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和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2018年)
- 崔学军 王晓云主编
- 4980字
- 2020-08-28 02:23:17
石油和化工园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发现化工园区作为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成果,正在成为未来承接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转型、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化工园区管理者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瞄准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进入了淘汰整合、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一、多地对化工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在数量上做减法,在发展质量上做加法。化工园区正成为行业提质升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也越来越快。而化工园区作为行业发展的主战场,自身的融合、提升也在积极进行中。从目前各地的政策来看,“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是园区发展趋势,一些化工大省的化工园区重新认定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化工第一大省山东早在2017年下半年就相继出台了《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化工园区进行梳理和重新认定。同时,对化工企业开展评级评价工作,而入园则成为必要条件。2018年,山东省正式开始了对化工园区的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三批认定工作,共计85家化工园区及专业化工园区。
在调研中,济宁新材料产业园、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邹城工业园区、汶上化工园区、嘉祥化工园区都是首批通过认定的园区。这些园区在规划、公用设施建设、产业链发展、园区管委会配置等方面,都根据山东省的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在环保、安全、产业发展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在山东省内的园区里处于较先进行列。
除山东外,江苏、湖北等省份也正在或即将对化工园区进行重新认定、整合提升。调研显示,在走访的50家样本园区中,六成园区不再将招商工作放在首位,而是将规划发展、对区内产业及企业提质升级作为工作首要任务,园区已经进入规划发展、定产业定方向招商的新常态。
从政策上来看,各地对化工园区的政策导向都是“少而精”,这也正是行业的发展方向。下一步,我国化工园区将走向量少质精,并瞄准智慧、绿色、创新、规划、管理等方面,推进园区集群化发展。
二、沿海化工区进入淘汰落后、腾笼换鸟新阶段,发展水平领跑全国,出现多家产值超千亿元的园区,其中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
东部沿海地区化工园区由于其位置、交通、物流、港口等优势,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化工园区,产值普遍在100亿元以上。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化工园区发展水平最高,产值普遍在500亿元以上,并出现了多家千亿元级园区。
从调研来看,产值在千亿元以上的园区有5家,分别是上海化学工业区、宁波石化开发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目前,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宁波石化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国际化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除了拥有顶尖龙头企业外,还拥有顶尖的配套服务企业和设施,以及先进的管理服务一体化理念,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不过,由于受土地等资源限制,这些地区的招商门槛较高,仅做现有产业项目的延链、补链招商,且会按照亩产利税强度进行招商。如宁波石化开发区重新规划布局已有土地,引进节能、环保、投入产出比高的延链、补链项目,并引导区内一些与产业链无关的企业迁出。
三、内陆地区园区摒弃单纯的规模发展,开始聚焦如何高效、绿色发展
早前,内陆地区化工园区多以规模招商为主。而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愈发严格,内陆化工园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逐渐走出“拾到篮子里的就是菜”的怪圈,注重依托重点企业,按照规划和产业关联性招商,呈现出龙头带动明显、配套日臻完善等特点。
与沿海地区的化工园区相比,内陆园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为了更好地高效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内陆地区化工园区纷纷调整产业规划,以龙头项目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招收下游企业,做精做优主导产业,淘汰老旧产能,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走向循环发展。如榆横工业区实施大企业带动、大项目引领、大园区承载战略,围绕资源优势延伸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进行招商引资。
同时,内陆地区化工园区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从之前的大招大揽转变成现在的有针对性引进,更加注重引进企业技术的先进性、产业与当地资源的配套性、产业链的延伸性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
不仅如此,内陆地区化工园区还积极协调推进配套建设,在环保、物流、交通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形成了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工程系统,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现代煤化工园区蓬勃发展。在规模型龙头项目的带动下,煤化工园区更注重推进产业链延伸及现有技术升级。传统的煤化工园区全部转向现代煤化工产业
在此次调研的50家园区中,有14家园区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占28%,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份,其余则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湖北、广西等省份。
这些煤化工园区以节约煤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核心,号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改造,践行绿色循环化理念,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把资源吃干榨净,努力延伸园区内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价值,推动当地化工行业产业升级。
近年来,大路工业园、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河津经开区、孝义经开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等专业煤化工园区或涉及煤化工产业的化工园区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同时,积极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发展。
同时,神木锦界工业园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阳煤集团太化清徐化工新材料园区对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水资源回收利用、污水“零排放”等可谓做到了精益求精。
此外,在调研园区中,几乎所有以传统煤化工产业起步的园区都已通过技术升级等方式走向现代煤化工,资源利用水平大大提高。
五、环保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急救援中心等)日益完备,第三方管理受到青睐
