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草原的发展与资源分布

一、中国草原的发展

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草原就不仅是一个自然的演变体,而且也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资料和对象。

众所周知,草原植物本身可以在光照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合成有机物并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再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归还给土壤。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但是,动物界和人类则不具备这种本领,他们必须以植物界所产生的有机物为食。草原植物就是人类解决农、食、住、行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也是人类进行畜牧生产的广阔天地。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劳动对于草原的影响也就日益广泛而深刻,并以此推动着草原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完全不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草原了。

中国草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由于绝大部分草原分布在边远地区,那里的经济和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以草原的发展又是相当缓慢的,不平衡的。

(一)原始处女阶段

原始草原由于未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所以面积大,具有较为完整的原始草原生态系列。从地史资料来看,当时的鄂尔多斯草原就具有与现在大不相同的景观。阴山山脉的积雪融化成河流和湖泊,遍布在丰茂的草原上。平坦的高原面上密生着一片片原始森林,气候温暖,水丰草茂,草丛林间栖居着多种珍鸟异兽。再从出土的动物化石来看,当时在这一带草原上就有鄂尔多斯扁角鹿、赤鹿、野猪、野驴、野马、羚羊、野骆驼、纳玛古象、披毛犀和原始牛等。草原植物除很少一部分供给野生动物食用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演替状态。这种演替过程是极其缓慢而微小的,保持着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此外,现今的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地区,虽不如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雨量充沛,草原植被也不如那里茂密,但在原始处女阶段里,也远比现在丰美得多。

(二)游牧利用阶段

人类在最初阶段,主要是以采集和狩猎活动为主。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时期,在今日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的七角井和罗布泊。且末等地,就有了古人类的狩猎活动。后来,随着工具的改革和狩猎技术的不断进步,捕来的野兽逐渐增多,人们就把吃不完的活野兽留下来加以驯化、繁殖和牧养。《史记》中记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把马、牛、羊等驯养成了家畜。

当社会进入驯养家畜时期,便与草原发生了密切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对草原上的牲畜只要稍加照看,就可以获得食物、衣着、住宿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这些明显的经济实惠,进一步调动了人们利用草原的积极性。专门畜牧业经济的出现,是牲畜大量繁殖的结果,畜群越大,就越需要广阔的牧场。在居民点周围小范围的牧业经营,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需要人们结合起来,从事大范围的游动放牧。于是,草原便从原始的处女状态进入了原始游牧的新阶段,中国的广大草原也就成了各个游牧部落的“自然故乡”。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区的蒙古族,新疆的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罗布诺尔、和田、哈密一带的维吾尔族和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当时都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游牧民族。

根据史学家对河套地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类化石的考古证实,在距今二三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到了周朝时,“狁”“翟”等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草原成了他们生活的乐园。公元前206年(西汉初年),新疆天山南北的乌孙国也多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故有“行国”之称。《西域番国志》中记载:“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到伊犁一带)……不建城郭,居无定向,惟顺天时,逐趁水草,牧牛、马以岁月”。那时中国的北方草原就像清末将军宋小濂所描写的那样:“天苍苍,河洋洋,连天沙草落日黄,牛鸣马啸人在野,折蒿热火烧牛羊”。如今,在高高的二郎山峰顶上,还能看到清代同治壬申年间,一个叫金运昌的人路过此处时所刻的碑文:“忽过香九日,登高于此处,只见蒙古包,不见村和树”。这些词句都是对原始游牧时期草原景象的真实写照。

虽然人们在此阶段对于自然界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在把草原牧草转化为畜产品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了草原本身的变革过程。人们在广阔的草原上驱赶牲畜,逐水草而居,每到一地,除牲畜采食和践踏消耗了大量的牧草以外,还通过牲畜粪便直接给草原土壤增施了肥料,适当的牲畜践踏又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从而维持和提高了草原的生产能力,给再次的游牧利用创造了丰富的牧草资源。

与此同时,人们的生产劳动也给草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在部落内部,或部落与部落之间出现的抢牧、滥收现象,使一些草原在反复的游牧过程中逐渐变坏。

此外,草原被不同的部落所分割和占有而面积不等,牧草的丰歉程度也极为悬殊,加上游牧经营的流动性很大,致使草原纠纷不断发生,使草原受到很大破坏。

游牧时期的草原,完全处于天然状态,牧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冬春季节,牲畜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严重地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盲目开发利用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牲畜数量增加,饲草日益缺乏,这就需要人们种植一部分饲草以弥补不足,于是开始出现了农业的萌芽。由于当时生产力低,饲草的种植面积很小,而且产量也很低,不能满足畜群发展的需要,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牧民便开始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地发展种植业。在中国汉族居住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逐渐地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到了公元前1800~1000年的殷商时期,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农民开垦草原种地,从平原到山区。直至战国末期,除供帝王狩猎的“囿”和“圃”还保存着原来的面貌外,大面积的草原已经不多了。

例如,陕西榆林地区原来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天然草原区,它的北边是万里长城,长城以北30多千米处也是草原,是蒙古族游牧的好地方。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开始屯垦,产粮戍边。经过近500年滥垦、滥收的破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成为八百里沙滩,而且还继续随风南移,掩没城垣,迫使榆林城3次迁移。

中国劳动人民在耕作农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破坏了植被,破坏了生态平衡。如今大西北到处荒山秃岭,很多地区甚至寸草不生。流失的水、土、肥汇集到黄河,泥沙俱下,后患无穷。由此可见,盲目开垦草原,耕作利用不适应,会造成荒漠化的严重后果。

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原的基本状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第二三两个阶段是可能同时存在的。从利用角度来看,这两个阶段虽各有特点,但都因其处在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对草原实行掠夺式的利用,致使丰美的大草原面积逐渐缩小,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相应扩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地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例如,193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牲畜584794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下降为287978头,减少了50.8%;青海省的牲畜头数,1947年也比1937年减少了52.8%。其他草原牧区也有类似减产的现象。

(四)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尽快摆脱草原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保护草原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草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由于对草原的内在规律性认识不足,曾经不适当地开发了一些肥美的草原,虽然获得了眼前的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使草原生态失去了平衡。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生产中经过反复地实践,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草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涉的条件下,一个群落的变化趋势是: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复杂化及生境条件的中生化,这就是所谓的进展变化。但在放牧过度或连续割草、烧荒、开垦等情况下,群落的变化趋势则是: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简单化,生产力下降,生境条件旱化,有时还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不良后果。这是一种逆行变化,一般称之为草原退化。

由此可见,一定要对天然草原建立科学的利用和培育制度,以保证其饲用植物生产的持续高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牧区已逐步有计划地改良草原,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并在国家支援下进行草原水利建设。1983年国家又把种草种树,开发大西北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尽快恢复草原生态平衡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草原科学研究的不断加强,草原建设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实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草原改良培育化,草畜良种化等,丰富的草原资源将进一步得到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草原生态系统将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二、草地资源分布

中国草原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带,横亘于北纬30°~50°,蜿蜒万里,十分广阔。从行政区来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3个省区,总面积为35.7亿亩(1亩=666.7平方米),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0亿亩。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亿亩,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滩涂有草地2亿亩,其他农区亦有一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进一步利用。

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即从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把中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濒临海洋,气候温湿,大部为农业区;西北部分深居内陆,高山峻岭,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且多风沙,是主要的草原区。

根据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中国草原一般可划分为5个大区,即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

(一)东北草原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左右,覆盖在东北平原的中、北部及其周围的丘陵,以及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的山前台地上,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呈“马蹄形”,海拔为130~1000米。

本区地处大陆性气候与海洋季风的交错地带,受东亚季风影响,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冬长而干寒,夏短而湿润。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东部为750毫米,中部为600毫米,西部大兴安岭东麓为400毫米。热量与降水平行增长,与植物生长季节相同。土壤为黑土、栗钙土等。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景观开阔,植物种类多,野生牧草达400余种,优良牧草近百种,主要有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鹅观草、冰草、草木栖、花苜蓿、山野豌豆、五脉山黧豆、胡枝子等,亩产鲜草300~400千克,是中国最好的草原之一。所产东北马、三河牛驰名全国,绵羊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草原。

安达和肇东等地是东北草原上的畜牧业中心,中国最大的国营畜牧场和炼乳厂之一就位于安达市,每年生产大量的炼乳、奶粉和奶油等,供应全国各地。

(二)蒙宁甘草原区

本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北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左右。

高原是构成这一草原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如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贺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的黄土高原,它们大多被不同植被类型的草原所覆盖,海拔1000~1500米。此外,还有部分山地、低山丘陵、平原和沙地等。

本区山地多为中、低山,主要有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米。由于这两条山脉纵横叠置,阻碍着东来的湿润气流向西侵入。因而本区东部受湿润气流的滋润,牧草茂密,加上河湖较多,成为水草丰美的草原;西部则干燥,蒸发强烈,只具有耐盐、耐旱的半灌木、灌木的生长条件。

