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鸽业生产发展概况

一、国内养鸽发展概况

我国肉鸽养殖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1988年,是肉鸽业开始蓬勃发展的阶段,养鸽的热潮于1983年首先由广东开始,1985年后由南向北不断地发展,1988年已遍布全国各地并上升到高潮。生产规模迅猛发展,市场以销售种鸽为主,乳鸽为辅。第二阶段是1988~1990年,是市场激烈竞争阶段,生产严重滑坡,市场以销售种鸽为主的情况迅速转变为以销售乳鸽为主,饲养数量趋于稳定。第三阶段为1991年以后,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市场进入以销售乳鸽为主、种鸽为辅的正常轨道。从1995年后开始,肉鸽业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种鸽的培育、乳鸽的屠宰与加工已逐步形成配套产业,养鸽业开始向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方向发展,并且发展极其迅猛。

在第一阶段,是养鸽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进入了种鸽为主的市场,大多的养鸽者都是以生产和销售种鸽为主。由于养鸽业迅猛地发展,许多鸽场一哄而上。购买种鸽者出现了“饥不择食”,带来了种源的严重不足,价格不断上涨。在1986年,一对良种鸽可卖到1000元以上,杂交种鸽也可卖到上百元,养鸽卖种确实是发财致富的好门路,养鸽者经济效益之高,又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养鸽。在1985~1986年,广东省的清远县城,可见到几乎家家户户的阳台、天棚都养鸽,少者几对,多者几百对。他们多以卖种鸽为主,整个城区的饲养达到十万对。长期都有购种鸽者在县城,几乎每天都有车运送种鸽北上,高峰时每天达到5~6辆车,每车可装运种鸽上千只。可见当时卖种鸽之多,外省求购种鸽量之大。当时在广东省卖种鸽者以集体及个体的小鸽场为多。反而大部分大中型的国营、中外合资的鸽场,一般都致力于扩大发展生产规模,卖种鸽的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外贸及中外合资的鸽场,要保证一定数量的乳鸽出口,即使是有小部分销售种鸽,其质量也较好,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

养鸽业发展到1988~1990年,进入了激烈竞争的阶段。在1988年时,我国的养鸽业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除小部分大、中型的鸽场外,其余大多中小鸽场均不再发展生产规模,饲养数量趋于稳定。省外虽仍继续发展,但求购种鸽已很少到广东来,此时的广东种鸽销售市场也迅速地变小,必须尽快地转入乳鸽商品的生产。进入1989年,基本上是以乳鸽市场为主,随后又马上出现了乳鸽供过于求的局面。此时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大、中鸽场,特别是外贸及中外合资鸽场,一般都有固定的乳鸽销售渠道。比省外有更优越的条件,在竞争上占了优势。在管理水平和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按当时的售价仍可维持生产,不会出现亏本,甚至少部分大场仍可继续发展生产,但是一些管理水平不高、产量水平较低的场大都无法维持,出现亏本,甚至倒闭。广东省以外的大多鸽场,相继出现卖种无路,乳鸽的销售渠道不通,陷入了困境。

养鸽业进入了1991年又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养鸽的形势出现好转,饲养的数量又出现了回升。这与我国的经济形势好转,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等有关。粤港市场的销售量增加,售价也出现不断上升。许多国营、集体、个体的鸽场,看好市场,又开始扩大发展生产。乳鸽市场的好转,也带来了种鸽市场的好转。但发展生产者大都会吸取前几年大上、快上的教训,不会盲目地留种和购种,而是选择品种纯、毛色好、产量高、乳鸽质量高的良种鸽作种。

进入1992年,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国内市场日渐拓宽。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因具有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广东率先开始引进、饲养和发展肉鸽养殖,使我国肉鸽养殖由东到西,从南到北,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宾馆、饭店不断推出以肉鸽为特色的菜肴,使其需求量不断增加,当今肉鸽已不是人们陌生的食品了。仅广州、深圳市场乳鸽销量已超过500万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需求量超百万只。

