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17-2018)
- 孙仁金 董秀成 王文澜
- 9064字
- 2020-06-24 23:18:09
三、中国宏观环境及石油流通产业政策分析与展望
(一)2017年中国宏观环境及对石油流通行业影响
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韧性较强、结构调整持续推进。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2016年的6.7%,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中高速增长区间。在房地产调控、金融去杠杆持续实施的背景下,2017年宏观经济增速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有所增强,增长结构持续改善。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在四个季度分别达到2.2%、2.2%、2.1%和2.1%,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1.5%、31.8%、31.0%和30.9%;批发和零售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仅次于工业,在四个季度分别达到0.7%、0.7%、0.7%和0.7%,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0.8%、10.3%、10.0%和9.8%,均高于2016年的同期水准;建筑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在四个季度分别达到0.2%、0.3%、0.3%和0.3%,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5%、4.5%、4.3%和4.1%,均低于2016年的同期水平;此外,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在四个季度分别达到4.3%、4.1%、4.0%和4.1%,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1.7%、59.1%、58.8%和58.8%,均高于2016年的同期水平。
(1)投资增速总体下行。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分类投资中,房地产投资热情不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上涨,第二产业拉动作用最大,基建投资增速有所下降。房地产投资热情不足,去库存效果明显同时量跌价微升。1—12月房地产市场中新开工面积增速有小幅上升,增速为7.0%;竣工面积增速有明显下降,增速为-4.4%,12月延续上月负增长趋势并达到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1—12月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3.0%,较前值下降0.1个百分点。销售端,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滑,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销售额稍有回暖,比1—11月上升1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额上涨1.4个百分点达到11.3%,或是因为二三线城市房价略有上涨所致。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著,1—12月商品房待售面积累计同比减少15.27%。1—1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6.0%,前值5.7%,增速上升0.3个百分点,一改6月以来的下跌趋势。分行业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增速上升,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涨幅较大,较前值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建筑业降幅收窄,较前月分别上涨5.7和4.4个百分点至-13.7%和-11.9%;铁路运输业波动仍较大,下跌9.4个百分点至-4.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延续下跌趋势,下跌1.7个百分点至3.3%。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下滑,1—12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速为14.93%,较前值下降0.9个百分点;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为19.0%,较前值下降1.1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均下跌。或因今年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快于往年,预算支出在前期落实增多,后期支出量相应减小,基建投资难以逆转下降趋势。
(2)消费保持整体平稳走势。
2017年CPI同比走势呈不对称“V”形。1月份,因“春节错月”影响,CPI同比上涨2.5%,为全年高点;2月份节日因素消退,迅速回落至0.8%,为全年低点;3月份后各月在0.9%~1.9%之间波动上涨。全年1.6%的平均涨幅,低于2016年,延续了2012年以来涨幅低于3%的态势,属温和上涨。
食品价格下降是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2017年,食品价格下降1.4%,是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影响CPI下降约0.2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较低既有鲜活食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也有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上年对比基数相对较高也是原因之一。猪肉价格全年持续低位变动,在1月份同比上涨7.1%后,连续11个月同比下降,最低降幅达16.7%,全年下降8.8%。主要原因是前期市场价格较高,2015年和2016年猪肉价格涨幅分别达9.5%和16.9%,拉动养殖效益好转。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市场供应增加,价格又迅速回落下来。鲜菜价格受天气影响变化明显,2017年整体气候条件较为适宜,鲜菜供应比较充足,价格下降8.1%。相比较,2016年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鲜菜价格涨幅较大,全年上涨11.7%,客观上也提高了2017年的对比基数。鸡蛋价格全年波动较大,上半年鸡蛋价格下降较多,同比降幅最大达到17.1%。主要原因是前期蛋鸡存栏量较高,价格持续走低。下半年开始恢复性上涨,12月份同比涨幅高达13.7%,但全年平均价格仍比上年下降4.5%,连续第三年下降。猪肉、鲜菜和鸡蛋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49个百分点,是食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他食品价格涨跌互现,保持基本平稳,粮食、水产品、牛羊肉和鲜果等价格小幅上涨,食用油和禽肉等价格略有下降。
(3)外贸形势延续向好态势。
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彻底扭转了2016年同期大幅下降的局面。其中,货物进口额同比增长18.7%,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10.8%。据世界银行测算,2017年1—11月份,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8%,高于2016年同期占比。中国对外贸易好转不仅对世界贸易产生积极影响,也对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做出了贡献。具体来看:第一,来自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的出口需求最为强劲,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增速大幅增加;第二,上半年人民币持续贬值和基数效应共同导致了出口价格的增长,2016年同期进出口增速较低,因此,2017年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可部分归因于基数效应;第三,加工贸易出口的回升趋势好于一般贸易出口。
