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意识和心态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里的反映,是人的感觉、思考、愿望等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既是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精神活动,还是一种思考结果。

心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脑之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心态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看法。

意识和心态有很多异同点。相异点主要表现在意识的主动因素相对较强,心态的被动因素相对较多。相同点主要有两方面:二者均为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同时又都对人的言论和行为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和心态的所谓能动作用,就是通过主动思维,对客观事物做出的积极反应,使自己的感觉、愿望或目的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一、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力

人的主观意识到底有多大能量,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力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和测定,但是其存在却是无法否定的。

骑车撞人。会骑自行车的人也可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上学习骑自行车时,特别怕撞到路上的行人,因此十分紧张,两手紧握车把,手心出汗。虽然马路很宽,路上行人也很稀少,但还是很紧张,而且愈接近行人时,就愈发紧张,心里反复念叨着“可千万别撞到人家”,结果是躲来躲去,拐来拐去,似乎像是故意瞄准了一样,生生地撞上了那唯一的行人。

人体闹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第二天早上因有事情必须要提前起床,所以预定了闹钟叫醒。可是往往到第二天闹钟应该振响前的几分钟,我们就自动醒来,有时可能刚巧只是提前一两分钟,几乎和闹钟一样精准。这究竟是为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说这是生物钟的作用,但经过仔细琢磨却发现,这和生物钟完全是两码事。因为生物钟所体现的是人体内生命活动的节律,或者是人清醒时记忆神经提醒其该去做某事,可是偶尔因特殊情况而起早并不属于生命节律的范畴。我们能够给出的解释是,人在设定闹钟时的印象,以及在临睡之前对明早起床时间的再度确认,都给神经系统加载了明天早上要在某一时刻起床的信息。神经系统会将这一信息储存,并会尽可能地届时提示、提醒。但人在睡眠时怎么会知晓客观世界中的几点几分呢?这确实是难以解释的现象。

不约而同。前几年有一种很受推崇的思维模式,被称为“吸引力定律”,其核心观点是:人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来的。当一个人的思想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件事情时,和这一领域或和这件事情相关的人、事、物被他吸引过来。解释者还认定吸引力定律是自然法则,是一种客观规律。在吸引力定律发生作用时,它并不能区分好坏,自动筛选出该吸引什么,不该吸引什么,而是接收和依据主人的思想,把能够吸引到的所有相关的人、事、物都吸引过来。两个闺蜜一起在街上闲逛的时候,经常会不约而同地哼唱起同一首歌的同一乐句,或者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个话题。这也是很多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心想事成。据说有一个女孩在一次培训活动中学着写出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她很仔细地写出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个有私人飞机的帅哥,身高多少,兴趣爱好是什么,甚至吃东西的口味和习惯,等等。写完之后她就经常想自己写在纸上的那个“白马王子”的形象,结果在3个月后的一次亲友聚会上,她认识了一个男人。随后的交往和了解,使她深感这个男人和她当初写下的目标十分契合,唯一的差别就是他没有私人飞机。但他们还是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她想,没有飞机也没什么关系,再说当时之所以那么写也仅仅是个愿望而已,现实生活怎么可能尽如人意呢?要准备结婚了,他的爸爸来看望他们。面对儿子和准儿媳,爸爸说要送一份结婚礼物,让他们猜是什么。女孩心想:总不会是送一架飞机吧?她心里虽然是在这样想,但是嘴上却没敢这么说,结果两个人都没猜对。最后爸爸揭开了谜底,真的是一架漂亮的直升飞机。

怀孕臆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女性渴望怀孕几乎达到了朝思暮想的程度,还有一类女性因种种缘故害怕怀孕几乎达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随着某类想法的日积月累,身体上便会出现某些生理变化,比如恶心呕吐、食量骤增、喜食酸辣、不来月经等等,各种表现与怀孕别无二致。但是,几次到医院进行孕检的结果却均呈阴性,完全可以确定其并未怀孕。在医学领域,这种情况被称为“怀孕臆想症”,是因某种心理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假怀孕。比如父母或公婆盼望见到隔代人所施加的压力、时间不允许或尚未正式结婚而恐惧怀孕的压力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类假孕的现象出现。

以上例举的几种现象,都是大家曾经遇到或者听说过的。这些现象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着的,既非空穴之风,也非主观臆造,更非唯心主义。

