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警惕能量过剩和隐性饥饿

审视当今国人的健康状况,有两大问题必须单独提出,以期引起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一个是能量过剩的问题,另一个是隐性饥饿的问题。

一、能量过剩正在普及富贵病

富贵病,是一个大家都知晓的概念,也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是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状态改善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非传染性的流行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冠心病、脑卒中、脂肪肝、肠道癌、便秘、肥胖等。在经济困难时期,在比较贫困的生活状态之下,在比较贫穷的人群之中,这些病症的发病率是很低的,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病统称为富贵病。这些富贵病的发病倾向是:城市高于乡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据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高血压2.66亿人,脑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50万人,心力衰竭450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约350万人,占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平均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小时死亡400人,每10秒钟死亡1人。我国成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全国血脂异常者至少2.5亿,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是9.7%。人群超重率为17.6%,18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亿和7000万。(数据来源: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我们之所以在这里罗列这么多的数据,是为了引起大家的警醒。

引发富贵病的原因很多,但除去遗传因素之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能量过剩了。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能量,哪怕是在睡梦中。这里所说的能量,更多的是以热量的形式进入我们身体的。人体摄入食物和水分之后,将其转变成热能和机械能。热能用以维持体温和新陈代谢,机械能用以完成肢体活动。

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的食物和饮品,在胃、肠、肝、肾的作用下,最终分为7大类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其中,能为身体提供能量的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它们在人体内经过氧化可以释放出能量,被称为3大宏量营养素,或“产能营养素”、“热源质”。这3大营养素如果供应不足,人体便会自行动用体内的糖元、脂肪和蛋白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长期供应不足,人体便会因为透支3大营养素而消瘦以及发生饮食性营养不良,导致很多疾病的侵害。但是,如果3大营养素摄入过多,再存在着运动量过小的问题,就会长期处于摄入量远远大于消耗量的状况,剩余的能量便会以糖元的形式储存起来。因为能量是守恒的,所以越来越多的糖元会进一步转化为脂肪,沉积在身体的各个部分。如果仅仅是沉积于皮肤下面,会导致肥胖,形成丰满或肥胖的体态,这本身对于生存来说并无大碍。问题是肥胖很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便会危及健康和生命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多余的脂肪并不会规规矩矩地储存在皮下,它们还会无孔不入地潜入血管、肝脏、肾脏等要害部位,导致威胁健康和寿命的多种疾患。

体内多余脂肪严重沉积的人,便是肥胖症患者。请注意,肥胖症本身就已经是病患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身体质量指数为BMI(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的千克数去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值,简称“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例如:某人身高1.70米,体重90kg,那么他的体质指数为:

BMI=90÷1.702=90÷2.89=31.14,属于肥胖范围。

由于亚洲人与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所以,现今得到公认的全球18岁以上成人BMI数值分类如表2-1所示:

肥胖症患者由于肺泡换气不足较易出现缺氧,血液量增多而增加心脏负担,血中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糖尿病,形成脂肪肝而使肝功能异常,血胆固醇升高而引起动脉血管壁硬化,易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胆石症、痛风等。

俗话说:“病从口入。”当代的富贵病最典型的是吃出来的病。“民以食为天”,是说物资特别是食品短缺时代民众能吃饱饭的重大意义。到了商品供大于求的今天,不但多数民众已经有条件吃饱,更有很多人以美食为享受,经常逞口舌之欢,将“民以食为天”演变成“民以食为乐”,饮食商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产品。美食家们千方百计地在色、味、形等方面将食品做得更加诱人,“吃货”们则是毫无顾忌地将高热量食品、饮品填进口中。热量的计算单位是卡(cal)和千卡(kcal),1千卡是1千克水从15℃提升1℃所需的热量。人类饮食中的主要热源质(以每千克为单位)所能提供的热量分别是:有机酸2.4千卡,蛋白质4千卡,醣类(碳水化合物)4千卡,脂肪5千卡,酒精7千卡。有些人聚餐不断,应酬不断,长时间地在大鱼大肉和山珍海味前滞留,不知摄入了多少高热量食品;也有些人嗜酒如命,逢酒必喝,逢喝必多,还念念有词地自我解嘲或劝人同饮:“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更有些青少年零食不断,夜宵不断,十分青睐那些被称为“垃圾食品”的即时快餐。凡此种种饮食乱象长期戕害人类健康和寿命,后果可想而知。

