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读者

中国的朋友,你们好。

拙著《我为什么拍纪录片》中文版能跟大家见面,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的纪录片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用多种语言的字幕进行放映,但书籍被翻译成外语却是第一次,这让我异常高兴,也有点紧张。

我从2005年开始就以“观察电影”的概念来制作纪录片。为什么是“观察”呢?因为我觉得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仔细观看、仔细聆听”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

拍摄观察电影时,我不会做任何事前调查,不写脚本脚本:电影剧作的一种形式,指摄制电影时的剧本只是对各场人物动作、情绪、事件等进行提示性的概述,导演可在拍摄中任意修改,如增加各种处理手法等。通常表现形式较为简陋,不强调叙述文字的修饰和文学性,以实用为主。——编者注,只是漫无目的地开着摄影机。因为我想尽量将预定调和预定调和:也作前定和谐,最初源于德国物理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理论。在日本的引申义为:所有人都按照预定的过程前进发展,行动所得结果也与预期相同。——编者注与先入为主的观念排除,只通过“仔细观看、仔细聆听”眼前的现实来制作电影。也希望观众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仔细观看、仔细聆听”银幕上发生的事情。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最新作品还是《和平》(观察电影番外篇、2010年)。现在回头读一下,发现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回顾和思考了自己制作纪录片的过程,将“观察电影”的理论与形式用语言表达出来,令其得到了确立。

之后,我又拍摄了《戏剧1》(第3部此处“第3部”指《戏剧1》是想田和弘导演在《选举》和《精神》之后,推出的观察电影系列的第3部,后述的第4、5、6部同样是此系列作品。——编者注、2012年)、 《戏剧2》(第4部、2012年)、 《选举2》(第5部、2013年)、《牡蛎工厂》(第6部、2015年)这四部观察电影。每部作品都是依照本书记载的方法和形式制作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本书是支撑我制作电影的理论基础也不为过。

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人们可以通过作品接触到“他者”的真实面孔,不仅是大脑,还会从心灵和身体上感受到对他人的理解、共鸣。至今为止我也看了不少中国的优秀电影,从而接触到中国人的真实面孔。不知有多少次感到“啊,中国人和我们都是一样的啊!”相信中国的朋友们也有类似体验,通过观看日本或其他国家的电影,感到“啊,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人”吧。

电影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我从内心深处相信这种电影的力量。

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在中国的电影节、美术馆、大学等场所放映,但遗憾的是放映得还不算多。希望本书能让更多的中国朋友对我的电影感兴趣,由此增加在中国上映的机会。我期望与中国的各位有更多的联系和交流。如果我的书和电影能加深中日两国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为和平关系作出一点贡献,那真是再高兴不过了。

最后,由衷感谢中日两国出版社的各位以及翻译本书的尹芷汐女士,非常感谢你们!

想田和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