二、意识对健康和寿命具有能动作用

据说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马丁加拉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暗示实验。他将一个死囚绑在床上并蒙住双眼,同时在他的身上安置了多种监测体温、血压、心脏、脑电等指标的仪器后,由法官来宣布对他用放血的方法执行死刑的判决,牧师也完成了对他灵魂的祝福。随着法官“开始行刑”的一声令下,一位助手用薄木片在死囚的手腕上重重地划了一下,同时打开了预先准备的水龙头,使其向床边的一个水盆里滴水。在即将死亡的思想意识作用之下,听着“叮咚”的滴水响声,死囚认为自己的鲜血正从血管里汩汩地流淌出来。每过一小段时间,法官就将滴水的速度调慢一些,滴水声音的频率随之变缓,死囚也就认为自己的血已经快要流干了,自己也快死了。后来,他就真的昏死了过去。可以说,是他自己的意识结束了他的生命。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每天都在心理暗示自己好像已经得了某种病,或者经常幻想自己可能会不久于人世,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的反映及表现的。

思想意识对健康和寿命的能动作用,中国古人早就有深刻的认识了。东汉时期的著名法学家应劭(约153~196)的《风俗演义·怪神》,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579~648)的《晋书·乐广传》,虽然成书相隔几百年,却记述了两个主题相同、内容相同的故事——“杯弓蛇影”,只不过是人物不同而已。两个故事都是说主人请客时,客人发现酒杯里有蛇,但碍于关系和情面又不得不喝,回家以后总觉得有蛇在肚子里作怪,既疑虑又害怕,结果是一病不起。后来经请客的主人解释并重返现场演示,才发现客人当时在酒杯里看到的蛇,其实是墙上挂着的一张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事情的原委搞清楚了,客人的病也就自然痊愈了。

三、强化意识是健康长寿的“妙方”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健康、长寿的愿望,除非极个别的消极厌世者。但是,很多人光有愿望,却缺乏意识。所谓有意识,就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要健康,我要长寿。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形是,为生意、为工作、为情感、为学习、为生活忙起来时,就失去了这个意识;等到身体某个地方有不舒服的感觉时,才会想起来我要健康,我要长寿,但往往又会陷入“亡羊补牢”的被动境地。所以,我们为了实现自己健康、长寿的愿望,不仅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而且必须要强化并保持它。

所谓强化,是要时时下达指令。要不停地给自己的神经系统加载健康、长寿的指令信息,以达到给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神经元都加载这样信息的目的。当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神经元都接到自己的主人要健康、要长寿的指令以后,它们的工作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

“摩拳擦掌”,是大家常见和常做的动作,那就是要开始一个重要行动时的指令,它是接受到来自大脑中枢的意识指令之后附加在肢体上的指令动作。人手上的神经丰富,经络纵横,穴位遍布。摩拳擦掌,就是对手心、手背、手指上神经、经络、穴位的刺激和按摩,进而调动全身各个系统来应对即将开始的重要行动。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摩拳擦掌之后,整个人都好像精神了许多,整个身体也好像增加了很多的能量。

这只是为了应对某一件事情而做的强化。如果要应对健康、长寿这样关乎一生的大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经常对身体发出这样的指令呢?是不是应该做到“时时想,天天想,月月想,年年想”呢?

所谓强化,是说意识要有实质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要养成千方百计地去接近和获得有利于健康因素的习惯,以便当这样的因素出现时,我们能够有一种潜意识驱使下的自觉、自发、自动地去接近和获得的行为。比如,要有坚持体育运动,不断强健体魄的意识;要有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的意识;要有定时定量餐饮,维持营养和水分平衡,满足新陈代谢需求的意识;要有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作息科学,睡眠合理的意识,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养成千方百计地去规避和远离有害于健康因素的习惯,以便当这样的因素出现时,我们能够有一种潜意识驱使下的自觉、自发、自动去规避和远离的行为。比如,面对空气、水资源等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该如何自保的意识;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严重状况,我们该如何防范的意识;面对不良生活习惯的诱惑,我们该如何去战胜的意识;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我们该如何释怀的意识,等等。

所谓强化,是说意识中要有具体指标。

一是要有健康理化指标。人体在健康方面有很多具体的理化指标,比如体重指标,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胆固醇指标,尿常规指标等。作为一个追求健康的人,应该了解一些能标定人体健康状况的医学理化指标的正常范围数值,也了解自己某一生命阶段的实际状况,然后经常对照,更要经常提醒自己,在思想深处形成维持这些数值达标的意识。

