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谨慎择业

原文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矢人:造箭的工匠。函人:造铠甲的工匠。②惟:唯独,只有。恐:担心。③巫:指巫医,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匠:木匠,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然:这样。④术:技艺。⑤里:居所,宅院。里仁:以仁为里,即把仁作为自己居处之所。⑥择:挑选,这里是指根据自己的意愿挑选安身立命之所。处(chǔ):居处,居于。处仁:即居仁,居处于仁,也就是始终不离开仁道。⑦焉:哪里,怎么。得:能。⑧夫(fú):那。爵: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体系,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爵位意味着显贵荣耀和优厚的待遇。尊爵:尊贵的爵位。⑨安宅:安适的居所。⑩莫:没有谁。御:通“禦”,制止,阻止。莫之御:莫御之,没有人阻止他。不仁:指不行仁道。⑪是:这。⑫人役:供人役使、支配的对象,即仆役。⑬耻:以为耻辱。⑭由:通“犹”,如同,好比。弓人:制弓的工匠。⑮如:如果。⑯莫:没有什么。如:比得上。⑰仁者:指行仁道这事。如:如同,跟……一样。⑱正己:使己正,使自己姿势端正。发:把箭发射出去。⑲中(zhòng):射中(目标)。⑳求诸己:求之于己,从自己身上寻找不如人的原因。

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工匠哪里就比造铠甲的工匠不仁爱呀?造箭的工匠唯恐自己造的箭不锋利而伤不了人,造铠甲的工匠则只担心自己造的铠甲不坚固而使穿戴的人受伤。为人消灾治病的巫医,跟做棺材的木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所以谋生的技艺,不能不谨慎小心地对待。孔子说:‘把仁道作为自己居处之所,是最美好的事情。如果挑选安身立命之所而不居处在仁道,哪里能算是有智慧呢?’那仁,是上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安适的居所。没有人阻止却不行仁道,这是不明智。不行仁道、不明智,不懂礼、不知道义,这样的人就是供人役使、支配的对象。本是仆役却又觉得当仆役很耻辱,这就如同本是制弓的工匠却觉得制弓很耻辱,造箭的工匠却觉得造箭很可耻。如果真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可耻,那就不如行仁道。行仁道这事,就跟射箭一样:射箭的人使自己的姿势端正,然后把箭射出去;箭射出去却没有射中目标,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罢了。”

解说

这一章的主旨是讲仁爱之心出自人的天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仁爱之心往往会被各种外在因素所蒙蔽和削弱。首先,不同的职业选择会影响到人的心性,比如,制造弓箭的工匠出于职业精神,努力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杀伤力;而制作铠甲的工匠穷尽智巧使铠甲更坚固。如果从这种现象推导出结论,认为制作铠甲的工匠富有仁爱之心,而制造弓箭的工匠都是残忍不仁之人,这样的结论也许经不起推敲。可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年深日久造成的职业习惯,真的不会改变人的本性吗?

孟子又举出更有力的事例:巫医替人祈祷消灾,去病活人,本是出于图利的目的;然而,长期浸淫于这一过程,便可能自然养成“医者父母心”的职业心理。制作棺材的木匠总会希望生意兴旺,可前提是不断有人去世。要说棺材铺的掌柜时时在盼着有人死去,或许是毫无根据的恶意揣测,但特定的职业确实有可能致使他们对死人的事情更为无动于衷。

由职业对人的心性的影响,孟子进而讨论人需要在主观上自觉地使自己时刻不离开仁道。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明把仁道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的重要性,并评论道:仁道是人之天爵,意思是说,仁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且人只有终生涵养和保持自己的仁爱之心,才是完整的人,这比一切外在的荣华富贵,更能使一个人显示出高贵与祥和的人性之美。同时,当一个人居于仁,便可得到平安和快乐。

孔子曾说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孟子也反复强调,上天赐予人以仁爱之心,一个人只要不对自己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就不会失去其仁爱之心。可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便将由不仁到不智,由不仁不智到无礼无义;沦落到这样的地步,那么他也便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孟子指出,一个人要想不使自己堕落到无力自主的境地,就应该努力保持和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具体的方式是,努力做好自己,遇到任何事情,都懂得反求诸己。人的耻辱感,正是由反求诸己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

由孟子此章所论,可以体会到,人生在世需要选择职业作为安身立命的方式,不过,人们需要警惕特定职业塑造的思维定势。对这些思维定势,本没有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但是当思维定势蒙蔽了人性,就很可能使人失去反思能力,失去作为正常人应有的同情心、同理心,从而演化成可怕的职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