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乡发展报告2018:聚焦新时代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精准扶贫
- 白永秀
- 1275字
- 2020-06-25 05:56:19
1.1.3 由偏向到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中国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由偏向到融合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城乡关系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关系演进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21)。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兴起,城乡关系由依存转向分离和对立,进而形成了“农村从属于城市”(22)的格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城乡对立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城乡关系由对立向融合转变。基于此,恩格斯在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斯大林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23)作为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为中国在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发达国家的城乡发展实践来看,城乡融合发展是发达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共同选择。例如,英国在20世纪中期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城市化之后,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改变工业企业和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的状况,着力实施领土整治计划和工业分散政策,鼓励市镇之间构建“共同体”,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24)。发达国家的城乡发展实践为中国处理城乡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应从自身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政策演进的必然逻辑。城市偏向政策的长期延续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偏向的政策体系亟须朝城乡融合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对城乡关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经历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25)。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2003年7月,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五个统筹”之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梳理中央关于城乡关系的认识历程可以发现,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城乡关系政策演进的必然逻辑,实践层面应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