二是要有日常生活指标。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时间都怎么安排,衣、食、住、行和体育锻炼、休闲娱乐要达到或者限定在什么样的指标之内,也都要进入思想意识。比如,每天要步行多长时间或多少数量,每餐饭要吃多少食物,每天要补充多少水分,睡眠要保证多长时间,等等;再比如,饮酒者根据自己的耐受能力确定一餐饮酒不能超过多少,吸烟者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一天不能超过多少,等等。

三是要有期望寿命指标。也就是说,要经常提醒自己,或者在与亲友谈论这个话题时要告诉别人,我们打算活到多少岁、规划活到多少岁。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说似乎有些荒唐,但也不要轻易地就给出否定的结论。前面我们列举的那些个例子,尤其是“人体闹钟”的例子、“杯弓蛇影”的故事和马丁加拉德的“心理暗示实验”都说明,给人体的神经元和细胞加载信息是有一定能动作用的。建议有关科研部门能就此课题进行科学论证,给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据说人的正常寿命理论上应该是120—150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几乎是活不到那个极限的。但是如果打8折呢,也应该在90至120岁之间吧?结果呢?过去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及人们实际寿命的状态,在民间慢慢形成了“66,不死掉块肉”,“人生70古来稀”,“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等概念,还有女人55岁、男人60岁退休等制度,都在人们的思想当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固化了60岁人已老,70岁、80岁该寿终正寝的意识。如果我们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寿命目标,比如计划活到90岁,或者95岁,甚至是100岁,并且经常提示自己,这对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和寿命延长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否则,一到66岁就吓得要死,一到73、84就消极等死,怎么可能健康、长寿呢?当然,如果只是想或者只是说希望活得越久越好,因为没有具体指标,这样的指令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四、良好心态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2007年9月的一期《石家庄日报》刊登过一则消息,讲述了一位离休老军人靠心态战胜癌症的故事。1975年,在他47岁时被诊断出癌症,并被宣布为胃癌晚期,只能存活一两年。他当时对医生表态说:自己要“面对现实,无所畏惧,争取好的,准备坏的”。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不能让病吓死,不能消极等待”。就这样,到当年发稿时,他已经是79岁的高龄,居然与癌症搏斗了32年。他后来对请教抗癌秘方的病友说:自己之所以能战胜病魔,一是靠积极良好的心态,二是靠坚持锻炼。这位老先生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心态与健康和寿命的关系。

纵观人生旅途,良好心态对任何人面对任何事物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对健康和寿命的重大意义更是不可小觑。精神压力,是导致人体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大的精神压力会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或衰退,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的风险。而精神压力过大,恰恰是心态不够豁达、不够积极的结果。

人生在世,“如意者一二,不如意者八九”,“三穷三富过到老”,是对人生最直接也是最形象的描绘。在那些不如意的事物面前,只有秉持豁达、淡定的心态,才不会伤身害命。大家所熟知的林黛玉,虽然只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文学人物,但像她那样爱“钻牛角尖”、自我制造压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6岁丧母,9岁丧父,黛玉的命运很是凄惨,但她也还有值得欣慰的人生境遇,常住贾府,外婆疼怜,宝玉相爱,姐妹谦让,等等。如果她能有积极的心态,应该会有一段比较惬意的人生。可是她偏偏和自己过不去,也和宝玉过不去,还和宝钗过不去,天天找麻烦,天天找气生。美好的自然景物在她眼里也是自我纠结的缘由。鲜花的艳丽和芬芳她不在意,专门研究落英缤纷的凄凉,甚至还要煞有介事地为落花装香囊、收艳骨、写葬辞。总之,在黛玉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不对,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她,不仅是宝玉、宝钗对不起她,似乎所有人都对不起她,连花鸟鱼虫都对不起她。所以,她只能是常年抑郁,日夜流泪,最终罹患痨病而早亡。

即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君皇帝,也是“如意者一二,不如意者八九”的,更何况平民百姓?可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忍受,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还要奋斗?其实,人们就是要通过对“不如意者八九”的忍受和搏斗,来获得对“如意者一二”的享受。如果能将不如意看成是如意的组成部分,一切就都释然了。所以,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大文学家杨慎曾填过一首词,表现出了一种大彻大悟的豁达。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廿一史弹词·说秦汉开场词》)

“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一样发牢骚。”这是曾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很广的一个段子,它很形象很生动地说明了心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调整,才能使自己的心态有益于健康和寿命。

心态,就是人们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时心理的反应状态。而世间万事万物,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当属名、利、情。因此,如果能调整好对名、利、情的心态,健康和寿命也就很难为这3物所累了。否则,一旦健康受损,必然就会失去追逐名、利、情的能力,甚至会失去消受名、利、情之福。