(4)居民收入增速扭转近年回落态势,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居民收入增速扭转近年回落态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2016年加快1.0个百分点,扭转了居民收入增速近年来的回落态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2016年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72下降为2.71,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5)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2017年度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了稳健中性的基调。央行以“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为中心开展操作,通过灵活运用多种公开市场工具“削峰填谷”,保持市场资金面“不松不紧”。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监管层将继续探索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强化金融业监管,坚决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着眼于防范部分区域房地产泡沫、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等可能的金融风险,央行将维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此外,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减税费、稳支出、保民生和控债务等方面持续发力。
2. 中国能源行业状况
(1)能源消费持续回暖。
能源消费回暖,增速全面回升。全国能源消费增速从2015年的1%、2016年的1.4%,提高到2017年的2.9%。用电行业需求回暖,电能替代加快推进,用电增速大幅回升。在工业生产回暖、火电增发等因素带动下,煤炭消费结束持续3年的负增长。煤炭受去产能政策和先进产能释放影响,2017年产量34.5亿吨,比2016年增长3.2%。2017全年进口原煤2.7亿吨,比上年增长6.1%。国内煤价继续保持中高位运行,2017年底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578元/吨,与年初592元/吨相比下降了14元/吨。原油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位运行和缓慢回升等因素影响,产量持续下降,2017全年生产1.9亿吨,下降4.0%;原油进口4.2亿吨,增长10.1%。天然气供需两旺,全年产量1474.2亿立方米,增长8.5%。
物流运输和工业生产带动柴油消费小幅回暖,扭转了2016年负增长的局面。居民消费升级拉动汽油、煤油需求持续向好,化工轻油继续保持旺盛需求;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进,各地“煤改气”力度加大,非居民气价下调,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工业燃料、化工用气需求全面增长,2017年天然气实现四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
(2)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能源消费革命不断深化,国家治理大气环境、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用能方式不断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进一步显现,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单位产品能耗多数下降。经初步统计,2017年,39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生产综合能耗指标中八成多比上年下降。其中,合成氨生产单耗下降1.5%,钢综合能耗下降0.9%,粗铜生产单耗下降4.9%,火力发电煤耗下降0.8%。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经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约2.9%。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约1.7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经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约3.7%,顺利完成全年下降3.4%的目标任务。
(3)能源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能源供给质量有所改善。一是煤炭去产能工作顺利推进,超额完成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先进产能建设有序推进;二是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电建设速度明显放缓,2017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煤电建设投资同比下降,煤电新投产装机同比减少,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同比增加,调控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三是成品油质量升级加快推进,继2017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供应国Ⅴ标准车用汽柴油后,7月1日起全面供应含硫量不大于50ppm的普通柴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已经提前供应国Ⅵ标准车用汽柴油;四是弃风率、弃光率有所下降。
(4)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能源进口继续较快增长。
2017年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电力的主力,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向好。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工业用电回暖,以及夏季高温等影响,电力需求增长较快,全年发电62758.2亿千瓦时,增长5.7%,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此外,新能源开发正从资源集中地区向负荷集中地区推进,新能源集中与分散发展并举的格局正逐渐形成。
3. 中国宏观环境对石油流通行业影响
(1)民间投资加强,成品油市场主体多元化。
随着中国成品油市场逐步开放,民间投资比重快速上升,投资方式更加灵活,民营石油企业市场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成品油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网络商品消费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模式进一步扩展、移植,影响并推动大宗商品电商平台的发展。成品油零售行业的终端加油站成为民营投资的关注点。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及更加公平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下,民营企业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2)交通物流业发展迅速,助成品油需求上升。
新能源汽车发展快速,但是总量较小,对成品油消费造成影响较小。随着原油对外依存度逐步增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面临转型。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性能良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但总量较小,2017年对成品油的替代影响不足1%。