本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大陆极地气团,寒冷干燥;夏季为热带海氧气团所控制,温湿多雨;春、秋两季正处于两者间的过渡类型,气候变化多端。年降水量由东部的300毫米降至西部的100毫米左右,内陆中心甚至在50毫米以下,而年蒸发量则高达1500~3000毫米,为降水量的数倍至数十倍。土壤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棕荒漠土等。牧草种类丰富,饲用植物达900多种,其中优良牧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针茅、隐子草、冰草、早熟禾、野苜蓿、草木栖、冷蒿、野葱、锦鸡儿等,青嫩多汁,营养丰富,各种牲畜都爱吃。

本区的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地方优良品种以滩羊、中卫山羊最多,阿拉善的骆驼为全国之首。

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南绵延直至合黎山和龙首山北麓,东西长达3000多千米。东部和北部海拔600~1000米,西部和南部海拔1000~1500米,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草原以及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养育着4000多万头(只)牲畜。

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在飞机上俯视,茫茫草原犹如烟波浩瀚的大海,绿浪翻滚,牛羊遍野。远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一首举世闻名的北齐《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对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描写。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面积达3.7亿亩,水丰草茂,中外闻名。青嫩的羊草、披碱草、冰草和各种针茅相伴而生,紫苜蓿、线叶菊、野豌豆等遍地都是,低湿滩地上比人高的芨芨草连片生长。古诗云:“千里席萁草”,指的就是芨芨草滩。芨芨草古名席萁草,芨芨草滩是各种牲畜最理想的冬春营地。1964年朱德同志视察呼伦贝尔草原时,也曾留下了“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的美好词句。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面积近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中国著名的水清草绿、景物宜人、牛羊繁盛的好地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上郡等地“畜牧为天下饶”。在1500多年前,大夏王赫连勃巡游到伊盟乌审旗南部时赞誉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意思是说他走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过这样美好的地方。以后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牧地被大量开垦,兼之滥牧滥伐,破坏了地面植被,失去了生态平衡,引起高度沙化。由于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风沙又大,所以只生长了一些旱生性强的冷蒿、黄蒿、狭叶锦鸡儿和紫苑等。植被低矮稀疏,产草量和载畜能力都很低,有的地区已变成了“大漠风尘日色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无牛羊”的荒凉景象。

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主要集中在黑河(额济纳河)两岸,面积为十万亩,各种旱生饲用植物达80余种。发源于甘肃祁连山脉的黑河,流入额济纳旗后改称弱水,形成东、西两条季节性河流,滋润着这片荒漠草原,然后注入东北部的居延海(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自古以来,弱水两岸牧场辽阔,林草丛生,水草丰美,历来就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苏武就在居延海一带牧羊。

宁夏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包括盐池、同心和中卫三县与灵武、中宁、陶乐的山地,以及贺兰山东麓一带的半荒漠草原,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2000多万亩。闻名中外的裘皮羊品种滩羊就产在这里,数量达110多万只,占全国滩羊总数的2/3以上,故有“滩羊故乡”之称。

甘肃草原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中间地带,海拔1000~3000米。境内山脉重叠,草原连片,主要分布在甘南、天祝、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一带。

地处岷山脚下、黄河之滨的甘南草原,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境内,“黄河九曲”的第一曲就在这里。地势高寒,坡陡土薄,生长季短,年降水量600毫米。除大夏河两岸和洮河、白龙江一带有一些耕地和森林外,其余均为肥美的草原,面积约2300万亩,是本省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甘南草原以牛(牦牛、犏牛、黄牛)、马、羊为主,夏河、碌曲、玛曲等地所产的“河曲马”,碌曲和玛曲所产的“欧拉羊”,均以品种优良而闻名全国。甘南藏族自治州乳品厂是中国现代化乳品厂之一。该厂生产的奶粉畅销全国,制成的奶油、炼乳、罐头等优质产品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横亘于河西走廊1000多千米的祁连山内外,有着广阔的牧场,如山丹、永昌的大河滩、大马营和皇城滩、永登的松山寺等。这些地区雨水比较充足,祁连山附近又有雪水灌溉,因而牧草繁茂,就是山岭深处,牧草长势也很喜人,自古就是中国优良的天然牧区。远在秦汉时期畜牧业就很发达,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歌谣。牲畜以马、羊为主,祁连山的铁马、永登的走马、凉州的骡和永昌的绵羊等都是很有名的。

河西地区过去也曾是甘肃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酒泉以西虽是赤壁千里,但戈壁上常生长一种多刺的植物,冬季成白色,骆驼喜食,故名骆驼刺。唐诗“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中的“白草”就是骆驼刺。

河北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以北的坝上和承德地区的围场一带。坝上的张北、沽源、康保和尚义四县,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草原辽阔,历史上曾是蒙古族游牧之地,有“野鹿随哨至,乐此诚忘餐”的记载。现在仍是河北省的畜牧基地,所产张北马、羔皮极为有名。

陕北丘陵地区是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因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这里不宜农耕,但溪流较多,牧草丛生,很适于发展畜牧业。古时候这里也曾是“水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好地方。现在的清涧、延长、延川、榆林一带畜牧业仍很发达,以牛、羊为主,尤以山羊为最多。近二三百年来,由于大量开荒种田,过度放牧和气候干旱等原因,致使这里的植被稀疏,覆盖度只有40%左右,而且牧草低矮,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新疆草原区

新疆草原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北起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界山,南至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以上。新疆草原四面多山,在炎热的夏季,高山上和山谷中,气候凉爽,牧草丰盛,适于发展畜牧业。从史前时期起,这里就是各游牧部落喜欢居留的好地方。

新疆草原地处大陆中心,距海洋十分遥远,周围高山环耸,湿润的海洋气流无法到达这里,因而干燥少雨,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雨日少,晴天多,光热条件比全国同纬度地区都好。天晴日暖,山上积雪开始融化,无数条雪水小溪,穿过松林山岭,缓缓流向山地草原,狐茅、鸭茅、薹草、车轴草和胡枝子等各种牧草遍地丛生。主要牲畜有全国著名的新疆细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马等,其中三北羔皮羊占全国羔皮羊总数的3/4。

新疆草原被东西长达1500千米、海拔3000~5000米的天山分为南北两部。北部准噶尔盆地,海拔500米以上;南部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两盆地均被大山包围,南疆更为闭塞,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多属干旱荒漠草原。唯天山南路及昆仑山北麓的环形地带,如焉耆和阿克苏等地有草原分布,牧草稀疏,品质中等。

北疆因受北冰洋湿气流的影响,比南疆湿润,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天山及阿尔泰山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年降水量高达500毫米。在干旱草原地带内也出现了湿润草原,玛纳斯河以西还有大片的下湿地,水丰草茂,为良好的天然放牧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草原是中国最丰美的草原之一。有些国际友人称其为“上帝的特殊恩赐”。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东和南面的群山,既能挡住北方的寒流,也能挡住南面过于炎热的气流,全年气温均衡。另外,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可以从伊犁河谷长驱直入,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植物生长期140多天。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羊茅、鸭茅、光雀麦和其他富含营养的牧草,一片葱绿,成为丰美的天然大牧场。

新疆有58%的草原分布在山区,南部的昆仑山、中部的天山以及北部的阿尔泰山都是梯状上升的断块山脉,大量沉积物覆盖于山顶,形成山顶准平原;山间广阔的河谷与盆地,沉积着深厚的黄土状物质,这些都是草原植物发育的良好土壤基础。

山地气候的特点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虽然降低,但降水量却不断增多,因此,山地降水要比平原多。一般平原地区降水量为100~200毫米,而天山及阿尔泰山之间的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年降水量可达500毫米左右。加上山顶积雪融化,水源充足,给牧草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北疆山地草原草高过人,质量又好,是中国单位面积草原产草量最高的地区,是质量最优的夏季牧场。

(四)青藏草原区

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草原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北至昆仑山、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草原区,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牦牛、藏羊和犏牛、黄牛等。

本区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甘肃的西南部以及四川的西北部、云南的西北部等,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2%以上。全区四面大山环绕,中间山岭重叠,地势高峻。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最高的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山谷地区为低热高草区,森林的上限为高山草原和高山冻原。高山草原牧草高达40~110厘米,总覆盖度为80%~95%,亩产干草50~75千克。

青海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境内地势高峻,山脉绵亘,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所盘踞。除黄河及湟水谷地海拔约2000米,是该省最低的农业区外,其余则为海拔3000米以上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在这里,要跑完一个草滩,不用说步行,就是坐上汽车也得好几个小时。

青海草原植物种类丰富,总数约达969种,分属于76科,372属。莎草科和禾本科在各类草原中均占优势,伴生有蓼科、豆科牧草约50余种。青海天然草原一般亩产鲜草139~174千克。牲畜主要有羊、牦牛、黄牛、马、驴和骆驼等,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藏羊和牦牛。

青海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玉树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周围,群山高耸,湖畔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地高气寒,温差甚大,年降水量329.8~649.2毫米,多集中在夏季。雨水常变成为雪或雹,日气温有时在冰点以下,不适宜作物生长,因此成为一块茫茫无际的大草原。湖边多高大的芨芨草,丘陵及平原地区多矮生细草,颇宜放牧羊群。谷中大、小河流蜿蜒曲折,风景美丽,这就是著名的蒙藏人民团结游牧的环湖大牧场。该区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近1.7亿亩,饲养各类牲畜600余万头(只),主要为牛羊,适于发展毛肉兼用的半细毛羊。

