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父子之间不责善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教(jiào):《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是传授、教导知识、经验或某项具体的技能,也包括道德规范和法令等内容,要求学习者仿效和遵行。②势:情势,形势,指各种关系形成的可以左右人们行事的力量。不行:行不通。③正:指正道,正确的道理、准则。④反:副词,反倒,表示出乎意料。夷:伤害。⑤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子女对父亲的尊称。⑥是:这,这种情形。⑦恶:不好,变坏。⑧古者:古时候。易:交换。⑨责:要求,索取。⑩离:分开,背离。⑪不祥:不善。莫:没什么。大焉:大于是,比这更大。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自己教导子女,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是由于情势上行不通。教育这种事情一定用正道;要是拿正道教导行不通了,跟着来的就是发怒。如果拿发怒来教导,那就反而伤感情了。‘您用正道来教导我,可您就没有按正道来做。’那么,这就变成父子之间相互伤害了。父子之间相互伤害,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交换子女来进行教导,父子之间不相互责求美善;责求美善,就会产生隔阂,父子之间产生隔阂,就是最大的不善了。”

解说

孟子说,古人在子女教育上采取易子而教的方式,这在其他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不过,孟子由此阐述的道理是值得重视的。简略分析,可以体会出这样三层意思:第一,父母关心子女的教育,而且一定是教之以正。很少有家长会拿旁门左道的知识和技能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即使臭名昭著的恶人也大都希望子女走正道,做君子。第二,以正理正道教育子女,很多时候会遇到叛逆。因为正言正道是给子女的为人言行设立诸多的规矩和准则;用规矩和准则驯化子女的过程中,孩子感到不适和痛苦,自然会有抵触和反抗。第三,易子而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父子责善,因父子责善可能造成父子之间情感上的隔阂。

《说文》:“责,求也。”这个意义跟债务义有关系。欠人的钱财本来也写作“责”,向人追讨自己的钱财也叫“责”,追讨者自然会有道义上的心理优势。后来“责”的词义泛化,表示一般的责求义时,仍然保留了对方在情理上亏欠自己的意思。被亏欠者既然认为自己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被要求的一方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进行责难、责备或者责罚。所谓责善,是说希望对方能够达到自己认为好的标准;由于觉得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对方好,内心里便颇带了些天经地义的感觉;于是当对方的反应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便会失望、不快甚至愤怒。只是所谓好的标准,是按照一方的价值观设定的,对方认同这一标准的前提是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否则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别人,又怎么可能不遇到阻力呢?《孟子·离娄下》就讲到匡章因父子责善而闹到反目以致无法相处的境地,孟子由此事感慨道:“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父子责善会伤感情,朋友之间责善固然是正确的交友之道,但是要做到责善而不伤感情,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