实物网上商品消费总量增长迅速,推动交通物流业快速发展,促进汽油和柴油消费量提升。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政府推动的十大扩消费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消费市场发展呈总量扩张、结构升级的态势。网上实物消费的快速增长,促进电商、快递和外卖等新兴行业发展,从而加大交通物流业对成品油的消费。
(3)去产能效果初显,成品油供应增幅放缓、价格上升。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炼厂去产能工作的不断落实,落后的炼油装置逐渐被淘汰,成品油供应量增幅下缓。主营单位炼厂开工率高位回落,成品油产量增幅放缓,国内柴油资源整体保持略紧状态。同时,成品油贸易出口配额下发,主营炼厂为保证出口任务,系统资源外流量加大,国内资源供应缺口将继续增加,成品油供应增幅下降。
在环保督察、清除低效产能及国内需求旺盛等因素下,成品油供需相对紧张,导致成品油价格呈上涨趋势。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实施成效明显,石油行业“三去一补一降”和结构调整各项工作取得进展,另一方面就是2017年商务部下发成品油出口配额,促使国内柴油供应趋紧,助推价格上升。
(4)能源结构优化,加速油品质量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能源供给质量提升,加速油品质量升级。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既有利于改善环境、治理雾霾、促进绿色发展,鼓励支持炼油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也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促进能源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我国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措施,部署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在油品升级的进程中,以汽、柴油质量升级为着力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保障供应、强化监管”的思路,建立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机制,督促炼油企业升级改造,加强行业监管,切实保障市场供应,扎实推进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
(5)浙江石油成立,促进油品贸易自由化。
2017年9月29日,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10亿元,由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设立。组建浙江石油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国家打造中国(浙江)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油品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思路。新组建的浙江省石油公司将担负浙江省成品油的稳定安全供应的责任,主要从事原油、成品油、燃料油进出口,参与国内原油、船供油、成品油市场开发与加工利用,参与境外石油资源开发开采,并围绕海上燃料油加注、油品储运贸易、油品零售“三大”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以海上船供油为重点、成品油储备为基础、成品油批发零售为主导、原油储备贸易为支撑、航空煤油销售为补充的“五大”业务布局,成为保障浙江省油源供应的重要渠道和推动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6)山东炼化成立,促进炼化行业转型升级。
2017年12月由核心骨干独立炼厂企业牵头发起,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正式成立,成为山东省炼化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点。集团成立后将主要从投资高端产业项目、盘活成员企业存量资产、推进产业并购、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开展业务。独立炼厂的合作也从原先的进口原油采购扩展到了统一储运和零售终端领域。山东炼能集团负责原油和成品油的采购销售以及储运物流,配套建设仓储、管道、码头等物流设施,各股东单位负责组织生产、经营除成品油以外的其他产品。总体来看,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最大问题是各炼厂产品基本为汽油柴油,加之目前成品油出口配额收紧,面临着去“同质化”的严峻考验。
(二)2017年中国石油流通产业政策
1. 《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
201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石油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加强勘探开发保障国内资源供给,推进原油、成品油管网建设,加快石油储备能力建设,坚持石油节约利用,大力发展清洁替代能源,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
《规划》指出,协调推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收储工作。积极利用符合规定的企业库容代储国家储备原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商业仓储设施投资运营。尽快出台《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建立企业义务储备,推动建立完善政府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企业生产经营库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储备体系,多方式、多途径提高国家石油保障能力。
《规划》指出,持续开展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推进终端燃油产品能效提升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实施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实施更加严格的燃油标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和水运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
《规划》指出,大力推广电能、天然气等对燃油的清洁化替代。积极支持天然气汽车、船舶发展,加快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应用。在“禁煤区”将排放不达标的燃油工业锅炉和窑炉列入禁燃范围,重点开展2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油工业锅炉天然气、电能替代。实施港口气化示范工程,推广港口岸电系统。
2. 推进油气管网规划建设
2017年5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印发《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推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将“一带一路”进口通道作为油气管网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互联互通,提升油气供需互补互济水平。在满足国内油气资源稳定供应的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我国正在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加速能源转型进程,发展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油气消费总体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油气在能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从24%增加到约30%。油气管网是保障油气供应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支撑。
