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英国史学发展变迁研究
- 刘永志 孙逸凡 肖杰 肖晓丹
- 2字
- 2021-04-19 17:42:53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从笔者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中世纪早期英国史学这个问题,中英文学术界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题研究,目前是以通史型的史学史著作,以及对单个史家、作品的研究为主。在通史方面,格兰斯登的《550—1307年的英国历史写作》记述了从撒克逊人入侵到爱德华一世统治结束这段时间的英国史学,其重点是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的史学发展,对中世纪早期的论述不够充分。相同风格的著作还有加布莱斯的《中世纪英国的历史研究》。罗伯特·汉宁的《早期不列颠的历史想象》主要是从基督教历史神学在英国史学中的演进这个角度来研究中世纪早期到中世纪盛期的英国史学,其中对吉尔达斯、内尼阿斯、比德的历史神学思想论述尤为详细,但缺点是没有明确地点明从吉尔达斯到比德的历史神学思想演变。而从整个史学通史领域来看,布赖萨赫的《历史编纂学——古典、中世纪、现代》对于基督教的历史神学思想进行了简要精炼的论述,但是对中世纪早期,尤其是英国的史学编纂情况着墨甚少。代利亚尼斯所编之论文集《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中,有两篇文章对比德的历史神学及其编纂技巧有过一定的论述,但由于是偏向导论性质的论文,深度稍有欠缺。
相比通论性的著作,关于中世纪早期英国史学的单个史家、作品的专论则显得丰富很多。这其中,托马斯·奥沙利文的《哀诉不列颠的毁灭:真伪及时间考证》主要考证了吉尔达斯作为《哀诉不列颠的毁灭》这部英国史学史上最早作品的作者的身份真伪以及确切的写作年代。海尔曼的《征服英吉利:吉尔达斯与五世纪的不列颠》主要是对吉尔达斯作品中关于撒克逊人入侵的描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辨析了其中神学层面上的意义以及现实层面上的关怀,但缺少对吉尔达斯古典学养方面的论述。而关于比德的论述,则主要有两部关于比德的导论,对比德的生平、神学作品、史学作品、思想等方面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介绍,算是十分全面的研究手册,但于具体问题却略显单薄。从具体研究方面来看,哈密尔顿·汤普逊所编的论文集《比德:他的生平、时间与著作》是比德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文集,主要收录了关于比德生平、神学、史学研究的高水平论文。它是传统意义上比德研究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比德当作中世纪早期英国史学的典范来研究,作者认为比德的著作中体现了同时代史家难以企及的客观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沃尔特·高法特、阿兰·萨克莱、罗杰·雷为代表的新一代比德研究者,受到西方史学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从写作意图、修辞隐喻方面着手,解构“客观的比德”形象。沃尔特·高法特在《野蛮人历史的叙述者》一书中强调比德并不是传统研究所认为的那种静坐在修道院中,不问世事,专心于学术生活的僧侣学者。在其著作中,比德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隐含了其对主教威尔弗里德的敌意。阿兰·萨克莱在《比德的改革理想》一文中,通过将比德《英吉利教会史》中所描绘的当代教会发展的美好图景与比德和其他主教之间通信中所透露出来的教会信仰堕落的情形进行对比,认为比德在《英吉利教会史》中对教会的美化行为是为其教会改革理想服务的。罗杰·雷则从古典修辞学角度出发,认为比德许多著作中的叙事方式是修辞性的,其意义并不如字面上表达的那么客观。这几位学者的研究尽管挖掘了一些老一辈学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但却太过专注于对隐喻、修辞等隐晦元素的解读,难免矫枉过正,有失偏颇。
关于时间计算与编年史方面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雷金纳德·普尔的《编年史与年代记:起源与发展》。普尔对编年史与年代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做了基本梳理,是西方关于编年史与年代记研究的奠基之作,但由于其创作年代较早,因此许多观点已经受到了不同方面的挑战。在这一点上,新近的著作,如肯尼斯·哈里森的《盎格鲁—撒克逊历史的框架:到公元900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编年史与年代记写作的依据——时间框架的产生问题。而2008年埃尔登·莫斯哈姆的《复活节计算与基督纪年起源研究》则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历史上复活节的计算问题以及公元纪年的起源问题进行重新论述。这两部作品在复活节问题方面算是对普尔著作的有效补充。此外,关于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末世论思想与时间观念,有彼得·达比的《比德与时间的终结》,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比德的末世论思想。近来受高法特等对中世纪早期史学修辞、隐喻研究的影响,爱丽丝·雪柏的《国王的家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写作中的身份认同》着重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所蕴含的对国王身份认同这一角度来研究这部编年史,这也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中世纪编年史研究的一个趋势。