曹雪芹可谓是彻底参透了人生的历史名人。他创作《红楼梦》时,在第一回就迫不及待地唱出了《好了歌》。其中的第1段,便是对功名的实质作出的顶级诠释。“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若论追求地位和名誉,大概能做到出将入相也算是极致了。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到终了之后,留下的不也就是一丘荒冢吗?人生路上,当我们为名所累时,就多默诵几遍《好了歌》的这一段吧。

《好了歌》的第2段,则是对利禄的实质作出的顶级诠释。“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党的18大以来,中国大地的反腐浪潮吞没了5只贪腐“巨虎”。他们都是“位极人臣”的国家级高官,却贪得无厌,不择手段,罔顾法纪,令人齿寒。本来已有民脂民膏供养,生活待遇“超凡脱俗”,可他们却还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可悲,可叹!到今天,钱财应该是“及到多时”了,却是无福消受,眼也快闭了。更不要说那么多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的贪官污吏了。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那些不惜损耗健康和寿命攫取财富的人。人生路上,当我们为钱财所诱时,就多默诵几遍《好了歌》的第2段吧。

《好了歌》的第3段和第4段,则是对感情的实质作出的顶级诠释。“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两段虽然说得有些偏激,而且也有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但也不是无稽之谈。现代社会,为情所困的不只是娇妻忘不了,更多的是为情人现象羁绊,为子孙后代敛财。尤其是最近揭露出的触目惊心的夫妻档、父子档腐败案件,更是对这两段的鲜活注脚。人生路上,当我们为感情所困时,就多默诵几遍《好了歌》的第3段、第4段吧。

当我们对名、利、情都能参悟到“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程度,就不会因这些身外之物而付出健康的代价了。2014年12月16日公开播映的中共中央纪委制作的专题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就披露了一起陪酒致死的典型案例,说的是黑龙江省某林业局公款接待因私到访的一位副省级领导时,该局的一位局长陪酒致死。事后接替该局长职位的继任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基层,最不愿意做的就是搞应酬,但陪不好也真是不行的。过去的检查又是打分,又是评比,对基层压力很大。为什么压力大?为什么陪不好不行?还不是名和利的引诱么?在企业间的经济活动中,更是常有靠喝酒签订单的情况,弄得一些相关业务人员或企业领导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胰腺癌等疾患高发。如果大家都能有彻底淡泊名利的心态,就不会再有“舍命陪君子”的悲剧发生了。我们提倡淡泊名利情,并不是希望人们颓废消极,而是要正确对待,更不可超过道德和法纪的底线去获得。

五、调节心态的金玉良言

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人们的名、利、情困惑一般并不容易达到“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极限程度,往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细微状态,被一些琐事影响心态。如果能记住下面几句话,每当心情郁闷、情感纠结时用来排解一下,或许会可以有所收益。

自我悦纳,自信人生。悦是高兴,愉快;纳是容纳,接受。自我悦纳,就是能够很高兴、很快乐地接受并欣赏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接受、不会欣赏,还能指望别人乃至社会的接受和欣赏吗?其实,每个人都是最棒的。这并不是仅仅用于鼓励的“忽悠”,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每个人不仅有独特的容貌,也有独特的性格,还有独特的短板和缺点,更有独特的长处和优点。自我悦纳,包括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和完善自己3个方面。有些人缺乏自信,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做到自我悦纳。一个男人不自信,就无法自立于世;而一个女人不自信,就无法展现自己的魅力。只有“会当击水三千里”,才能“自信人生二百年。”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孟子曾经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的意思是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少,即使善良的本性有所遗失,也会遗失得很少;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即使善良的本性还有所存留,也不会剩下很多。寡欲可以养心,多存善念也可以养心,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做起事来的时候,就忘了这个法则。20世纪初震惊中外的沈阳“慕马”贪腐大案的主角——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穷奢极欲,被判死缓,结果还没到两年的缓刑期满,就因癌死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语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其字面含义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获得一些钱财、物品就狂喜不止,也不要因为个人的失意、不顺而悲伤不已。钱财本是身外之物,为钱财而欢喜不会长久,再说喜大也伤身;一己一时之不顺,放在人生、社会和世界的大平台上一看,也不过是小事一桩。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告诫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成功与失败,都要有恒定淡然的心态,千万不可陷于自我陶醉或悲痛忧伤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当今时代,不仅仅是经济界欲望沸腾、物欲横流,连一些与经济工作不搭界的行业,比如官场、军界、科技界、医疗界、教育界也都在被物欲浊流荡涤着。这些,都是“可欲”(放纵欲望)、“不知足”的恶果。我们姑且不论其社会危害,就是那些违法乱纪的犯罪份子自身的心态也不可能安宁,身心也不可能健康,更谈不上长寿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可能获得永远的心安理得。