位于金沙江上游、巴颜喀拉山南坡的玉树草原,海拔3000米以上,可利用面积达1.5亿余亩,雨水较多,草被良好,牛羊成群,各类牲畜占青海全省的1/4。尤其是治多和杂多两县以西的草原,牧草种类多,营养丰富,夏天多抓膘的“花草”(杂类草),秋后多保膘的“穗草”(禾本科,莎草和头花蓼的果穗)。这里秋高天凉疾病少,驱虫防病“药草”多,是夏秋理想的放牧绵羊的牧场,生产出驰名的“西宁毛”。西宁毛是世界优良的地毯毛,国外每年要从中国进口西宁毛与本国毛混合使用,以增加地毯的弹性。

从玉树往东进入青海省东南部,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这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全是高山草原,有“地高天寒,六月飞雪”之说,可利用面积为8400多万亩,是青海省牦牛的主要产区。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草原区的主体,也是中国重要的牧业省区之一。本区的地势特别高,除若干盆地较低,海拔在3000米左右以外,其余均在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

约占全国草原面积1/6的西藏草原,过去很少为人们所了解。特别是终年被雪山环抱的藏北大草原,曾是被称为“塞外荒漠”的不毛之地。实际上,西藏高寒草原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多次科学考察证实,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宝库。尤其是羌塘草原,目前还是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草原上奔驰着成群的野驴、野牦牛和藏羚羊等各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利用。

西藏草原从纬度上看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但由于它是一个巨大的隆起高原,四周群山耸立,为一系列高大山系所环绕,高原面上又由南向北横亘着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等,因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层层阻截,只能从高原的东南部逆雅鲁藏布江而上,到达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坡,从而形成了东南部湿润并向西北逐渐干旱的规律性变化,各地草原牧草的生长也依此变化而有所不同。

藏北羌塘草原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所以牧草低矮稀疏。主要牧草有紫花针茅、异针茅和沙生针茅等,草高15厘米左右,覆盖度为20%~25%。虽然牧草产量低,一般亩产20千克左右,但草质良好,为牛、羊所喜食。

由羌塘草原向南是冈底斯山地区。这里的草原别具一格,遍地皆是高不过5厘米的小草,覆盖度高达90%以上,好似一幅望不到边的剪绒地毯,藏族牧民称它为“帮扎”草,即抓膘草。主要牧草为莎草科的矮嵩草或小嵩草,以及垫状点地梅、苔状蚤缀、矮头绒草、羊茅、龙胆和委陵菜等。每当盛夏,绿草如茵,富有弹性,人们把这类草地称之为高山草甸。如果用它来作为美化城市的草坪,则是最为理想的草种。

为什么在西藏自治区会出现这些与众不同的垫状植物呢?无疑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太阳光中的红光和橙光(长光波)对植物的生长阻力最小,光合效率高;而蓝光和紫光,特别是紫外线(短光波)对植物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高原上的空气稀薄,透明度大,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蓝光和紫外线要比平原上强烈得多,所以高山上植物细胞的正常生长就受到了抑制。另外,高山地区寒冷、干燥、风大,终年有霜,高大的树木或草本植物不能生存。现存的几种木本植物,如圆柏、金腊梅等,原生枝干也极不适应这里的严寒气候,为了繁衍和延续后代,它们就以强烈生长侧芽的方式向四周发展,年复一年,逐渐矮化成密集的流线型外形,紧贴地面,即使在疾风劲吹时,也能避免枝叶的相互摩擦,最大限度地减少寒风的侵害。不仅如此,高山草甸在形成低矮密集的枝叶以后,还能积雪保温,形成草层中较为温暖的小气候,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

高山气候对植物是非常严酷的,但充足的光能却是植物蛋白质形成的源泉,这又是高山牧草生长不利中的有利条件。所以,高山草甸牧草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粗蛋白质含量高达17.3%,当地牧民很形象地说:“别看高山牧草小,牲畜舐舐能上膘”。因而这里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藏南山地海拔多在3500~4800米,狮泉河上游及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空气比较湿润,迎风山坡降水量相当丰富,牧草十分繁茂。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区,谷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疏林灌丛地带。中部峡谷地带干热,多为有刺灌丛,天然草原分布在高山和亚高山上。南部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羊卓雍湖以东,朗县、三安曲林、加玉一线以西海拔4000~4800米的高原上。山谷中发育着喜温性的优良牧草白草和固沙草等,从内地引进的紫苜蓿,在雅鲁藏布江沿岸也已安全越冬。高山和亚高山干旱草原上生长有长芒针茅、紫花针茅、三刺草、固沙草和藏西蒿等,亩产青草40~75千克,草质良好,西藏自治区闻名的“桑桑酥油”“岗巴羊”就产在这里。河谷地带的半细毛羊是中国藏系羊中的优良品种。这一地区有着发达的农业,又有栽培优良牧草的有利条件,发展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途。

四川草原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北部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黑水、金川及大雪山以西,木里以北,乡城、义敦及雀儿山以东的地区,属青藏高原向东的延伸部分。东部的红原、若尔盖一带,海拔3400~3500米,多为矮生蒿草沼泽草甸,面积辽阔,牧草丰茂。其中红原、若尔盖和阿坝三县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2700万亩,占三县土地总面积的70%,宜于发展绵羊、牦牛和马。西部的石渠、色达县一带,海拔3800~4200米,草地多在宽谷底部、山前洪积扇以及阶地的低洼处,尤以沼泽的外缘较多,地面平坦,草丘发达,过多的水分常在草间积聚,形成星罗棋布的小水坑。草甸植被发育,常以羊茅、早熟禾、野青茅、披碱草、鹅观草、野古草、须芒草及剪股颖等属为优势种,组成各种禾草草甸。

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松潘草地”,位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若尔盖两县境内。海拔3400米左右,是中国沼泽植被面积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另外,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县以及布拖、盐源、木里等县也有零星分布。

(五)南方草山草坡区

在南方诸省,除了广大的肥田沃土以外,还有大片的草山草坡,比比皆是的林间草地,以及大量零星分布的“三边”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山草坡区。亦即泛指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西部阿坝、甘孜和小凉山部分地区除外)、云南(迪庆地区除外)、贵州、湖南、湖北、皖南、苏南、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各种类型的山丘草场。本区多数地区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低地、河谷和山间平原地带,多属农业用地,低、中山顶部多有森林分布。在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地段,森林破坏以后,多沦为次生草地。由于草山、森林和农田之间多处于插花状态,所以草山资源具有很大的分散性。

本区水热条件好,牧草种类繁多,而且处于各个发育阶段的植物都有,所以营养比较全面。

南方草山区根据气候的不同,可分为热带草山和亚热带草山两大类。

热带草山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主要分布在阳江以西的大陆沿海丘陵地区、雷州半岛的沿海周围,海南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广大丘陵台地上。主要牧草有蜈蚣草、华三芒、白茅、青香茅、桃金娘、鸭嘴草、班茅、芒草等。广西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右江谷地。这里比较干热,所以牧草多以耐旱、叶小根深、丛生的禾本科为主,如须芒草、菅草、扭黄茅和龙须草等,间有灌丛和稀树生长。在靖西南部、德保北缘、百色南部、田阳北部、田东南端和北部、马山西北部、都安北部、武鸣西部的半土半石山中亦有分布,主要牧草有石珍芒、小吊丝草和菅草群丛等。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澜沧江和元江等河谷西侧。这里的气候高温多雨,长夏无冬,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石珍芒、刺芒野古草和香茅等高大的禾本科牧草,株高1~1.5米,覆盖度为80%~90%,亩产干草150~200千克。草坡多分布在地形较陡、土层较薄的地段上。牲畜多以善攀爬的黄牛和山羊为主。

亚热带草山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和台湾等省区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些省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大部分地区四季常青,水丰草茂。主要牧草有孟加拉野古草、丈野古草、龚氏金茅、白茅等,以高大的禾本科草为主,豆科草种类较多,但所占比重则较小,毒害草种类亦多。草层高1~1.5米,总覆盖度80%~90%,亩产干草150~200千克,适于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例如江苏的盱眙县,草山面积达60多万亩,另有草滩4000多万亩,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曾被列为全国耕畜十大繁殖基地之一。广西商品牛产区的环江县,地处丘陵山区,草山面积282万亩,草质优良,产量高。农民积极饲养菜牛,有少数生产队的畜牧业产值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为菜牛的生产基地县之一。

其他一些省的草山草坡面积也比较宽广,江西达5000多万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以上;福建亦有3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以上。这两个省草山草坡上的植被多以禾本科的芒草类为主,也有少量豆科、菊科和杂类草。江西鄱阳湖滨草洲面积有300万亩,是以湿生植物的芦苇、莎草科为主的泛滥草地,草层高、密度大、产量高,历来就是牛、猪和水禽的天然牧场,而且也是很好的割草场。福建沿海还分布有小片的海滨盐生草场,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在开发利用南方草地时,不能只着眼于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那些零星分散的草滩草地也不能忽视,它们遍布于池周溪畔、村前舍后、田边路旁,产草量高,质量亦好。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长江以南,几乎到处都可以生长能为牲畜饲用的多种牧草和其他饲用植物。据湖南省安化县估计,该县除拥有70万亩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外,零星草地大约还有40多万亩。这些都是发展畜牧业的饲草来源之一,对发展农民家庭养畜尤为重要。