养鸽业发展经三起三落,逐步迈向成熟,但进入1994~1995年,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出现暂时的疲软,又遇饲料不断涨价,养鸽业又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乳鸽价格下降,效益降低。尤其是1995年,粮食饲料价格不断上升,乳鸽价格又保持原来的水平,每只乳鸽的利润从原来的5~6元降为2~4元(经育肥乳鸽可达3~5元)。虽然如此,在整个养禽业中,与鸡场、鸭场相比,少有亏本,还有些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养鸽场调整内部的管理、生产水平,提高产量和乳鸽的质量,等待市场的回升冲刺。但是一些中小型鸽场及个体养殖户因养鸽成本的增加而感到不堪负重,微薄的毛利除了人工水电费用,几乎难以招架。有的杀掉产鸽,有的拿到市场卖掉。这是生产发展的规律,它促使养鸽业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节省消耗,提高产量质量,以规模见效益,并进行废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提高鸽场的经济效益。

从1997年开始,养鸽业又进入发展期,至2000年上半年的短短3年中,广东的产鸽存栏增加了40%,不少大规模新场崛起,大部分老场也扩大养鸽规模。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中城市多元化消费格局的形成,优质肉鸽市场渐趋活跃,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显示,经过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整顿和调整,肉鸽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盲目发展、一哄而上的现象已不存在。从2006年至今,肉鸽已成为卖方市场,呈现出产销两旺、出口增加之势。2008年肉鸽市场需求同比递增15%。有些品种已供不应求,价格持续攀升。但目前肉鸽市场还存在良种率不高、品种老化和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品种质量、生产水平等均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全球化市场的需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而随着国内市场的日趋拓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肉鸽业的发展,存栏量成倍增长,并进入商品化生产,饲养管理水平亦达到先进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注册登记的鸽场已到800多家,种鸽饲养量300万对以上。肉鸽饲养已遍布城乡,多数省份都建有大中型或中小型肉鸽饲养场,发展了数以万计的肉鸽饲养专业户。肉鸽饲养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品种推广,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肉鸽饲养业,并成为畜牧业中相对独立的产业。

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乳鸽市场消费量从5000万只增加到6亿只之多。我国各大城市对乳鸽的年平均消费量在100万只以上。目前我国种鸽存栏超过5000万对,年出栏乳鸽6亿多只,而且我国食用乳鸽的出口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011年我国食用乳鸽的出口金额为2650995美元。2012年我国食用乳鸽出口金额为2824823美元,同比增长6.6%。2013年我国食用乳鸽出口金额为2767079美元,同比下降2%。

近几年我国肉鸽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肉鸽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断扩大,肉鸽行业在国内和国际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我国肉鸽行业重新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肉鸽的主要产品是乳鸽。对于乳鸽的生产者来说,最为关心的是市场销售量如何。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乳鸽销售市场是广东和香港。香港的鸽场主要集中在新界。香港在1974~1975年只有74610对种鸽,1985年4月种鸽已发展到406700对,约增加了5.5倍。按每对种鸽年产6对计算,香港可以就地生产乳鸽488万只。目前香港的大小鸽场有5000余个,年生产乳鸽240万只,从消费者的副食品结构发展来看,肉用鸽有取代部分肉用鸡的趋势。

肉鸽产业是一项阳光产业。产业的生产力取决于这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世界五大洲均有肉鸽产业的发展,均有食肉鸽的消费习惯。从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革来看,肉鸽产品已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新型肉食产品,每年以10%消费量的速度增长。

二、国外养鸽业发展史

国外养鸽历史悠久,据考证,古埃及人和希腊人早在5000年前已经将原鸽驯养成家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家鸽的品种都起源于野生岩鸽”,“鸽子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驯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已精于饲养鸽子。

国外肉鸽养殖业的发展历史较短,至今不过100余年,1890年美国宣布世界上第一个肉鸽品种——美国王鸽培育成功,推动了肉鸽养殖业迅速发展,1907年肉鸽养殖在美国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并取得成功。如美国棕榈和白尾鸽场拥有50万~60万只,每年向国内外供应种鸽和商品乳鸽。由于美国肉鸽养殖业的成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英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等)都相继发展肉鸽养殖业,并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