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缘木求鱼

原文

(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抑:连词,表选择,相当于“还是”。按:这里上文所说的情况与“抑”后“兴甲兵”等做法构成选择关系。上文孟子说到,宣王已经完全具备了王天下的条件,只要把足以及禽兽的慈爱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便可以王天下,宣王却不肯做。兴:发动。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这里指战争。②危:使危,使陷入危险。士臣:将士。③构怨:结下怨仇。④快:高兴。⑤何:哪里。快于是:对此感到快乐。“是”指代“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⑥以:以(此),用“兴甲兵”这样的举措。所大欲:最想要得到的东西,最大的愿望。⑦为(wèi):因为。肥甘:指肥美的食物。足:充分,满足。⑧轻煖:指又轻又暖的衣服。煖:“暖”的异体字。采色:指服饰、玩好和女色。声音:指音乐。⑨便嬖(pián bì):君主亲近宠幸的人。⑩皆:都,这里用“皆”总括宾语“之”,“之”指代上述吃、穿、视、听、用等方面的东西。岂:难道。是:这,这些。⑪然则:这样的话,那么。已:句末语气词,表示无非如此的意思,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⑫辟(pì)土地:开辟土地,即通过兼并战争扩大齐国的土地。⑬朝:使朝拜,使朝见。按:别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是向齐国表示臣服。秦、楚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向齐国朝拜,其他的国家就不言而喻了,故此句可以理解为:使秦、楚等各诸侯国都来朝拜。⑭莅(lì):自高处向下监视,引申为治理,统治。中国:古时“中国”有多种含义。此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种用法是与“四夷”相对而言的。抚:安抚,安定。“抚四夷”指用安抚的手段使四夷臣附于齐国。⑮若:这,这样。⑯犹:好像。缘:攀缘,攀登。木:树。⑰若是:像这样。其甚:它的严重。若是其甚:其甚若是。⑱殆(dài):副词,相当于“恐怕”。甚焉:甚于是,比缘木求鱼的情况更严重。

译文

孟子说:“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臣子冒生命危险,与其他诸侯国结下怨仇,这样以后心里才感到痛快吗?”宣王说:“不,我哪里会对此感到快乐呢?我将要以此求得我最想得到的东西。”孟子说:“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让我听一听吗?”宣王笑着没说话。孟子说:“因为肥美的食物不足以满足口的需要吗?因为轻暖的衣服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吗?还是因为服饰、玩好和女色不足以满足眼睛的需要?音乐不足以满足耳朵的需要?身边亲近宠幸的人不够使唤?所有这些大王的臣子们都充足地供给了。大王难道是因为这些东西吗?”宣王说:“不,我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孟子说:“这样的话,那么大王最大的愿望就可以知道了。是想要开辟土地,使秦、楚等各诸侯国都来朝拜臣附,从而统治中国并抚定四夷。用这样的所作所为,去追求这样的想得到的东西,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齐宣王说:“像这样严重吗?”孟子说道:“恐怕有比这更严重的后果。爬到树上去抓鱼,虽说抓不到鱼,却没有别的后患。用兴甲兵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想称霸天下的愿望,尽心尽力地去做了,后面一定有灾祸。”

解说

这段谈话有两个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孟子在前文阐述了“推恩”思想及其光明前景之后,突然用一个“抑”字提出另外一种选择:难道齐宣王希望用“兴甲兵”的办法造成内外交困的结局?二是孟子假装猜测宣王的“所大欲”,一连举了吃、穿、视、听、用五个方面。

提出这两个点,孟子是大有深意的:用武力一统天下,是当时国力强大的诸侯国君主普遍存有的野心;当时一般的庸君往往沉溺于声色犬马一类的物质享受中。前一个推测,“兴甲兵”是真实的,但是对其结果的分析则不是宣王所预期的;后一个推测,沉溺于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的君主是客观存在的,但宣王不在其列。

当孟子询问宣王的“所大欲”时,宣王不回答,却神秘一笑;这一笑,意味深长,透着自得。这一句可谓传神之笔,就像一幅速写,轻轻一笔,就把宣王当时的形象及心理活动刻画出来了。

孟子又故意用当时庸君的追求推断宣王的“所大欲”,宣王断然否定,语气之急切肯定,仿佛受到了很大误解和委屈。其潜台词是:我哪里是那么差劲的君王呢?

孟子自是对宣王的想法了然于胸。但是,却不直截了当地揭示出来予以反驳,而是或作疑惑之状,或作努力猜哑谜之态。这样使整个谈话过程跌宕起伏,回环往复。宣王的情绪和思路完全在孟子的牵引下,忽高忽低,忽上忽下。

在做足了铺垫之后,孟子一语点破宣王的真实想法,同时马上明确指出,用“兴甲兵”这样的武力手段称霸天下,是缘木求鱼一类的做法。这种说法当然不能为宣王所接受和理解,所以宣王提出质疑:“若是其甚与?”语气中颇不以为然。在内心他觉得孟子不过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罢了。

孟子又进一步断言,用“兴甲兵”的做法,追求称霸天下的愿望,尽心尽力地去做了,不仅一定会像缘木求鱼一样达不成目标,而且必然带来无穷无尽的祸患。如此铿锵有力的断言,宣王理解不了。宣王雄霸天下的美梦由来已久,孟子试图彻底打破他的迷梦,把他拉回到仁政上来。孟子能否达到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