三、草地资源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辽阔的草原上,各种野生优良牧草牧养着马、牛、羊、骆驼等各种牲畜;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丰富多彩,盛产黄羊、野马、野驴、羚羊、白唇鹿等珍贵毛皮兽以及甘草、枸杞、虫草等名贵药材和蘑菇、发菜等草原特产。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湖、沼塘,水产也很丰富。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于发展中国的经济是必不可少的。

(一)牲畜的“粮仓”

草原是牲畜的“粮仓”。广阔无垠的草原为牲畜提供了食之不竭的饲用植物。所谓饲用植物,就是指各种牲畜所采食的草本植物(牧草)和木本植物(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它们的生态条件、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虽各有不同,但是,每一种植物都像一个自动化的“工厂”,能够不断制造出本种植物所特有的产品,供牲畜食用,这种生产是迄今人们所难于替代的。

中国幅员辽阔,草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而,不论是从东北的草甸草原到新疆的山地草原;还是从西南的青藏高寒草原到南方的亚热带草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有绿茸茸的牧草铺盖大地。中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还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栽培牧草,使中国的牧草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据初步估计,中国草原上各类饲用植物约有2500余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西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的中、北部,是整个欧亚草原植被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如沙生冰草、小尖隐子草、三刺草和青海固沙草等。很多牧草都在世界草地中占有很大比例,如在豆科饲用植物中,全世界共有灌木锦鸡儿属60种,中国就占5/6,居于首位。

中国草原饲用植物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这些牧草一般根系粗壮发达,枝叶繁茂,青嫩多汁,营养丰富。尤其可贵的是这些牧草生长力十分旺盛,再生力强,一般一年内都可放牧利用或刈割两次,只要合理利用并加以适当改良,确实是发展畜牧业用之不竭的粮仓。因此人们常说,我国的草原是牲畜的“摇篮”。

构成中国草原植被的成分主要是禾本科、豆科、菊科、藜科和莎草科,这五大科牧草也是中国各类放牧牲畜主要的饲草来源。

1. 适口性强的禾本科牧草

全世界禾本科牧草共有500属,6000余种,中国有190多属,1150种。它们适应性强,分布广,在中国各种类型的草原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在草甸草原的草层中占90%,在干草原中占70%,只是在荒漠草原的草层中才退居于菊科和藜科之后。

禾本科牧草形态上的最大特点是有须根;茎呈圆筒形,并有明显的节;叶互生带状,叶脉平行。分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均为草本。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平均粗蛋白质含量为10.4%,粗脂肪2.9%,粗纤维素31.2%,无氮浸出物47.8%,灰分7.7%。

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物质虽然并不很高,但茎叶柔软,不易脱落,适口性和可食部分大大超过其他牧草。青饲或调制成干草,各种牲畜都喜食。主要有羊草、无芒雀麦、羊茅、芨芨草、老芒麦、披碱草、冰草、鹅观草、苇状羊茅、牛尾草、紫羊茅草、鸭茅、黑麦草、赖草、碱茅、针茅草、狗尾草、长芒草、薹草、白草、糙隐子草、画眉草和三芒草等。

羊草又名碱草,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北方其他各省亦有。松嫩草原是羊草发育的中心,在优势群落中可占90%以上。目前,已有大面积的种植,但结实率很低,不到30%。羊草的根茎非常发达,多在地下4~20厘米处生长,分蘖节就在根茎上。根茎还能长出不定根,形成强大的须根系,源源不断地供给足够的养料和水分,以保证分蘖节生出新的枝条。

羊草抗寒耐旱,耐践踏,再生力强;品质优良,适口性好。晒制好的干羊草气味芳香,耐贮藏,不仅催肥能力强,对高产奶牛的饲喂效果也极佳。例如在冬春季节,对三河牛不补饲任何精料,只要每天饲喂优质干羊草20~25千克,即可保持产奶300天,牲畜的膘情亦可保持良好的状态。由于羊草的经济价值很高,故有“牧草中的细粮”之称。据分析,全株羊草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9.94%,粗蛋白质13.35%,粗脂肪2.58%,粗纤维37.57%,无氮浸出物31.45%,灰分5.11%。

无芒雀麦又名无芒草,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吉林省已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等省区也在进行大面积栽种。美国栽培的无芒雀麦的祖先,就是中国东北的野生种。无芒雀麦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横向发育的根茎。株高80~100厘米,基部有大量营养枝和丰富的嫩叶。亩产鲜草300~650千克,栽培草地亩产干草可达500千克。

无芒雀麦适应性较强,较能抗旱、耐寒。在温度、雨量适中的地方生长最好。无芒雀麦最大的特点是耐碱、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论是肥沃的土壤或黏土,还是贫瘠的沙土和盐碱土,都能生长。无芒雀麦返青较早,晚秋还能生长,霜后仍保持青绿,因而放牧利用时间较长;又有较强的再生性和耐牧性,是建立人工割草场和放牧场的优良牧草。其抽穗期的营养成分比例为:粗蛋白质11.50%,粗脂肪3.01%,粗纤维30.91%,无氧浸出物48.11%,灰分6.47%。

羊茅又名酥油草,全世界约80种,中国有20种,广布于西北和西南诸省区。羊茅是多年生密丛型禾草,株高15~60厘米。耐旱性很强,也能耐寒,在山地、沙土、瘠土上均能生长。但主要生长在干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带,萌发较早,可以早期放牧利用。

羊茅具有优良的饲用价值,秆细、根出叶极茂盛,是牲畜的抓膘牧草,尤其对绵羊的肥育效果更好,故有“肥羊草”“酥油草”之称。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牧民,把当地生长的羊茅和鸭茅等优良禾草叫作“奶疙瘩”,营养十分丰富。鲜羊茅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69.36%,粗蛋白质3.62%,粗脂肪1.27%,粗纤维9.41%,无氮浸出物14.33%,灰分2.01%。

2. 富含蛋白质的豆科草类

全世界豆科共有600属,1200余种,中国有139属,1130种,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一般在草原植被中占5%~10%,最多不超过10%~25%,而在荒漠、半荒漠草原中生长极少。最适于生长在湿度中等,排水良好,具有渗透性和富含石灰质的土壤上。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共同形成了畜牧业的主要饲草基础,在中国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建立中具有重要意义。

豆科有乔木、灌木和草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据分析,豆科草类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7.7%,粗脂肪3.2%,粗纤维28.3%,无氮浸出物41.8%,灰分9.0%。豆科草类产量很高,它的营养价值和可消化蛋白质的平均数量也都高于禾本科和其他牧草,1千克优质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等于1千克麸皮或0.25千克高粱的养分,故紫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称号。

豆科草类形态上的最大特点是根系发达,入土很深。如紫苜蓿在发育良好、生长年限较长的情况下,主根可达10米以上,能够吸收一般牧草不能吸收的深层土壤中的养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根上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根瘤”,每一个根瘤里面包含有几亿个“根瘤菌”,每个根瘤菌就是一个微型的“化肥车间”。它能够把空气中的氮素吸入体内,通过“生产车间”转化为养料,一部分输送到茎叶上去,另一部分氮素仍留在土壤中。据测定,1亩苜蓿每年可以固定氮素14.5千克,相当于37.5千克尿素化肥。所以,豆科草类不仅具有很高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而且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中国草原上饲用价值较高的豆科草类除紫苜蓿外,还有黄花苜蓿、红三叶、草木樨、蒙古岩黄芪、沙打旺、胡枝子、柠条和广布野豌豆等。

黄花苜蓿又名野苜蓿,是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上的重要饲用植物,耐旱、抗寒和适应盐碱土壤的能力都比紫苜蓿强,已成为国内外苜蓿育种的很好的原始亲本。黄花苜蓿的营养价值高,干草粗蛋白质含量达20.15%,在其他营养成分中,水分占11.08%,脂肪1.84%,纤维素19.43%,无氮浸出物43.08%,灰分4.42%。鲜草或干草各种牲畜都爱吃。

红三叶又名红车轴草,原产于伊朗和里海南部一带,是世界有名的豆科牧草之一。中国新疆伊犁草原和阿尔泰山地草原的野生群落,株高40~60厘米,生长茂盛,长势喜人。目前,各地都在试种,积极推广。红三叶营养丰富,具有甜味,纤维素含量低,柔软可口,为各种牲畜所喜食。大面积栽培主要用于刈制干草。叶不易脱落,在开花初期收割,可以调制成上等干草。优质的红三叶干草对牛、羊及猪都有肥育效果,可以节省精料,缩短肥育期。红三叶干草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9.21%,粗蛋白质15.04%,脂肪3.12%,纤维素24.77%,无氮浸出物40.89%,灰分6.97%。