在中文论著与译著方面,汤普森的《历史著作史》对吉尔达斯、比德的历史撰述风格有一定的论述,莫米利亚诺的《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从轮廓上描绘了基督教史学的特征。此外,何平的《西方历史编纂学史》对比德以及《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有过简短的论述,赵立行的《西方史学通史:中世纪时期》专门分出一节来讨论比德的教会史模式。上述著作皆属于通史型的史学史著作。而于550—1066年英国史学这个专题研究方面,国内研究十分薄弱,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出版,只有李隆国的《教诲和谐:从对主教威尔弗里德事件的叙述看比德的写作特色》《说“公元(前)”》和郭海良的《基督纪元体系的形成与基督教史学》这三篇文章涉及比德的历史写作目的,以及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纪年问题。
本书中有关牛津学派历史写作活动的研究受到英国史家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书的启发。这部巨著堪称西方断代史学史著作的楷模,百年来受到世界各国历史学者的推崇。乔治·皮博迪·古奇(George Peabody Gooch,1873—1968)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和法国留学。古奇毕业回国后开始步入政坛,先后于1906年、1913年两次当选为英国的下院议员。尽管身处政界,古奇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在史学领域建树颇丰。1922年至1925年,古奇就任英国历史协会主席。早在1898年,古奇就以《十七世纪英国民主思想》一文获得提华尔征文奖。1910年,他又以“历史科学的发展”为题承担了《剑桥近代史》第十二章的写作。古奇对史学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除去史学史研究外,他对英国近代外交史、思想史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古奇的史学专著主要包括《十九世纪英国外交史》《法国革命》《1878到1919年代欧洲史》《王朝六世统治》等。此外,古奇还主编了《剑桥英国外交政策史1783—1919》,并与人合编了《有关大战起源的英国文献1898—1914》等。这些著作选用史料恰当、内容丰富翔实,在史学领域享有盛名。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书由古奇为《剑桥近代史》所著的“历史科学的发展”扩展而来,但这本书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思想上更加深刻。该书初版于1913年,在初版的序言中,古奇称他的目的是“总结并估价近百年中历史研究与著作的成就,描绘史学大师,追溯科学方法的发展,衡量那些导致史学家撰写名著的政治、宗教和种族影响,分析它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的影响”。全书经过几次改版,内容上更加丰富,时间上不再局限于19世纪,增加了一些对20世纪上半叶史学的描述。全书总共29章,基本上是按国别介绍欧洲主要国家和美国史家的著作及其思想。其中,德国部分所占篇幅最大,共有7章。英国部分其次,占据6章,其中专门列出一章介绍牛津学派。法国、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占篇幅比较小。除了分章论述各国史学之外,古奇还对古代东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拜占庭、教会史学以及文明史进行了论述。全书内容纷繁,基本囊括了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史学发展概况。在书中介绍牛津学派的第十七章中,古奇列举了牛津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斯塔布斯、弗里曼和格林,着重叙述三人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状况。但古奇未就牛津学派的背景、学术概况以及牛津学派的影响等做分析和介绍。在古奇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依据更多的资料对牛津学派的历史渊源、学术背景、重要史家及其研究著作和牛津学派的整体影响进行探索和分析,希望能对牛津学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了前面提到的古奇之外,还有一些外国学者对牛津学派的学者做过简单介绍,如巴特利特的《萨琴恩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文选》,卢西恩·博伊亚的《现代伟大的史学家》,汤普森的《历史著作史》,以及巴斯摩尔的《柯克·威尔逊的逻辑思想和牛津学派》等。国内学者研究牛津学派的专著很少,只有部分著述中零星地提及,主要有何平的《西方历史编纂学史》,杨豫的《西洋史学史》,周梁楷的《近代欧洲史家及史学思想》,张广智的《西方史学史》和孙秉莹的《牛津学派和约翰·理查·格林》。这些论著和文章主要探讨了牛津学派的一些史家及其代表性的学术著作,而就牛津学派的产生原因、学术特点以及其对英国史学产生的影响则鲜有论及。
卢西恩·博伊亚在《现代伟大的史学家》中详述了欧美的史家,对他们的生平、主要著作和史学思想都做了叙述,其中就提及牛津学派的几位代表性史家,对本书的写作帮助很大。保罗·康金和罗兰·斯多姆伯格所著的《传统与挑战:历史学与历史学理论》一书对本书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史学的发展史,从西方史学的渊源一直谈到20世纪的西方史学。其中,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介绍了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作者称19世纪为西方史学的黄金时期,提到各种历史主义,认为史学在19世纪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史学开始大众化和专业化。
