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演进特征

结合我国扶贫道路的历史演进,我们认为中国特色扶贫道路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地开展的系列反贫困活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其演进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始终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并未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反贫困理念和做法,吸收了改革开放前反贫困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生产力发展反贫困论、人力资本反贫困论等,借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经典反贫困理论和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扶贫理念和经验,吸收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反贫困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对接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各区域发展贫困的差异,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扶贫举措。

(2)始终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史,就是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展系列反贫困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开发是典型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扶贫开发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党委作为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本行政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既是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宗旨决定的,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扶贫脱贫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国家职责和使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主要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4)“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更多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5)

(3)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主体主要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化,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减贫逐步被纳入扶贫制度安排,逐渐形成了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新格局。在这一格局下,政府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在扶贫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是资源整合、政策制定与宣贯、扶贫动员等方面的主体;市场凭借其运行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引导资源配置和流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惠及贫困人口脱贫受益;社会组织则凭借其灵活、高效的优势参与特殊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伴随着主体的拓展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的扶贫体系,以及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军队武警扶贫,各类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扶贫开发。

(4)坚持融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为一体

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和问题最复杂的区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救助式扶贫到今天的精准扶贫,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一直是推进扶贫的重要手段。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放”“中部崛起”等战略,加大对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把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与扶贫开发融为一体,优先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短板”。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贫困人口的增收,对于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5)逐步构建完善的扶贫治理体系

构建扶贫的长效机制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成效就是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扶贫治理体系。一是将开展干预式扶贫与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培养提升相结合,促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将针对扶贫人口的外部干预与其自力更生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二是形成了内推外拉的动力机制,即扶贫开发治理的内源推动机制和扶贫开发治理的外源拉动机制(6),其中内源推动机制主要包括以考评机制为代表的内部管理约束及激励机制,以精准瞄准为代表的效率提升机制,以驻村帮扶、一户一策为代表的治理方式创新机制,外源拉动机制主要是指财政、金融等政策驱动以及市场拉动力等。内源推动机制重在提升扶贫开发的内部效率,促进内部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外源拉动机制则主要是实现内外联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6)扶贫工作标准日益精准

伴随着由大规模扶贫向精准扶贫的演进,扶贫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实现扶贫区域与对象的精准瞄准、精准施策。从我国启动开放式扶贫以来,扶贫开发的瞄准单位经历了从区域到县,从县到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精准到人、一人一策的阶段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了精准扶贫,要求瞄准更精确、更客观,解决了因为瞄准不精确导致的扶贫资源传递不精准问题,推动了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的精准化对接,最大化地解决了扶贫资源偏离目标人群、漏扶、错扶等问题,提升了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