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证 小宛、黛玉葬花焚稿,千古绝证

1645年董小宛随冒辟疆逃难来到浙江海盐。落花时节,不禁触景伤情,看到大好河山,正遭兵燹之灾,他们颠沛流离,有家难归。面对暮春凄凉景色,又见满地落花,勾起小宛无限伤春愁思,深感身世飘零,不知将来葬身何处,凄然泪下。小宛遂加入葬花行列,以花来自喻,扫落花,埋香冢,葬花于鸡笼山。小宛葬花之举被传为佳话。此事虽未见有历史记载,但在2003年9月海盐南北湖方家湾发现一块董小宛葬花石碑,据考证是20世纪30年代从其附近发现的“董小宛葬花处”移来的。石碑已被截断,上段“董小宛葬”四字清晰可见,下段的“花”字依稀可辨,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证明小宛葬花真实可信。如今此碑已被当地居民侧砌在家中内墙上。

葬花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董小宛身上,毫不为奇。浙江海盐当地有在初夏时节为花神饯行,帚花而葬的习俗,闺阁少女少妇尤兴此风。

董小宛风华正茂之年竟得不治之症,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记载:“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信以是日长逝也”。这是董小宛焚稿最直接最准确的记载。在那个妇女处于奴婢地位的时代,一位多情善感的知性美人,几经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可以寄托终身的伴侣和能接受并非常爱护她的家庭。她可以在水绘园吟风弄月,泼墨作画;她可以烹饪美食,展演厨艺;她甚至可以当家理财。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仰慕他们才子佳人配,一幅多么美好的人生画卷展现在小宛面前。然而红颜薄命,几年的逃难生涯,三次从病危中夺回她钟爱的冒辟疆的生命,几百天的昼夜幸劳已使她骨瘦如柴,完全丧失了对疾病的任何抵抗,肺结核病侵吞了她的肌体。命运对她太不公了,一位仅仅二十七岁的才女就此昙花一现。悲叹命运凄惨、焚去手稿是她对命运的抗争。

同时发生在小宛身上的葬花、焚稿两件真实故事,在中国史书上、传说中是罕见的。有哪位美女一生中既有葬花又有焚稿的记载?!我敢大胆断言,发生在董小宛身上的葬花和焚稿是中国美女的千古绝唱,是空前绝后的咏叹!我们可视之为“历史珍宝”,它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美女悲情。

但这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人世间的“历史珍宝”,却在虚幻的《红楼梦》中获得重演。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寄人篱下、体弱多病,不能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的孤傲之女。一见到落花就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自己如浮萍一样无根,辗转漂泊,如何不悲伤?于是她像董小宛一样荷锄葬花,而且还哭出了令人叫绝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但令在山坡上听见的贾宝玉心碎肠断恸倒山坡之上,也令后世许多“红迷”为之垂泪。

《红楼梦》作者不但在大观园里让林黛玉复制了一个董小宛葬花的情节,而且还让林黛玉复制了董小宛“焚稿”的故事。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

“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焚稿”的情节,与“小宛葬花”的故事,“小宛焚稿”的情节,一模一样,一脉相承,如出一辙,都是在身世飘零的青年时期葬花,都是在身患绝症的临终时焚稿,天下哪有这样的巧合?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故事,唯一的、不可重演的美女悲情,却被复制了,却被重演了!只有冒辟疆一人可以完成,也只有用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写作了《红楼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可算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