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剧场正在中国“爆响”,这在话剧不景气之际的确令人兴奋。这也说明,小剧场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一定有许多令人信服的道理。但是,小剧场是否真的不存在潜伏的危机呢?商业社会中股票的暴涨和暴跌虽不同于艺术兴衰的规律,但总给人几分警惕。话剧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应该能够表现所有的戏剧形式,“小剧场不大适合演出形式感太强的东西,而更适宜于演出心理剧”。(8)这一点便使小剧场在展现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劣势。同时,观众永远是“喜新厌旧的上帝”,通俗音乐过后严肃音乐的回潮就是一个信息,所以,在“以小见大”“以片段截取人生”的小剧场红火之时,观众是否又开始追忆史诗般的《屈原》《蔡文姬》等经典剧。对此,我们不能不有所考虑。何况,小剧场的形式已经决定了它先天狭窄的一面,恢宏的时代无论如何也不能永久地浓缩于小剧场的框架内。

话剧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应该保留优秀的传统范式,如郭沫若的抒情剧。苏珊·朗格说:“我认为戏剧是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的艺术,它以自己的诗的幻象式样支配演出中的每一个细节”,而小剧场有意反叛“诗的幻象式样”,尤其是语言,极力口语化、散文化,这固然“贴近生活”,但艺术的永恒魅力也在于诗般千锤百炼的语言。所以,小剧场依然可以保持生活的素朴,但不尚花巧而重意蕴的自然更是艺术的极境。

话剧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应该和各种的非艺术的因素划清界限。朗格说:“戏剧既不是宗教仪式,也不是娱乐性行业,虽然它有时也会以这两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出现。它毕竟是诗,而诗既不是马戏团,也不是教堂。”(9)小剧场虽然是以艺术的形式获得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它诞生后是否会滑入流行的商业性的泥淖,很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此,我们只能呼唤:“戏剧艺术的捍卫者,如果忘记了一切戏剧艺术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正确地表现一首诗的手段,那么它肯定会堕入商品化戏剧的泥淖。”(10)

小剧场正在爆响,无论如何都是艺术家族的大事件,都是戏剧家庭的好消息。但是,戏剧切不可就此止步,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指导着中国戏剧健康地向前发展。否则,迅忽的成绩又会成为永久的教训,戏剧的中兴又会成为一个泡影。危言耸听吗?我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都可以拭目以待。

(本文与徐妍师姐合作署名,发表于《戏剧文学》1995年第8期)


(1) 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1页。

(2) 雨果:《克伦威尔》,载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7页。

(3) 《文化月刊》,1994年第1期,第13页。

(4) 《文化月刊》,1994年第1期,第13页。

(5) 《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6) 义龙:《广阔的艺术思维空间》,载《上海艺术家》1992年第3期,第20页。

(7) 义龙:《广阔的艺术思维空间》,载《上海艺术家》1992年第3期,第20页。

(8) 《奚美娟谈表演》,载《中国戏剧》1994年第1期,第22页。

(9) 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1页。

(10) QE.R.本特利:《戏剧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