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孟子所讲的“恒心”,包含了管仲所说的“礼节”“荣辱”,但是比“礼节”“荣辱”内涵更丰富。古人深刻地意识到,礼义廉耻这一类的道德观念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一个人如果穷到裤子都穿不起,那么也就根本顾不上礼义廉耻,为了填饱肚子,为了活命,只能无所不为,甚至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从更深一层理解,对统治者而言,合理地“制民之产”,允许老百姓拥有恒产即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安心从事生产,维持正常的生活,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在某种意义上,拥有恒产者害怕社会动荡,更不会冒着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的风险而犯上作乱。古代,当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流氓无产者,往往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孟子看来,社会财富是劳心者和劳力者共同创造的,劳心与劳力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劳心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保证社会通过有效的管理而有序地运转,从而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太平、百姓富足的目标。如果百姓勤奋劳作而仍然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那就是劳心者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