人们摄入热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耗,一方面是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另一方面是保证充足的活动体能。当今患有富贵病的群体在过量摄入热源物质的同时,多数还伴随着身体运动量不足甚至极低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调整,体力劳动者的群体数量和劳动强度被大幅度地减少了,其他社会群体的工作强度和运动量也都有明显的降低。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所以“安步当车”的人越来越少,上下楼有电梯,离开家有汽车,出远门有飞机、高铁,还哪来的体能消耗呢?电视、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很多人不但缺少了运动,甚至根本就没有了运动,更有极端的“宅男”、“宅女”根本就是足不出户了。

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的两个方面恶性循环,一方面是摄入热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代谢消耗不掉那么多的能量。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富贵病的普及度会更高,患者低龄化的倾向会愈演愈烈。如果不能有效地警示和督促正在逐步走向富贵病的群体,那就必不可免地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二、隐性饥饿是看不见的杀手之一

在提防能量过剩正在普及富贵病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另外一个杀手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危害,那就是隐性饥饿。既然是隐性的,说明这类杀手是躲在暗处的。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因此隐性饥饿远比显性饥饿对健康和寿命的威胁更大,后果更可怕。有统计数据称,全球约有20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接近人口总量的1/3。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因营养不均衡的隐性饥饿而死亡,其中大约有1/3是儿童。还有资料显示,大约70%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等,还有癌症的肆虐横行,都与隐性饥饿有关。

3大产能营养素的缺乏,是极易被人所感知的,缺少时所导致的饥饿是显性的。饥饿时身体会有即时的明显而又强烈的反应,长期缺乏导致的消瘦更是显而易见。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素,哪怕是稍有缺乏,也会立即就有干渴感产生。但是,其他一些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很明显、很准确地被觉察出来。这些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将纤维素包括进来。微量营养素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宏量营养素而言的。其中的维生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须的微量有机物质,对于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矿物质则是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所以也被称作无机盐。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因此被称为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不足时,人体会出现新陈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易患多种疾病等状况。这些不易被察觉、不易被发现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现象,就是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隐性饥饿。

权威部门给出的定义是: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症状。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缺少维生素会造成哪些隐性饥饿现象。

维生素(Vitamin)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是人体维持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维生素不参与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构成,也不会给人体提供能量,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者微克来计算,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均以维生素原(化学结构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代谢反应即可转变为维生素的物质,例如β-胡萝卜素)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多数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必须经常通过饮食获得。维生素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现代科学发现的就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根据其溶解特性,大致上可以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根据其来源,大致上可以分为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维生素和人体可合成维生素。如果人体长期处于某种维生素缺乏状态,便将导致某些生理机能障碍,引发某类疾病。

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维生素一共有13种。

维生素A(Vitamin A)又称视黄醇,脂溶性。缺乏时易患干眼病、夜盲症等,因此也被称为抗干眼病因子。它还有保护上皮细胞粘膜、抑制视神经萎缩和角膜软化症的作用,多存在于绿色蔬菜、动物肝脏、鱼肝油等物质中。

维生素B1(Vitamin B1)又称硫胺素,水溶性。缺乏时易患脚气病(不是脚气)、神经炎等,因此也被称之为抗脚气病维生素或抗神经炎维生素。常人轻度缺乏维生素B1时,会出现食欲不振、肌软无力、肢体疼痛、血压下降、体温降低等症状,但因程度较轻而极易被忽视。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米糠、牛奶、蛋黄、番茄等食品中。

维生素B2(Vitamin B2)又称核黄素,水溶性。缺乏时易发口、眼和外生殖器炎症,如口腔溃疡、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阴囊炎等。其在人体内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或排出,所以存储极为有限,必须每天都要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的肝、肾、蛋、奶和植物性食品的大豆、蔬菜中。