巴特利特的《萨琴恩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文选》主要是写欧洲传统史学的写作方向、欧洲史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欧洲传统史学的写作方向对本书的写作有较大的启示,作者谈到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以及蒙茅斯的杰佛里的《不列颠诸王史》等。该书主要是讨论英国编年史写作,从中可以了解牛津学派出现之前欧洲特别是英国史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史家赫克斯特的《历史学家:对现代历史学家的再审视》也论及英国史学发展。赫克斯特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1931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的本科学位,1933年和1937年分别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赫克斯特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政治史和思想史方面,他早年的两部著作分别研究议会制争斗与美国内战史以及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历史学家:对现代历史学家的再审视》一书主要探讨历史相对主义,近代早期欧洲史学发展尤其是英国史学发展,最后总括了文学、美学、政治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与史学的关系。该书中英国史学的部分对本书的写作有较大的帮助。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书对本书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启示。布克哈特出生在瑞士,早年留学德国,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他在艺术史和文化史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著作颇丰,主要有《君士坦丁大帝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希腊文化史》《意大利艺术宝库指南》《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意大利艺术史论文集》《对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的评价》《世界史观》《历史片断》等。布克哈特的《对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的评价》一书从远古时期的历史写到拿破仑时代的历史,内容纷繁,对西方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的史学以及史家都做了详细介绍。特别是第四章介绍17世纪和18世纪的史学,对本书的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托什的《历史上的史学家》是一部畅销的历史著作,依据一些史家的大量原始手稿来展现诸多伟大史家的研究成果。书中记载了政治史、社会史领域的专家,详述了他们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细致地研究史学,同时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语世界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建构主义以及种族主义与史学的关系,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史家,如布罗代尔、卡尔、埃尔顿、希密尔法布、霍布斯鲍姆、斯科特和泽尔丁。托什的著作对20世纪西方英语世界史学发展做了详细叙述,对笔者研究英国史学的发展很有帮助。托什的另一本书《历史追求:现代史学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新动向》着重研究史学方法论,讲述史学写作中如何运用历史素材和各种史学理论知识等,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威廉·汤普森的《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理论与历史系列》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大影响进行了一个清晰而简明的介绍。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加上涉及文学领域内的论战,使得初学者难以把握。汤普森在书中以简单明了的方法,深入浅出,使读者能够领悟到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的关系。该书首先对后现代主义做出了定义,然后评述了史料的作用、历史叙述、编写结构等,最后谈到叙述史和微观史学等。汤普森的书对了解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从后现代主义角度来分析牛津学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J.W.汤普森的《历史著作史》也用很多篇幅论述了英国史学。汤普森曾在芝加哥大学担任中世纪史教学工作,晚年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教书。《历史著作史》是他对自己长期教学成果的总结。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上古时期写到17世纪末期,下卷由18世纪写到20世纪初,其中对西欧史学记载较全面,特别是对英国史学和牛津学派的主要史家有详细的论述。该书还对牛津学派史家代表性著作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基本素材。
何平的《西方历史编纂学史》一书涉及了很多英国史学以及牛津学派方面的内容。该书中有关英国史学和牛津学派部分的内容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指导。此外,有关后现代主义史学方面的研究,何平教授见解独到,提出了很多深刻的理论。本书借鉴何平教授许多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观点对牛津学派进行了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