3. 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
2017年6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公告:(1)严格按时供油,2017年7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硫含量不大于50ppm的普通柴油,同时停止国内销售硫含量大于50ppm的普通柴油,鼓励有条件地区提前供应硫含量不大于10ppm的普通柴油;(2)保障油品质量,成品油生产、流通、销售企业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强化油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保障清洁油品市场供应;(3)规范油品标示,加油站(点)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明确标注所售柴油产品名称、牌号和等级,明确区分车用柴油和普通柴油[如:0号车用柴油(V)、0号普通柴油等],以便于消费者选择、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2017年9月25日,再次发布公告,补充严格按时供油要求,即2017年1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硫含量不大于10ppm的普通柴油,同时停止国内销售硫含量大于10ppm的普通柴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按照《关于做好“2+26”城市提前供应国六标准油品有关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执行。
4. 促进石油流通行业公平竞争
2017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下一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和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审查机制、落实审查责任,把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到每一项政策的起草和决策过程中,防止再出台新的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同时,将依法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一批典型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使反垄断执法与公平竞争审查形成合力,共同规范行政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逐步建立并完善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即本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开放成品油市场和原油市场,建立适度的市场进入门槛,在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公平的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创造一个有序的竞争市场,一个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5. 大力推广乙醇汽油
201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纤维素燃料乙醇5万吨级装置实现示范运行,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装备和产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2018年中国石油流通展望
1. 宏观经济环境稳中向好,能源消费持续回暖
2018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与2017年的水平基本相近,从2017年的6.9%略微下降到2018年的6.8%,而增长的动力将会更可持续,经济结构将进一步改善。预测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三大类投资中,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下降,预计从增速19%~20%下降至16%~17%。房地产市场正在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这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格局。房价快速增长的态势将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租赁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将从10%降至5%左右。民间投资将维持上行态势,预计增速将从4%~6%上升到8%。消费在2018年以及未来若干年将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成为中国经济的保障,预计2018年保持8%~9%的实际增速。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呈稳中向好态势。
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背景下,预期2018年能源形势将呈现向好态势。能源消费将持续回暖,预计2018年能源消费增速从2017年的2.6%上升到2.6%~2.8%。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四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下降。随着能源战略革命的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新能源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2. 消费理念逐步转变,燃油替代趋势不变
替代燃料短期内对成品油市场的冲击可控,长期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天然气仍是规模最大的替代品种,但是,车用燃气较汽柴油的成本优势将稳中有降,替代量趋于稳定。公众对电动汽车接受程度的提高,加速了电能对汽油的替代。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市场的因素是缺少充电桩和车价过高。但是,电动汽车安全性较优、载重较重、制动性好、能量回收效率高以及不限号、不限行等有利因素,极大地促进了电动车的发展。同时,汽车销售总量放缓,减弱对油品消费的拉动作用,成品油总体消费增长放缓。
3. 成品油批零价差将逐步收窄,对现有盈利模式提出挑战
从零售方面来看,独立炼油厂和经销商正加速加油站的布局,外资进入步伐也在加快,未来,直接降价、促销等措施将压缩油品零售利润空间;从资源运作趋势来看,国企正加大出口规模,独立炼油厂也将取得出口资质,炼油厂开工率会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过剩批发资源将收紧,批发价格逐步接近正常水平;从政策来看,成品油消费税将由中央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享,有利于提高征收率,各来源渠道资源的价差将缩小。
4. “互联网+油品”初露头角,消费行为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后,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对油品经营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步形成了“互联网+油品”的新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以加油站为例,在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新业态下,加油站不再是传统的买卖场所,而是加油员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增进了“人与人”的互联;加油站的标准化服务逐渐被人机交互所替代,快捷加油、便利购物成为主流消费模式,增进了“人与物”的互联;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万物互联,车与加油站的无缝链接,“物物互联”成为重要元素。“互联网+”飞速发展,商流的扁平化带来物流去程化、零担化、广域化,货物运输周转量降低,车用柴油需求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