维生素B3(Vitamin B3)又称烟酸、尼克酸、维生素PP,水溶性。缺乏时可产生糙皮病、皮炎、舌炎、腹泻、烦躁、失眠等症状。它还有缓解胃肠障碍、偏头痛,预防脑动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作用。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严重烟瘾或酗酒者、吸毒者,都会增加维生素B3的需要量。维生素B3富含于肉类和肝、肾、花生、豆类、糠麸、坚果等食品中。

维生素B5(Vitamin B5)又称泛酸,水溶性。缺乏时会发生低血糖症、血液及皮肤异常、食欲不振、倦怠、忧郁、失眠、易患十二指肠溃疡等状况。它还具有制造抗体的功能,在维护毛发、皮肤、血液健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维生素B5富含于肉类、未精加工的谷类制品以及蔬菜中。

维生素B6(Vitamin B6)又称吡哆素,水溶性。缺乏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下痢、贫血、关节炎、头痛、脱发、抑郁、学习障碍等状况。维生素B6多存在于酵母、谷物、动物肝脏、蛋类和乳制品中。

维生素B7(Vitamin B7)又称生物素、辅酶R,或称维生素H,水溶性。缺乏时会使头皮屑增多,易脱发和少年白发,能引起皮肤炎和肤色青暗、倦怠慵懒、肌肉疼痛、轻度贫血、抑郁失眠等症状。维生素B7多存在于动物肾脏、牛奶、牛肝、蛋黄、瘦肉,草莓、柚子、葡萄等水果,以及糙米、小麦等粮食中。

维生素B9(Vitamin B9)又称叶酸,或称维生素M,水溶性。缺乏时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白细胞减少症,还有研究者发现容易引起情感改变。孕妇缺乏时,可使先兆子痫、胎盘剥离的发生率增加,易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神经管畸形等情况。维生素B9多存在于蔬菜叶和动物肝脏中。

维生素B12(Vitamin B12)又称钴胺素、辅酶B12,水溶性。缺乏时易患恶性贫血、月经不调、牙龈出血、头痛等病症,并且会增加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儿童缺乏维生素B12时,会出现情绪异常、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少闹嗜睡等症状,最后会引起贫血。若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头发炎、失去味觉等状况时,可能就是缺乏的信号。维生素B12多存在于肉类、动物肝脏和蛋、奶类食品中。

维生素C(Vitamin C)又称抗坏血酸,水溶性。缺乏时,成人一般要3~4个月才出现食欲减退、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精神抑郁等症状,儿童则会表现出易激怒、体重不增、低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缺乏时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紫癜、齿龈肿胀出血等症状,长期严重缺乏时会造成贫血和坏血病。维生素C富含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

维生素D(Vitamin D)又称骨化醇或抗佝偻病维生素,脂溶性。缺乏时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病,其症状为骨疼痛、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失眠、精神紧张、腹泻、痢疾等。人的皮肤下面储存有从胆固醇生成的7-脱氧胆固醇,受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3。所以,适当的日光照射可以使人体生成满足自身需要剂量的维生素D。

维生素E(Vitamin E)其水解产物又称生育酚,脂溶性。缺乏时,男性睾丸萎缩并会导致生精能力下降,女性胚胎与胎盘萎缩引起流产或卵巢早衰诱发更年期综合征。维生素E还具有调节男性不育,缓解冻伤、烧伤、毛细血管出血,帮助美容等作用。维生素E多存在于植物油和鱼类、鸡蛋、动物肝脏中。

维生素K(Vitamin K)又称甲萘氢醌或凝血维生素,有维生素K1、K2、K3、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K2为天然物质,脂溶性;K3、K4为人工合成,水溶性。缺乏时会减少体内凝血酶原的合成,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如果是新生儿,可能会吐血,以及肠子、脐带或者包皮部位出血;如果是成人,可能会凝血不正常,导致流鼻血、尿血、胃出血、淤血。维生素K1、K2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和动物肝脏中。

必须要特别提出的是,维生素A的前体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E还被并称为3大抗氧化剂,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特别功效。人离开氧气就无法存活,但氧气在人体内也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由基的有害物质。它是人体代谢过程的产物,能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是衰老和死亡的直接参与者。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阻止、抑制自由基活动的作用,能够“联手”保护人体细胞,堪称“抗氧化三剑客”。

