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录音技术的诞生

那么,直接电影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呢?最重要的原因应该说是摄影器材的技术革新。

1960年左右,可以同时录音的小型16毫米摄影机和录音机被开发出来了,前文中提到的《初选》,据说就是最早使用这项技术制作的作品之一。从那以后很多纪录片制作者们都吸取了这一方法,他们扛着摄影机和录音机走到大街上,争相用画面和声音即兴记录下眼前的鲜活现实。

也许读者们看到“同时录音”或“画面和声音”这些词语也没什么感触,因为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同时记录画面和声音了。所以按照大家通常的感觉来看,打开摄影机声音就自动被录下来,这也是理所当然。

但这些“常识”其实都是到最近才形成的。

换言之,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纪录片都还没有用到同期录音技术。电影人都是先拍摄无声的影像,再加上音乐和旁白,另外录制其他效果音和采访的声音,然后在录音棚里合成,这样才能完成一部作品。

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拍摄的影像作为“不管怎样都能方便加工的素材”的意义就会变强,出场人物与其说是有独立思想的人,还不如说是可操纵的木偶。这样,用于总结影像的旁白和音乐以及说明字幕受到极大重视,原本的影像素材反而被列为其次了。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新闻电影”,完全就可能在打败仗的影像里加入威风凛凛的音乐,打上“日军大胜利!”的字幕。我不敢断言实际上有没有这种事例,但只要想做的话太容易就能做到了。

电视纪录片直到现在都还是以配音(加入旁白)为主流,我都怀疑那会不会是因为50年代之前的习惯已经变成了惯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60年代随着同期录音技术的确立而勃兴起来的直接电影,是一种以“让原本的素材、即现实或登场人物来叙述”为主旨的思想运动。纪录片不再是为事先准备好的主义、主张或思想性来进行演出的道具,而可以定位成一种“为了倾听现实、谦虚受教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