沙打旺又名直立黄芪、沙大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适应性强,分布广,耐旱、耐瘠,不怕风沙,所以西北群众称它为“沙大王”,可见其抗风沙的能力是居于群草之上的。沙打旺的根系特别发达,主根粗而长,侧根很多,根幅可达1.5米左右,能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所以它不仅能生长在一般草类难以生长的贫瘠土壤上,也能在酷热的沙海中安家落户,茁壮生长。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和陕西等省市区已引种栽培。

沙打旺全身被有“丁”字形的绒毛,可以大大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增强抗旱性。还可起到保护植物体,免受风沙袭击的作用。它们还是一种很好的绿肥作物,每500千克鲜草相当于8.5~28.5千克硫酸铵,用它来压青,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沙打旺茎叶鲜嫩,营养丰富,干草含粗蛋白质15%。鲜嫩的沙打旺可以切碎或打浆,也可以调制成优良的干草或干草粉,生饲熟喂,猪、牛、羊、马、兔各种牲畜均喜食,是优良的豆科牧草之一。

3. 种类繁多的菊科饲用植物

菊科植物在植物进化上是一个年青的类群,能适应现代的各种生态环境,是现代植物属、种最丰富的类群。全世界共有900属,2500余种,中国约有164属,1950种。在天然草原植被中约占10%以上。从东部的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草原,其比重逐渐增大,饲用价值也有明显提高。

菊科植物的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干草粗蛋白质含量为10.15%,脂肪为4.5%。富含乳汁的种类,骆驼和牛最喜食,其他牲畜也采食;蒿属植物,骆驼、羊和马最喜食;有刺的和有短绒毛的植物,骆驼最喜食,羊也吃一部分。菊科植物中常含有毒性的苦味质,或者具有粗硬的毛和硬刺,这是一些牲畜不喜食的重要原因。

在草原植被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菊科植物首推蒿属。蒿属约400种,中国拥有200种,广布全国,大多数在干旱地区,其中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有7种。冷蒿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华北、东北的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是典型草原的建群植物;铁杆蒿、茭蒿为华北所特有;驴驴蒿为祁连山东段的特有种;藏籽蒿为西藏自治区的特有种;藏南蒿和垫状蒿产于西藏高原和中、西喜马拉雅山北坡。后3种是高寒草原的建群植物。线叶菊是从蒿属中分出来的一个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是草甸草原的建群种。亚菊属和女蒿属在中国各有10种左右,小黄亚菊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和青海、西藏自治区,蓍状亚菊和三裂女蒿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至华北,它们较线叶菊耐旱,都是荒漠草原的建群种。

冷蒿又名小白蒿,为多年生小半灌木,株高10~40厘米,多分枝,全株密被灰白色的绒毛。冷蒿抗旱耐寒,不怕牲畜践踏,再生力强,营养丰富,不论是鲜草或干草,各种牲畜都喜食。冷蒿春天萌发早,秋季叶子枯萎后短枝仍保持多汁状态,因而对于牲畜的早春放牧和秋季抓膘极为重要;有育肥和催乳作用,在冬春牧场上很受牧民的重视,被称为牲畜的“救命草”。冷蒿在开花期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12.80%,粗蛋白质10.53%,粗脂肪5.92%,粗纤维36.96%,无氮浸出物27.68%,灰分6.11%。

4. 耐盐抗旱的藜科植物

全世界共有藜科植物102属,1400种,中国有48属,180种。主要分布在荒漠半荒漠草原植被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藏和滨海的盐土以及柱状碱土上都有分布。

藜科大部为草本或灌木植物,乔木极少。其特点是多数为肉质多汁的耐盐植物,因而灰分含量较高,而纤维素的含量则大大降低。藜科植物的营养丰富,开花期干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0%~21%,高于禾草;粗脂肪为1%~3%;粗纤维为13%~32%;无氮浸出物为29%~57%;粗灰分为11%~34%,为禾草的3倍多。这类植物骆驼喜食,羊一般也采食,马、牛少采食,有些种为猪的良好饲料。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其饲用价值显著提高。主要有伏地肤、猪毛菜、刺藜、碱蓬、盐爪爪、合头草、驼绒蒿、沙蓬、梭梭等。

伏地肤又名木地肤,为多年生半灌木,具有发育强大的根系,深达40~80厘米,株高30~60厘米,叶线形,全身密被灰白色的绒毛。伏地肤抗干旱,耐盐碱,适于在盐土和干燥的砂质土中生长。伏地肤是藜科植物中饲用价值最好的一种,营养丰富。春季萌发早,生长迅速,可以早期利用;冬季基部的营养枝可以保持多汁状态,枯枝能保留在根上,供牲畜冬季利用。新疆细毛羊就是在伊犁河谷伏地肤与蒿类组成的冬季放牧场上育成的。绵羊、山羊和骆驼最喜食,秋冬两季更喜食,是绵羊很好的催肥饲料,马也喜食。伏地肤在开花期的营养成分比例为:水分11.01%,粗蛋白质11.32%,粗脂肪2.40%,粗纤维29.58%,无氮浸出物36.04%,灰分9.65%。

猪毛菜、刺藜和碱蓬等牧草是草原上特有的一年生藜科植物。每逢冬春,它们一个个缩成草球似的,随风滚动,因此,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流浪汉”植物,即风滚草。

风滚草的饲用价值也很高,猪毛菜在春、夏、秋三季呈绿色状态时,骆驼爱吃,冬季干枯后最喜食;骆驼全年都乐意吃刺藜;碱蓬在秋后株植渐干后,为羊和骆驼所喜食。

5. 矮小质优的莎草科牧草

全世界共有莎草科植物85属,4000多种;中国约有28属,580种。在东北、内蒙古、西北及西藏高原上都有广泛的分布,多生长在沼泽地、湿润泛水地和高山、亚高山草甸的局部低洼潮湿的草地中,是草甸植被的主要建群种。

莎草科多为多年生植物,一年生的很少。它们的形态特征是茎无节,充满髓质;叶大部分集中在茎的下部,线形甚至成丝状;花大都无花被。莎草科牧草的经济价值仅次于禾本科、豆科和菊科,居第四位。蛋白质含量及消化率都较高,尤其是矮小的薹草属植物,其蛋白质的含量及消化率都不低于禾本科牧草。但抽穗以后,全株的适口性较差,这是因为抽穗以后茎与叶中的细胞膜充满氧化硅,而且叶及茎的内含物变成了牲畜胃液所不能消化的物质。在抽穗之前,大多数薹草属植物作为放牧饲用、调制干草或草贮饲料,都可与优良的禾本科牧草相媲美。

在莎草科中,分布最广、饲用价值最大的要算是嵩草属和薹草属牧草。薹草属是广布世界各大洲的大属,生态幅度极广,尤其是寸草薹。

寸草薹又名羊胡子草,多生长在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干草原沙壤土低湿草场或芨芨草丛间。寸草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15厘米;根茎发达,叶条形或丝状,较细软;耐旱,无性繁殖和再生性都很强。春季返青早,在冬季枯叶能保留在根部,有利于放牧,对于牲畜过冬度春,接羔保育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无论青草或干草,羊、马和牛都喜食,骆驼次之。

嵩草又名别氏嵩草,为多年生草本高原植物,常在高山莎草沼泽草甸中居于优势。株高5~30厘米,叶窄狭,茎叶长度几乎相等,花序顶生。嵩草属植物在高寒地区形成大面积的草场,草质柔软,适口性很好,营养丰富。据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嵩草,粗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5%~20%,粗脂肪6%~8%,而且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故有“三高”牧草的称誉。幼嫩时,马和绵羊最爱吃。

(二)宝贵的“活财富”

牲畜是中国草原上数量多、分布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活财富,资源丰富。目前,在全国天然草原上牧养的各类牲畜约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35%,其中羊占80%,骆驼占75%,马占50%,牛占20%。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饲养和选育,其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亦有所提高。有些品种具有独特的优良性状和较高的生产性能,它们不但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对国外其他畜种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较深远的影响。

1. 草原轻骑——马

中国的马大体可以分为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和西南马四大类群。

蒙古马原产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目前全区共有170余万匹。塞外的草原牧草富含磷、钙等矿物质,加之冬春气候条件十分严酷,对蒙古马的骨骼发育极为有利。蒙古马终年大群放牧,有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持久力好等特点,是军需民用的优良马种,每年都要调出成千上万的马匹支援内地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分布广,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了一些适应于草原、山地和沙漠条件的优良地方马种,如乌珠穆沁马、百岔铁蹄马和乌审马等。

蒙古马历史悠久,据考证,世界各种名马血统的祖先,无不追溯到亚洲的两大名马系统,即阿拉伯马和蒙古马。可见中国的马种对世界养马业发展的贡献之大。

蒙古马乘挽兼用,牧区用于骑乘,农区用于使役。经过调教,温驯听指挥,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勇猛无比,是一种理想的好战马。由蒙古马改良育成的三河马,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河马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草原上额尔古纳右旗的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乌尔河地区,故名“三河马”,区内现有2.5万余匹。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为三河马的培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河马身材高大,全身毛枣红色,体形美观。擅长快跑,在乘马比赛中,1000米的距离只用了1分20秒,名列国内名马之冠。三河马还具有惊人的重挽力和持久力,用于挽曳车辆和拉运木材。