人体有如一座极为精密和复杂的化工厂,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上述各种必需维生素就是其中一些重要反应的助剂。它们的缺乏,会导致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质量下降,结果出错。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人们对这些却浑然不知,可能要到病魔缠身或者病入膏肓时才幡然醒悟,原来必需维生素缺乏所导致的隐性饥饿就是看不见的杀手之一。

特别提醒:维生素的补充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些维生素的过量补充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在医院和药店里,部分维生素制剂也是按药品来管理和使用的。所以,如果需要大剂量补充维生素时,应请教专业人士或遵医嘱。

三、隐性饥饿是看不见的杀手之二

同缺乏必需维生素所形成的隐性饥饿一样,缺乏必需的矿物质也会导致隐性饥饿现象发生,引发疾病,缩短寿命。

矿物质(Mineral)又称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各种无机元素的总称,共有60余种,已知有20余种为的人体必需矿物质。其中,钙、镁、氯、磷、钠、钾、硫等7种矿物质在人体内的含量分别大于5克,它们的总量约占人体内矿物质总量的60%~80%,每天需要补充量也分别在100毫克以上,所以被称为7种必需常量矿物质;其他的必需矿物质铁、锌、铜、锰、铬、钴、钼、镍、钒、硒、碘、硅、硼、氟,在人体中的总含量极低,每天需要补充量也分别在100毫克以下,有些甚至是以微克为单位补充的,所以被称为14种必需微量矿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须食用加碘钠盐,就是很好的例证。食盐中的主要成分钠是每天必须补充的常量矿物质,政府强制加入的碘则是每天必须补充的微量矿物质。政府为什么要强制推广碘盐,就是缺少了这种微量矿物质会出现大面积的地方病等问题。

7种必需常量矿物质见表2-2。

14种必需微量矿物质见表2-3。

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人体必需矿物质的这些指标,是想要引起大家更密切的关注,明白我们很多疾患是由于缺乏这些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所导致的。而医生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往往也会使用相关营养素的补充制剂。特别是中医医生使用的中草药,很多都含有较高的矿物质成分。

特别提醒:矿物质的补充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些矿物质的过量补充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在医院和药店里,部分矿物质制剂也是按药品来管理和使用的。所以,如果需要大剂量补充矿物质时,应请教专业人士或遵医嘱。

四、隐性饥饿是看不见的杀手之三

当下人们对隐性饥饿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对7大营养素之一的膳食纤维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为肉类和精加工谷类食物摄入过量,蔬菜、水果、粗粮类食物摄入不足,导致富贵病蔓延。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已经成为隐性饥饿的另一种形态,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另一个看不见的杀手。

膳食纤维,常被人们简称为纤维素,原本包含在碳水化合物概念中。但随着人体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膳食纤维虽然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营养,但是其独特作用和作用机理却是其他营养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被独立出来。权威部门给出的定义是:膳食纤维是指植物中天然存在的、提取的或合成的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其聚合度DP≥3、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对人体有健康意义的物质。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及其他一些膳食纤维单体成分等。(《GBZ21922-2008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

膳食纤维是一类特殊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根据其能否溶解于水而分为水溶性纤维素和非水溶性纤维素。存在于自然界非纤维性物质中的果胶、菊粉、树胶等物质,属于水溶性纤维素;而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则是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素。

膳食纤维有3大功能。一是稀释功能。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稀释进入人体消化系统的所有物质,首先会增加饱腹感,以避免过量进食,同时也会稀释在小肠中由碳水化合物衍化成的糖分,由各种动植物蛋白质衍化成的人体所需蛋白质,由脂肪衍化成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吸收后形成的剩余物质等。膳食纤维的这种稀释功能,会使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变得相对平稳,可以缓解集中进食给体内脏器所造成的骤然负担,当然也可以减少大肠对有害物质的重复吸收。对于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胆固醇偏高的人来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隔离功能。如果进入肠道的物质中掺有了大量的膳食纤维,会使肠道与营养物质接触的有效面积得以减少。虽然这同样也会减少对有益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多余物质、有害物质的吸收。其实在人体中,所有多余的东西就都是有害物质,尤其是不能及时挥发掉的热量。这些多余的热量,就是由进入肠道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热源质所带来的。膳食纤维的这种隔离功能,会减缓人体吸收各类营养素的速度,给多余热源质和有害物质直接排出体外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清洁功能。有人给膳食纤维取了一个形象化的别名——胃肠清道夫。由于膳食纤维的大量掺入,会使经由小肠吸收完毕后进入大肠的粪团变得膨大和松软,减少形成宿便的几率,使排便变得轻松和顺利,使肠道中的垃圾能及时得到清理。同时,膳食纤维还较易被肠道中的细菌所酵解,能有效地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胀气。膳食纤维的这种清洁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便秘之苦。对于肥胖症患者、有减肥意愿的人、有罹患结肠癌和直肠癌之虞的人来说,这都是极其重要的。