容人容事,宠辱不惊。北宋欧阳修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承庆在唐太宗时代曾任考功员外郎,是吏部专门负责考察官员的职位。有一次他为了全面考核一个监督漕运的官员,便以其有一次运粮途中翻船使官粮受损为由而给他“中下”等级的鉴定。这名官员没做任何申辩就接受了,而且毫无愠色,依旧谈笑自若。卢承庆极其欣赏他的态度,并考虑其翻船损粮也有力不能及的因素,便改鉴定结论为“中中”级别。可这名官员听了之后,并没有喜出望外,得意忘形。“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卢承庆为了表彰其宠辱不惊的品行,又将鉴定结论改为“中上”级别。卢承庆本人的一生也是三起三落,多有坎坷,最后在金紫光禄大夫职位上退休。临终之时,他告诫子女说:“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一》)他的意思是说,死和生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就像有早晨就一定还得有黄昏一样。我死了,就用平常的衣服给我装敛,月底、月初不要杀牲祭奠,下葬不用占卜吉日,棺材一层就够了,陪葬的器具只用陶器、漆器皿即可,坟头更不用太高,碑文和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和生卒年月就行。卢承庆的情怀,就是在当今时代也属高风亮节,更何况是在1500年前的封建社会,实属难能可贵。做到受宠受辱都不动声色的前提,是要能够容人、容事;而要做到容人、容事,又是以对人生世事的参透、彻悟为前提的。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据说古代有一个住在边塞附近的老翁,家里的马跑到胡人那边,亲友邻居都来安慰他。塞翁对大家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塞翁的马竟然带着胡人的骏马跑回来了,大家又来祝贺。塞翁又对来祝贺人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家里多了好马,塞翁的儿子又喜欢骑胡人的好马,结果是有一次竟坠马摔断了大腿。人们再来安慰老翁,他又对大家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攻入边塞,青壮年男丁都拿起弓箭去迎战,住在边塞附近的人死了九成。他儿子因为跛腿的缘故没去参战,父子俩的性命得以保全。这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典故。人们熟悉这个典故,但能够真正做到以此来调整心态、保护健康的人并不多。其实,人生遇到的每一件事究竟是祸是福并不是确定的,有些事情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能深谙“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道理,也就很容易做到淡泊名利、容人容事、宠辱不惊了。

世界对我关闭一扇窗时,必会为我打开一道门。有人说这是《圣经》里面神的话,也有人说这是海伦·凯勒的话。不管是谁说的,其中蕴含的哲理确实是极其深刻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是相同道理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常言所说的“天无绝人之路”,“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更是这一哲理的通俗表达。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经历坎坷、遇到挫折。毛泽东曾经说过:“往往在敌人十分起劲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正是敌人开始不利,自己开始有利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但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形,我们面临的失败,是危机,需要放弃。有些人看不到危机就是转机的前奏,陷于失败的打击不能自拔,陷于危机的纠结不能自解,或郁闷成疾,或走上绝路。正确的做法是,要庆幸那扇窗子被关闭了,免得我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要紧的是须赶紧去找那道门,然后开始我们的新事业。门比窗子的可通过面积更大,而且那道门也一定是存在着的,而且可能还不只是一道。

一切都会过去,我们正在老去,我们终会逝去。这是浩瀚宇宙、大千世界的最根本法则。不论我们今天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它都会过去。即使是今天被称之为新闻的大事件,用不了多久也都会变成历史,何况平民百姓自身、自家尚不能称之为新闻的事情。哪怕是我们今天爱得山盟海誓、地动山摇,那也会成为过去;哪怕是今天亲人逝去,令我们痛不欲生,那也会成为过去;哪怕是今天我们升了官或者发了财,那还是会成为过去。既然都会过去,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呢?况且,不论我们是否能够主动地放下,眼前的一切也都必将成为过去。还有,我们也一定会老去。不管我们今天多么年轻,或者如花似玉,或者风流倜傥,也不论我们今天多么能干,还不要说我们今天的身体有多么的强健。这些都会过去,因为我们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老。在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核桃脸”、“鬓染霜”的阶段。我们更需清醒地正视人生终将结束的铁定规律。如果今天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还有什么事情非要纠结、郁闷不可呢?如果不是最后一天,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我们的健康、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尽情地享受这美妙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