哈萨克马广泛分布于新疆北部草原地区,外形与蒙古马相似,比蒙古马略高。以乘为主,乘、挽、乳多种用途,是当地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居民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马奶酒是北方游牧民族特别喜爱的饮料,据《史记》《汉书》中记载,匈奴人首先饮用马奶酒,是蒙古族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哈萨克马经过改良后育成的伊犁马,为我国最优秀的草原轻骑。

伊犁马产于新疆天山北路的伊犁、塔城一带,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天马”。今日的伊犁地区就是汉代的西域、乌孙国。《史记》中记载,张骞三使西域,发现这里多善马,汉武帝(公元前117—前90年)得骏马后说“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后又得大宛马,分别命名为“西极马”与“天马”。

伊犁马外貌俊秀,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颈高举,毛色美观。由于终年放牧,四肢坚强,禀性灵敏,步伐轻快,性情温顺、擅长跳跃,适于骑乘和重载拉挽。它不象外国马那样娇贵难养,但有和外国马富有持久力、刻苦耐劳的相同优点。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伊犁马负重80千克,7小时32分即可达到,是中国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河曲马千古驰名。唐代吕温曾把它叫作“龙驹”;清代吴拭则举为“神骏”。《诗经》里也曾歌颂过“秦马”的强壮,那时的“秦马”指的就是现在的河曲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直到清末仍被列为贡马之一。

河曲马过去曾称作西宁马、青海马或南番马,原产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这里虽然地高气寒,海拔3500米左右,冬季严寒,但是夏季却比较湿润,多地形雨,年降水量600毫米,水丰草茂,是培育乘挽兼用型河曲马的良好基地。河曲马体格比蒙古马高大,肌肉发达,挽力较蒙古马大,单套大车可拉重500千克左右,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是指西南各省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北部等高原山区地带所产的短小精悍的马种而言,包括四川的建昌马、云南的丽江马、贵州马和广东马等。它们都以其躯干较短、行动灵活、体力强壮、善于跋涉崎岖山路而著称。一般来说,西南马的筋肉较蒙古马丰满,颈部发育好;四肢骨骼纤细而强劲有力,蹄小而质地坚硬;由于气候关系,皮薄而被毛绢美纤细。适于驮用,一般驮载重量要超过它体重的1/3以上,每匹马可按净重350~400千克的货物,日行35~40千米,有些车马竟载乘六七个人,还能跑起轻快的步法,这是世界各地小型马所不能比拟的。

2. 草原之车——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寒草原上特有的牛种。中国现有123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头数的85%。

牦牛是大型哺乳动物,肩高1.6米,身长3米多,体重一般在500千克以上。腹部和臀部等处的粗毛长得特别长,蓬蓬松松地直拖到地面上,好像一条特别的“长毛围裙”,这是它在海拔3000~5000米的“世界屋脊”上抗御大风大雪的防寒设备。

同时,严寒、缺食、空气稀薄的自然条件,使牦牛练就了一身独到的生活本领,例如,采食性能好,吃粗草,忍饥能力几乎比得上骆驼,体格健壮,抗病力强,所以能够在终年积雪、植物生长季节短、一般牲畜难以生活的高寒草原上正常生活并繁殖后代。

据考证,早在殷、周之际,居住在我国西部边疆的古羌人就已把野牦牛驯养成为乳、肉、毛、役兼用的家畜,使之成为当地人民生产上的得力助手。老牧民翻越雪山或横过冰河时,宁骑牦牛而不骑马。因为牦牛蹄大腿粗,四肢强健有力;蹄子的边缘很锐,蹄尖狭窄,所以能在崎岖难行的冰山雪峰上、万丈深谷的山峡上、马匹望而生畏的悬崖上,毫不畏惧地安全行走。牦牛识途,在大雪封山时,藏民常让牦牛先行开道;在过沼泽草地时,它的身体就像一只拖浮的小木船一样,紧贴沼泽表面慢慢地向前跨越。如果陷得深了,就会自动停止前进,另觅新途。藏民运茶叶,驮盐巴,送粮食,甚至探亲访友等,都离不开它,因此它很早就获得了“高原之车”的美名。当地人民的生活特别是藏族牧民的吃、穿、住、行、烧等更是不能缺少它。

牦牛的奶呈黄色,味道很甜,有香气,汁很浓,含脂率高。每年每头产犊母牛的奶,能生产酥油7.5千克,干酪素11千克多,藏民用牦牛奶打成酥油(黄油),与炒熟了的青稞粉拌和,再加上茶水,制成一种混合食品——糌粑,成为藏族人民的主要食品。

3. 绿海珍珠——羊

中国的绵羊可以分为三大类系,即蒙古羊系、哈萨克羊系和藏羊系。其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蒙古羊系。

蒙古羊原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内现有1000万只。由于草原类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蒙古羊的品质也各不相同。如产于锡林郭勒盟东部草甸草原和干草原地区的乌珠穆沁羊就别具一格,其最大特点是体格高大,体躯长,背腰宽,肌肉丰满,脂尾厚而肥大,有的重达100千克以上,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最大的能出肉50多千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羊羔美酒”这句成语,说明羊肉肥嫩之香,从来都可以与美酒相媲。当年肥育的乌珠穆沁肥尾羊,品质更佳。素以“涮羊肉”著称的北京“东来顺”餐馆的老师傅们认为,乌珠穆沁肥羔肉,肥瘦相宜,色纹美观,到锅里一涮即刻打卷,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都是成年羊所不及的,对乌珠穆沁肥羔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产于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北部干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地区的苏尼特蒙古羊,也称戈壁羊,肉质鲜美;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荒漠草原上的蒙古羊,则以毛质细软,光泽好,弹性强而著称,是优良的地毯毛原料。蒙古羊现遍布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约占中国绵羊总数之半,有的已衍变成世界驰名的裘、羔皮羊种和半细毛羊种。

由蒙古羊选育而成的滩羊,是中国特有的轻裘皮羊品种,所产之裘皮板质柔韧,花穗优美,毛色洁白而富有光泽,可做各种皮裘,轻暖美观,驰名中外。滩羊因原产于宁夏贺兰山南麓的滩地草原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宁夏黄河两岸的十几个县、市以及甘肃省的景泰、靖远、会宁等地和陕西省北部。宁夏黄河两岸的荒漠草原,地处暖温带,气候适宜,热量充足。虽然牧草稀少一些,但豆科牧草比较丰富,如胡枝子草匍地生长达1米多,牧草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滩羊怀胎初期的夏秋之际正是牧草繁茂时期,母羊营养丰富,胎儿的初级毛囊发育良好,生出的毛就会细长、弯曲均匀;冬春季节虽然牧草枯萎,但仍有一些藜科植物保持青绿,可以满足胎儿的营养需要,使其能够生长出密实的绒毛。又经过多年的精心定向选育,才逐渐形成了这个珍贵的滩羊品种。

滩羊不仅具有产肉产毛的能力,而且还以二毛裘皮而著称。所谓二毛皮,就是生后30~35天左右屠宰的羔羊皮,毛长7厘米以上,弯曲7~9个左右,均匀一致,毛束之间互不粘连,毛质柔软,毛色洁白。在毛花中,以串子花(麦穗花)质量最好,毛束及毛尖紧密而不疏散,毛的尖端呈圆或半圆形。毛穗犹如麦浪,美观夺目;皮板厚薄适中,坚固轻软而保暖,古人所说的“胡羊重裘”,就是赞美羔羊皮穿在身上最暖和的意思。

与洁白的滩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黑色的“三北羊”。因它们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草原上而得名。三北羊原名卡拉库尔羊,最初是在中亚细亚荒漠、半荒漠草原上培育出来的,因而具有耐粗饲、耐干旱和耐炎热的特点。三北羊体壮腿长,采食能力强,所以在牧草稀少的贫瘠草原上也能适应。

三北羊的羔皮在生后1~3天内剥取,毛色紫黑发亮;毛尖向里弯曲,图案美观,花卷结实,光泽宜人,是制作皮衣、皮帽、皮领等衣饰的贵重毛皮,它和貂皮一起被称为世界毛皮市场的两大支柱。

哈萨克羊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方品种之一,早在公元前后就为乌孙人所饲养。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塔城、博尔塔、伊犁等地区以及天山北坡的山地草原地区。哈萨克羊体质结实,骨骼粗壮,四肢高大,善走山地和长途远牧。终年放牧,无圈棚设备,仍能抗御严寒,虽在积雪较厚的牧场上,亦能爬雪食草。在良好的夏秋牧场上能迅速肥育和蓄积脂肪,以备冬春季节天寒草枯之需。这是哈萨克羊千百年来为适应山地恶劣环境所形成的优良特性。

哈萨克母羊与高加索公羊进行杂交,经过长期培育,于1954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新疆细毛羊。主要集中在伊犁草原上的巩乃斯种羊场。现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其他各省都有分布。