五、值得商榷的“膳食宝塔”

在医学界、健康管理界和保健食品界很流行的“膳食宝塔”(或称“膳食金字塔”,如图2-4所示)分为5层:最上层是食用油和食盐,第2层奶类和豆制品类,第3层为肉类、鱼虾类和蛋类,第4层为蔬菜类和水果类,第5层谷类、薯类、杂豆类和水。这个宝塔直观地划分了人类饮食的主要类别,但是却存在着不够科学和脱离现实的问题。中国有将近14亿人口,人们的健康状况、营养需求、饮食习惯和水准的差别很大。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宝塔”就可以适合每一个国人,但是将人群划分出几大类别,分别作出标定和加以引导,却不是什么无法实现的难事。

图2-4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首先是适应人群的问题。从建立膳食营养摄取标准的角度来看,用最大化公约数的方法来划定适应人群类别,至少应该区分出3大类别:一是饮食上处于温饱水平的普通民众和体力劳动者,他们可能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群体。二是企业中的白领阶层、国家机关的普通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等脑力劳动者群体,他们已经达到或接近小康乃至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三是企业高管、机关领导干部、社会富有阶层、其他拥有“富贵病”的患者。这一类别的人规模也很大,尤其是富贵病人群占用了很大比例的社会医疗资源,亟需饮食调整。所以,至少应该由4个不同内容的膳食宝塔来引导国民饮食倾向:1号,理想标准膳食宝塔;2号,富贵病群体膳食宝塔;3号,脑力劳动者膳食宝塔;4号,体力劳动者膳食宝塔。这其中,2号塔和3号塔最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是膳食宝塔结构问题。目前,能够知晓“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而能够按照膳食宝塔来安排生活的人应该集中在城市里的富贵病群体和脑力劳动者群体两个类别上。对于这两个类别的人来说,如果他们的饮食结构还让谷类、薯类等高碳水化合物占据最大份额的话,明显是有问题的,其结果必定是富贵病群体的病情会继续加重,而脑力劳动者群体中也会有更多的人向富贵病群体转移。因此,建议将这两类人群膳食宝塔的第4层和第5层位置互换,可能会更科学一些。

第三是宝塔各层次的内容问题。针对于各类别群体的能量消耗水平和实际摄取需求,富贵病和脑力劳动者群体的畜禽肉类和谷、薯类日摄入量应减少,蔬菜、水果类日摄入量应增加;温饱型群体和体力劳动者群体的蔬菜、水果类日摄入量应大幅度增加,才可能不增加他们的肉类和谷、薯类食品摄入,以免他们再重蹈那些“先富贵病起来”群体的覆辙。作为理想型的膳食宝塔,应与脑力劳动者的3号塔大体相当。另外,不论是哪种类型群体的膳食宝塔,水的摄入量似乎都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200毫升的日补充量显然不是很充足的。

由于我们自身并非营养学的专业工作者,更没有动用和利用广泛社会资源的能力,所以这里只能是建议性地绘制出一张2号、3号人群的平衡膳食宝塔参考示意图(如图2-5),供这两类群体中的人们参考,供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研究。这种“3斤水、2斤菜、1斤果、半斤饭、1两肉、1个蛋”的模式,对于当代城市中的多数人口来说,可能会更接近现实需要一些;而且对于有志于实现自我健康管理的人们来说,也更容易认知、更方便操作一些。

图2-5 建议膳食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