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借助“学习之旅”圆环游走于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

我们描述的学习场景是,我们游走于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学习不再是从“无知”到“有知”的单向过程,而是“学习了——觉得掌握了——实践中校正——再学习”的循环。

那么,有什么好的方式来形象化地展示我们的学习历程呢?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可以用源自神话中的“英雄之旅”圆环来描绘、指引我们的学习。神话学家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指出,全世界各地的神话都有着相似的模式:一个英雄受到召唤,到陌生的世界去探险,经历磨难,最后带着礼物回归。他将这个反复出现的模式绘制成一个“英雄之旅”圆环。“英雄之旅”圆环反映了古今中外相通的人性。乔布斯、《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等人都受到英雄之旅的影响。好莱坞整体上也受它影响非常深,几乎所有的电影背后都是同样的故事。在好莱坞,编剧们还进一步改进它,形成编剧们奉行的故事模式,也称“作家之旅”,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分成三幕:第一幕,英雄下定行动的决心;第二幕,在冒险的世界里,英雄采取行动;第三幕,英雄赢得胜利,重返日常的世界。

在找寻可以指引我们学习历程的方法时,我发现,“英雄之旅”圆环所反映的人性,正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次次经历的。我们从熟悉的实干世界进入未知的知识世界去学习知识、磨炼自己,最终带着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带着更强大的自己,重返实干世界,学以致用。因此,我们把“英雄之旅”圆环用到学习中,并改造形成一个“学习之旅”圆环。

学习之旅

资料来源:“英雄之旅”,神话学家坎贝尔《千面英雄》; “作家之旅”,编剧教练克里斯托弗·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

现在多数时候,我们舒服地待在日常的世界,也就是实干世界。我们享受这一切,凭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做当下的工作游刃有余。

由于某种缘故,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召唤。我们的第一反应跟英雄相似——拒斥召唤。我们不想改变。我们担心知识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东西。我们潜意识里可能担心自己学到的东西会把我们带向未知的、让人好奇又让人恐惧的地方。当然,我们终究知道必须学习,我们会跨过第一道边界,进入未知的知识世界。

在知识世界,我们经历磨难,这通常意味着痛苦的学习、反复的练习,既学习全新的知识,也停下来观察自己、进行反思。

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世界,我们终究要带着新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重返实干世界,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去行动,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益处。英雄会带着宝剑与秘籍,或者用神话的语言说,带着“万能药”,跨过第二道边界,重返日常的世界。

这样的心路历程,和东西方的各种神话或好莱坞电影打动我们的故事如出一辙,它反映的是人性。我最近读到曾国藩的一句话是直接讨论学习的,他的说法和英雄之旅亦有呼应之妙:“学贵初有决定不疑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越是把看似不相干的历程放在一起对比,我越能感受到坎贝尔最初提出“英雄之旅”圆环的洞见:“故事只有一个,虽然形式不断变化,但主题亘古不变。”他说的主题即英雄主角的心路历程。而在“学习之旅”中,我们自己变成了英雄主角。

“学习之旅”圆环可以引导我们看到学习路上可能遇到的不可预见的事。学习最难的部分不是关于外在的知识与技能、外部变化的实干环境,而是我们这些学习者如何面对自己。坎贝尔说英雄的一句话,也适用于我们这些学习者:英雄的首要工作是从次要的“果”的世界舞台退出,来到困难真正所在的“因”的心灵地带。这是从“英雄之旅”圆环中引申和发展出学习之旅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工具模型来帮助我们度过学习的过程。

在一次次使用“学习之旅”圆环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它与“英雄之旅”圆环的一大不同,这恰是我们可以用“学习之旅”圆环来帮助自己的又一原因。学习之旅和英雄之旅的不同是,神话中的英雄可能只需经历一次循环,而我们作为学习之旅的主角经历的是无数次循环:由于快速变化的知识和实干要求,我们不断地往返于两个世界,反复地经历“学习之旅”圆环。这是“学习之旅”圆环的独特价值所在:过去,就学习而言,人的一生是学习、工作的单次循环,学习是一生一次的大循环;现在,我们在一生中要经历很多次学习循环,“学习之旅”圆环能够在一次次学习循环中持续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