随着政府及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地化工园区无一例外全部加大了对环保安全的投入,尤其在河北、山东、江苏等环保安全压力大的省份。环保安全已经成为了化工园区生存发展的红线。
调研发现,各地化工园区在环保、安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资金约占园区年产值的1%~5%。沿海发达地区的环保安全投入主要以智能建设及升级、技术改造升级为主。如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东沿海经开区洋口化工园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园区高标准严要求铁腕治污,得到群众的认可,居民投诉率大大降低,也为园区发展赢得了机会。
同时,中西部化工园区,特别是以煤化工为主的园区在废水排放上精益求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大路园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覆盖全园的安全和环保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了管委会与区内企业的无缝衔接和24小时不间断监管,大大提升了园区内的安全和环保管理水平。
当前,环保和安全已经成为各园区的中心工作之一,园区在规划时就将环保安全因素考虑进去,并相应调整产业链。同时,越来越多的先进适用技术已经在园区得以运用,第三方管理盛行。基本上所有园区都有环保、安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在“三废”处理、安全培训和日常检查监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绿色循环发展方面,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濮阳化工园、兴发产业园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园区发展规划,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将上下游产业循环起来,做到“吃干榨净”。
同时,一些建设较早、设施相对不够完善的园区,一方面在补安全环保硬件设施的“欠账”,筹集资金上马环保、安全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废水集中处理等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园区内企业环保、安全设施的管理和要求,提出环保和安全指标,补足“功课”。
六、智慧化工园区方兴未艾,智慧技术在环保、安全管理上大放异彩
虽然智慧园区建设刚刚起步,但多数园区都在大力谋划智慧园区发展,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对园区各个关键地点、装置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以保证园区安全、绿色、平稳运行。
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面,沿海地区化工园区已经走在了内陆地区化工园区的前面,先一步谋划发展智慧化工园区。智慧园区是目前解决园区安全环保问题的有力推手,内陆地区化工园区虽有意愿,但由于其成本高昂,普遍望洋兴叹。而沿海地区的化工园区,由于其基础较内陆化工园区雄厚,已经迈出智慧园区建设的第一步。
上海化工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新安集团智能园区在国内率先启动智慧化工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嘉兴园区作为智慧园区示范试点,已经出台了化工园区智能建设标准体系,利用智能化提高安全、环保、生产和治理能力,努力打造智能升级样板。
同时,国内智慧园区建设示范试点当前又增加了17家化工园区,产业覆盖面更广、可复制性更强,当这些示范试点开花结果之时,我国的化工园区智能化水平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责任关怀打开新局面,化工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在发展中惠及周边百姓。同时,化工园区积极开展化工科普工作,主动作为,改善行业形象
当前,化工园区的责任关怀工作有了新发展,河南、广西、内蒙古等地化工园区在责任关怀工作方面不再局限于自身“不冒烟、不跑气”,保证百姓不受污染所困,还开始主动走入群众中,向当地百姓进行化工科普,让他们了解化工、认识化工,消除邻避效应。
同时,部分化工园区更是利用自身优势惠及周边百姓,向当地群众征求发展意见与建议,旨在让园区的周边百姓切实感受到效益,认可园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调研发现,多家化工园区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并吸纳了周边居民就业、创业,一些园区还担负了周边民用能源的供应工作。
其中,上海化工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宁波石化区已将开放日、科普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实现“开门办园区”。中国石油化工广西(钦州)产业园等园区也将化工科普工作提上日程,准备适时开展。河南能源集团永城园区利用园区富余低压蒸汽,给周边居民及城镇社区提供廉价热能,帮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
八、更加重视创新,调研的七成以上园区拥有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孵化器或者产学研联合体,并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当前,化工园区普遍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创新也成为调研中的热词之一,这显示出了科技创新在园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调研发现,化工园区的创新如今不只局限在产品和设备上,还包括规划、设计、安全、环保、人才、经营、产业体系等多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俨然已经成为化工园区发展的源动力和“牛鼻子”。一些新材料园区和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园区尤其注重科创能力的提升,这些园区普遍拥有国家级、省级科创中心,并建有中试基地,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硬件投入资金占园区利润的1%左右。煤化工园区的创新能力可圈可点,如榆林地区的园区企业拥有多个世界首创技术,为煤化工能效利用提升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济宁新材料产业园、苏淮高新区、潞宝生态工业园区、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这些“后起之秀”,尽管成立较晚,但均在园区成立之初,就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园区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九、积极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海地区化工园区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择优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作为石化产业结构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以最新的技术和环保工艺标准打造示范性工程项目。
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钦州)产业园、泉惠石化工业园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不仅高标准规划,还依托身处海湾经济区,利用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市场的区位优势,积极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十、单一企业型园区正在形成并发展
按照传统理念,化工园区是众多化工企业积聚在一起后逐步形成的。但此次调研发现,部分单一企业也开始了园区化发展。
园区化发展帮助企业打破了上下游的桎梏,解决了原料、公用工程以及各种物资、资金和人员的调配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河南能源集团,其在河南省内拥有多家产业园区。山西潞宝集团也依托潞宝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实施园区化管理,实现了子公司间的人财物共享,在科技创新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湖北兴发集团则通过园区化发展,将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引入园区,为企业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