新疆细毛羊继承了母系的放牧性能。在高山坡地上行走轻快,亦可长途远牧,对牧草选择性不强,因而得到各地饲养者的好评。在全国各地饲养都能正常生长、繁殖,且不降低生产性能,这种适应性是极为可贵的。新疆细毛羊全身被毛纯白,毛长7厘米以上,粗细均匀,很适合纺织高级毛料。其体重都在100千克以上,出毛量很高,平均每只羊可产毛5~6千克,最高可达15.4千克。

藏羊和牦牛一样,也是高寒草原上的特有畜种,数量仅次于蒙古羊,约占全国土种绵羊总数的1/3。除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等省区外,甘肃、云南和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藏羊身体高大,四肢强健,是一种粗毛羊。毛色有黑有白,长20多厘米,毛质坚韧,富有弹性,染色后异常鲜艳,经久不退,是织地毯的最好原料,在国际市场上以西宁毛最著名。

山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草食家畜之一。它的特点是最能适应粗劣的生活条件,以劣质草、树皮树叶便可维持正常发育,不与人争粮,也不与其他牲畜争饲料,所以发展山羊对于广大丘陵山区、草山草坡及半荒漠地区都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中,已培育出不少著名的山羊品种,如克什米尔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白绒山羊和沿河大白山羊等。

克什米尔山羊是世界上著名的绒用山羊,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的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地,以及与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它的绒毛在国际市场上称为“开士米”。中国的山羊绒,绒毛细腻柔软,弹性好,光泽强,平均细度为14~17微米,长度为40~50毫米。用山羊绒制出的成品如羊绒衫、围巾等,穿着舒适,轻巧美观。据估计,世界山羊绒年产量为6000吨,中国约占1/2。出口1吨过轮羊绒,价值 1万美元。

阿尔巴斯白山羊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良种,因主要产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苏木而得名。它兼有毛白、绒长、乳多、肉多、肉嫩以及繁殖能力高和耐粗饲等特点,是内蒙古饲养最多的山羊品种,人们称它为“山地明珠”。

白绒山羊主要产于阿拉善草原的北部,是中国绒肉兼用的地方良种。白绒山羊比一般山羊体格高大,体质结实,产绒量高,比克什米尔山羊高44.6%,比世界著名的绒毛种——奥连堡山羊高20.6%。白绒山羊肉多,肉质细嫩,味美,无膻味,很受人们的欢迎。

沿河大白山羊产于贵州省的沿河县,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山羊品种。这种羊属川路羊,皮板薄而柔软,有光泽,拉力好;毛小板细;肉质细腻,含脂肪多,色鲜味香无膻气。“山羊是个宝,喜吃百样草”。沿河山羊喜欢在灌木丛林中放牧,最爱吃别的动物不吃的荆棘刺尖。因此:凡是有青草和灌木生长的地方山羊都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

4. 沙漠之舟——骆驼

骆驼是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地带的特有家畜,分单峰驼和双峰驼。中国的双峰驼总头数在60万峰左右,占世界双峰驼饲养量的第二位,仅次于蒙古国。主要有阿拉善驼、苏尼特驼和新疆驼。

阿拉善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及邻近的甘肃、青海地区。阿拉善驼背短腰长,四肢干燥,骨骼坚实有力。苏尼特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锡盟和乌盟,以东苏旗、西苏旗、四子王旗和二连浩特为产区中心。这一带草原较好,对驼的使役较轻,故驼体一般较大,背腰宽平,两峰发育良好。新疆驼在新疆分布相当广泛,北疆居多。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所致,北疆和南疆的骆驼在血统来源和生态条件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北疆驼体躯较低矮粗壮,头轻小,颈长短适中,两峰发育良好,绒层厚密;南疆驼体质细微紧凑,被毛较短,头清秀,颈长肢高,两峰矮小。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骆驼具有许多惊人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灾能力,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大有发展前途的畜种。在浩瀚的沙海中,驼队行沙越丘如履平地,因此,人们称它为“沙漠之舟”。

骆驼具有特殊构造的口腔和唇部,可以采食坚硬并带有针刺一类的灌木,且喜食带有苦涩味的牧草。它吃进去的东西在4个胃囊中翻来覆去,从所有的营养来源中吸收养料,很少浪费。所以,骆驼能够利用其他牲畜所不能利用的草场。

骆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仅以驼毛一项为例,内蒙古“骆驼之乡”的阿拉善盟年产驼毛可达80万千克,每峰骆驼年产绒毛的价值,约相当于8只绵羊或15只山羊所产绒毛的价值。阿拉善驼毛纤维长、色泽好,素以“王府驼绒”著称于国内外。骆驼的肉、奶、油都是牧民的常用食品,尤其是驼峰,历来被列为中国酒宴上的“八珍”之一,唐代诗人杜甫用“紫驼之峰出翠釜”的诗句赞誉过它。驼皮、驼骨、驼鼻、驼血、驼胎衣等也是轻工业和医药用品的原料。

(三)种类繁多的天然动物园

草原除了产牧草和可饲养牲畜以外,还是珍禽异兽安居的乐园。据统计,在中国1200多种鸟类、400多种兽类以及500多种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中,就有150多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生活在草原上。新疆草原上有经济价值的毛皮兽即达44种,还有珍贵的梅花鹿、羚羊和野骆驼等。青海全省草原上约有3300多万头大小野生经济动物,简直就像一个种类齐全的天然动物园。

这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有的出没在崇山峻岭的山地草原里,有的驰骋在浩瀚无际的平原草原或荒漠上,有的则栖息在草原的草丛或洞穴中。它们无论是天上飞的,或是地上跑的,都能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来“安家落户”,并且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宝贵的生物财富之一。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野生经济动物资源,对于开展科学研究,维护生态平衡,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促进对外贸易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中国草原上几种有名的野生动物简略介绍如下。

1. 长跑“健将”——黄羊和野马

由于草原生境开阔,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野兽为了躲避敌害,练就了一身长跑的本领,黄羊、野马、野驴和野骆驼等都可算是草原上的长跑“健将”。

黄羊的长相近似山羊,只是因为背黄而取名为黄羊。另外,它的肚底发白,后边还长着一个3寸朝天的短尾巴。

黄羊的分布极广,在草原上到处可见。有时三三两两,有时成百成千,甚至上万只的黄羊群在地旷人稀的原始草原上出没。

黄羊性灵活而健捷如飞,它们在山上吃草,一旦被车马声所惊,跑起来就像脱弦的箭一样飞快。每年5月正是黄羊产羔季节,落地的羔羊只要毛干了,跑起来马也追不上,俗有“黄羊站一站,马跑一身汗”之谚,可见黄羊行动之迅速。黄羊虽然机灵善跑,但也不是老猎人的对手。受过训练的骆驼是草原猎人的最好助手,猎人发现黄羊后,就隐藏在骆驼身后,推动骆驼前进,这样乘其不备,往往可以猎获许多。

黄羊的肉非常香,特别是喝上冰凌渣水的黄羊最肥,烤肉最香。非洲和欧美一些国家都喜欢进口中国的黄羊肉,因为它含有很高的蛋白质,脂肪却很少,是人体发育最为理想的动物食品。

野马比家马头大,脖粗,但体形略小。它们常常几十匹组成一群,由一匹公野马率领采食。野马的性情暴烈、勇悍,成群的野马敢同猛兽搏斗。野马对于研究动物进化和改良马种,都很有科学价值。

在全球范围内,野马和野驴仅见于中国西北数省与蒙古接壤的草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已把它们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2. 草原歌手——云雀和百灵

云雀和百灵鸟是草原上的老住户,它们生活简陋,以草丛为家,以昆虫和草籽为食。然而它们清脆悦耳的“歌声”却会使你心旷神怡,奏出的优美旋律,给祖国北疆草原增添了生气。

当你在草原上行走时,受惊的云雀会突然从地面起飞,顷刻已高入云霄,只闻云端歌声亮,不见雀儿空中飞,因此它获得了“云雀”的美名。

百灵鸟飞得比云雀还高,鸣声洪亮悦耳,又善于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所以中国古书上也称它为“告天鸟”,蒙古族人民把它视为吉祥、智慧和幸福的象征。

草原上除了比翼双飞、高耸入云的百灵鸟和云雀以外,还有一种鸟叫作地鵏。它常常群集在百灵鸟和云雀活跃的地方,好似一位忠实的听众,伸长脖子在倾听悦耳的歌声。但是它自己从来也不参加歌唱,因为它的鸣管已经退化了,几乎变成了哑巴。

地鵏又名大鸨,是我国草原上最大的鸟类,身高2尺,体重达10~15千克。它的头小嘴扁,翅短圆,不能高飞,但脚长而又强健,善于快跑,它快步急行时速度可以超过碎步慢行的马。地鵏卵大肉香,有“上有天鹅,下有地鵏”之说,为野味上品。地鵏的羽毛片大绒足,形状别致,可作装饰品,远销国外。

3. 草原珍奇——藏羚羊和白唇鹿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寒草原上,由于生态条件独一无二,动物种必然也随之演化以相适应,因而出现了不少像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这样的珍奇动物。

藏羚羊多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荒漠草原上,目前国内外动物园都还未展出过这种动物,可算得上是举世无双的“草原独秀”了。

