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十三辑
-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 2182字
- 2020-07-09 16:12:17
三、陈亮《中庸》学略论
学者论及陈亮的《中庸》学,多认为其来源于周葵。《宋史》本传称:“郡守周葵得之(陈亮),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请为上客。及葵为执政,朝士白事,必指定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尽其议论,因授以《中庸》《大学》,曰:‘读此可精性命之说。’遂受而尽心焉。”周葵死后,陈亮为其所作的祭文也说“《中庸》《大学》,朝暮以听”。可见早年陈亮确从周葵学习《大学》《中庸》。但陈亮当时对《大学》《中庸》之学的体会并不深刻。晚年陈亮在回顾这段学习经历时说:“绍兴辛丑、壬午之间,余以极论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以《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1]可见,当时的陈亮对于《学》《庸》之学并无多少心得,反而仍“以古文自诡于时”。
陈亮对《中庸》学的真正了解尚需待数年之后。如田浩所说,“在1170—1177年的7年中,他(陈亮)既未重进太学,也没有参加科举。……在此期间,陈亮深入研读了道学大师的著作和五经。”[2]陈亮自己也说,“在汀七年,杜门观书,世念泊如也。”[3]今本《陈亮集》中的《六经发题》、《论孟发题》等文作于乾道八年(1172),这些文章当即是陈亮讲授乡里时的课徒之作,可知经学是此时陈亮讲学的重要内容。陈亮还与当时一流的学者如吕祖谦等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今存陈亮给吕祖谦的几封书信大约皆写于这一时期。不仅如此,此时的陈亮还热衷于对前辈学者的著作进行编辑整理,在这一时期,他编辑整理的书籍大约有《欧阳文粹》《三先生论事录》《伊洛礼书补遗》《林勋本政书》(以上乾道九年1173)《类次文中子》(淳熙元年1174)等。此外,陈亮还刊刻了《程氏易传》《杨氏中庸解》《胡氏春秋传》(乾道九年1173)等著作。从吕祖谦给陈亮的一些书信中看,吕祖谦对于陈亮的这些活动也十分了解和支持[4]。
乾道九年(1173)所作《杨龟山中庸解序》大抵可以说明这一时期陈亮对《四书》的认识:
世之儒者,揭(程颐)《易传》以与学者共之,于是靡然始知所向。予以谓不由《大学》《论语》及《孟子》《中庸》以达乎《春秋》之用,宜于《易》未有用心之地也。[5]
联系到陈亮闭门读书与刊刻书籍的行为,陈亮认为经书中以《四书》为基础,而非由此不能明《春秋》,既知《春秋》始能参《周易》之“用心”。考虑到此文为杨时《中庸解》之序,且陈亮于同时刻成《程氏易传》、《杨氏中庸解》、《胡氏春秋传》三书。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在《四书》之中,陈亮对于《中庸》用心尤深,《中庸》《春秋》《易》,是陈亮十分重视的三部经典。陈亮推重《春秋》《周易》二经,与程颐的经学主张一脉相承,而杨时、胡安国等人亦是程门后学。对他们的推崇说明,即使不能断言陈亮的《中庸》学渊源自二程一脉,也可以说明此时他对于这一派的经学主张是基本认同的。清人全祖望等“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6]的说法或许有失武断。
本次所辑出的陈亮《中庸》佚说,更进一步地证明了陈亮与二程与其高弟的学术关系,陈亮对《中庸》的很多意见都与二程、吕大临、杨时等一脉相承,甚至与朱熹也有共同之处。但同时,陈亮对于《中庸》的解说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他特别强调《中庸》之平易近人,“圣人成能在日用间耳”。子思写作《中庸》,意在“变动人心”,使人以“身”为根基,不断修身,以与道合一,“终不使天下有自弃之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陈亮在解经的过程中不惜尽反前人旧说。相比之下,朱熹的《中庸》学则更重在强调“性命精微”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亮的《中庸》说与宋代经学不断理学化的趋势并不相符,故其最终散佚也有思想上的必然性。
本次辑出的陈亮《中庸》佚说,与陈亮的其他著作关系密切。本文在疏解中,已随文进行了一些初步阐发。如前揭,《中庸》佚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圣人成能在日用间耳”,这与陈亮经学“尽取六经之空言,发于一代之实用”[7]的总体主张是相一致的,他的《诗经发题》中也说:“道之在天下也,平施于日用之间。”同时,陈亮还认为《中庸》全书“不使天下有自弃之人”,圣人述作群经,意在接引后学,而非空说道理。这也与陈亮其他文章中表述的对《论语》的看法相吻合。他说:“《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见长。”[8]因为对经典性质与圣人作经之本意的理解不同,陈亮一方面批评“汉儒最为近古,好专门名家,其学往往溺于灾异,不足以自通于圣人”[9],一方面又认为南宋以来诸儒“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迭相唱和,不知其所从来。后生小子读书未成句读,执笔未免手颤者,已能拾其遗说,髙自誉道,非遗前辈以为不学矣”[10]。《中庸》佚说的发现,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陈亮心中较为理想的经典解释究竟如何。
[1] 《陈亮集》卷三十六,第483页。
[2] [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姜长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6-57页。
[3] (宋)陈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陈亮集》卷三十四,第455页。
[4] 详见(宋)吕祖谦:《东莱吕太史集》,《吕祖谦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5-482页。
[5] 《陈亮集》卷二三《杨龟山中庸解序》,第258页。
[6] (清)黄宗羲、全祖望等:《龙川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六,中华书局,1987年,第1830页。
[7] 《陈亮集》卷二十六,《贺周丞相启》,第297页。
[8] 同上书,卷十,《论孟发题·论语》,第108页
[9] 同上书,卷十三,《策问·问汉儒》,第147页。
[10] 同上书,卷二十四,《送王仲德序》,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