藏羚羊能跑善跃,角黑色,有环棱,细长如鞭,长度可达60~70厘米,好似两把宝剑竖于额后,左右对称,非常整齐,侧看似一角,因此有些外国动物学家认为中国古书中所说的独角兽或一角兽,指的就是它。藏羚羊的生活特点是不上山,不去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很容易被有经验的猎人所捕捉。

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珍贵动物。在动物园里,人们可以看到花斑点点的梅花鹿,还有那“动物王国”中最高的长颈鹿,但对于中国特有的白唇鹿,却很少见。

白唇鹿终年栖息在四五千米的高山草原上,地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江洋滩草原上的治多县便是白唇鹿的故乡。这里海拔4300米,草原辽阔,白唇鹿数量达3000头以上。

白唇鹿是一种大型鹿类,体重达130多千克。颈长尾短,耳尖角大,鹿茸有的长达1米,好似两支树叉竖在额后,毛呈黄褐色,吻端两侧和下唇毛色纯白,故名白唇鹿。白唇鹿的茸具有茸皮薄、茸毛密而丰满等优点,湿茸最高每架重达9.6千克,是著名珍贵的药材,并驰名国际市场,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曾作为国礼馈赠斯里兰卡,因此誉为“国宝”。

4. 野鼠的家乡

广阔的草原,一方面养育了无数有价值的牲畜和珍禽异兽,为人类带来利益;另一方面,也为鼠类提供了食物和隐蔽场所,成了野鼠的家乡。鼠是啮齿类动物,据统计,在我国400余种哺乳动物中,啮齿类约占170种,它们大都分布在各种类型的草原上,仅内蒙古草原就多达40余种。其中,在中国各地草原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达乌尔黄鼠、喜马拉雅旱獭、长爪沙鼠、布氏田鼠、草原鼢鼠、达乌尔鼠兔等。

达乌尔黄鼠又名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子(以下简称黄鼠),主要栖息于中国北方干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带。黄鼠属地栖性松鼠科,体长约200毫米,背毛深黄色,稍带褐黑色。尾短,头大,眼大,故有“大眼贼”之称。黄鼠营洞穴生活,主要吃草,有时也捕昆虫、蜥蜴等小动物。活动前常在地面上直立5~10分钟,观察周围情况,发现有危险时,立即逃回洞内或匍匐于地面。

分布在中国草原上的旱獭有喜马拉雅旱獭、蒙古旱獭、天山旱獭和长尾旱獭,其中以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最广。

喜马拉雅旱獭(以下简称旱獭)又叫西藏旱獭,当地居民称之为“哈拉”,是一种大型啮齿动物。一般栖息在海拔1500~4500米的山地草原上,为群居性动物,以家族居住。旱獭白天活动,专吃草茎、草根和草籽,又到处挖洞,破坏草原,又能传染鼠疫等疾病,对人畜有害,据调查,青海省草原约有1500万只旱獭。

长爪沙鼠是典型的干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动物,分布较广,喜欢生活在砂质土地带,故名沙耗子,是沙鼠科中较小的动物,体长不超过150毫米,尾长而粗。营群居生活,白天活动,以植物种子为食,夏季也吃牧草嫩芽。

布氏田鼠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干旱草原上,能在土质坚硬的草地上生活,也喜欢在湿润的地方如湖边居住。其体形较小,身长90~120毫米,夏毛背部为沙黄色,腹部乳白色。尾短,耳特小,几乎隐藏于毛中。布氏田鼠不冬眠,终年活动,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秋天贮的草也是绿色的。

草原鼢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及河北北部草原地区,与草原相邻的农区也有。它的体形短粗,吻钝,上下唇均为纯白色,是中国鼢鼠中毛色较淡的一种,一般为银灰色稍带淡赭色;前肢的爪特别粗大,眼极小,耳隐于毛被下。草原鼢鼠营地下生活,在它生活的地方,地面上有大量排列成直线或弧形的土丘,直径为50~70厘米,最大的可达1米以上。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

达乌尔鼠兔分布很广,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藏干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上均有。它是典型的草原动物,体形像小兔,体长125~185毫米,冬毛为沙褐黄色,后肢略长于前肢,无尾或有小的突起,耳大呈椭圆形。达乌尔鼠兔终年白昼活动,以植物绿色部分为食,有贮草习性。每年8~10月贮草,首先将洞群周围牧草咬断,然后拖至洞口附近堆成小堆,每堆1.5~2.5千克,待晾干后再拖入洞内贮藏,供过冬食用。

鼠类从来就是人类的大敌,草原上的野鼠挖洞食草,破坏草原,与牲畜争夺饲草。然而,这种十分讨厌的东西也有一点令人喜爱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皮毛。鼠皮经过加工后,具有色泽鲜艳,皮板柔软,毛绒平整光滑,轻而耐用等优点,是加工妇女和儿童裘皮大衣的好原料。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在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别具一格的塞外渔乡

中国的草原上,大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泡沼、坑塘、水库星罗棋布。这些丰富的水面资源不仅可以滋润草原、灌溉牧草,供人畜饮用,而且还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中国草原上的天然水面资源数量多,面积大。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的水面共有1238万亩,除很少一部分在农区以外,其余大都遍布于坦荡的大草原上,其中可供利用的养鱼水面为800万亩,占全国淡水可养水面的1/10。在已利用的695万亩水面资源中,10万亩以上的著名湖泊有达赉湖(345万亩)、贝尔湖(91.5万亩)、达里湖(36万亩)和查干诺尔(18万亩);中、小型湖泊、泡沼65万亩左右;水库760余座,面积为65万多亩;池塘10万多亩。

西北草原上的水面资源也很丰富。630万亩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滨绿草如茵,牛羊成群;湖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著名的青海裸鲤又名鳇鱼,年产量可达3000吨以上。

新疆草原上的大、小河流计有721条,7500亩以上的湖泊有52个。其中博斯腾湖的湖水面积为156万亩,是西北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年产鱼1500吨以上。水库466座,可供养鱼的水面为80多万亩。

位于地球之巅的青藏草原上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水面超过15万亩的大湖泊有100多个。这些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河湖溪流都是天然的养鱼场。

中国草原上的河湖沼塘除了季节性的天然降水和融雪供给水源以外,有的湖泊还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如位于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草原上的达里湖和两个附属淡水湖(鲤鱼泡子和牛泡子),其地下就有丰富的泉水,近年来虽然气候干旱,但仍能维持渔业生产。

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河、湖、泡、塘虽然冬季封冻期长,鱼类生长期短,但鱼类的生长期适逢天气晴朗稳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如西北草原光照强度每平方厘米为120~200千卡,高于南方,全年日照时数达2200~3300小时。光合强度大,昼夜温差大,这些优越的条件对于各种水域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极为有利。

水温适宜,污染少,这也是南方水域所没有的。如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水温一般都在10℃以上,养殖鱼类都能摄食生长。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水温上升到25~30℃,是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草原地区大、中城市极少,工业不很发达,因而空气新鲜,大气或水域的污染极少。水域中凶猛鱼类也比较少,是鱼类健康生长的有利环境。

塞外渔乡的另一优越条件还表现在,这些水面资源大都镶嵌在绿草丛中,周围是开阔的天然大牧场,水草丰美,牲畜密度大。每年夏秋季节,牛羊粪、各种草籽以及其他有机物质被雨水冲入湖中,使水体增加了大量的浮游物和底栖生物。如位于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红碱淖海子,每升湖水中就含有浮游物50万个,博斯腾湖每升最高可达100万个以上,这就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达赉湖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它与南面的贝尔湖之间有乌逊河相连,水路长达200多千米,且多支流曲道,沿河两岸与河道中水生植物丛生,是鱼类产卵繁殖的良好场所,因此达赉湖又有“金色鲤鱼乡”之称。

发源于终年积雪的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由于横穿阿尔泰山地草原,水质肥沃。每年盛夏汛期,鲤鱼成群结队从下游逆流而上,充满河道,人们用“骑马过河踩死鱼”这句形象的语言来说明这里有着丰富的鱼类。

草原水域中的鱼类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很多。据统计,仅内蒙古草原水面中就有鱼类百余种,比较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有二三十种。有温水性的鲤、鲫、鲶、鲌、赤眼鳟和适于内陆盐碱水域生活的雅罗鱼等,也有冷水性、半冷水性的鱼类,如哲罗、细鳞、斑鳟、狗鱼、白鲑等;在额尔古纳河还有一年一度从大洋中回归而来的大马哈鱼,以及从南方引进的青、草、鲢、鳙、鲂、鲴等不同品种,生长同样良好。其他水产品如河蟹、元鱼等也很丰富。

新疆水域自然生长的鱼类有5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其中哲罗鲑鱼、红鳞鱼和长颌白鲑鱼以其生长快、脂肪含量高、肉味鲜美而著称,它们与鲟鱼合称为新疆的四大名鱼。除额尔齐斯河的鱼类组成主要是欧洲类型的狗鱼、长欧洲鲇、丁鱼岁、赤鲈等以外,其他水域中的鱼类多是高原和耐寒的特殊类型。尤其是鲤鱼和鲫鱼,常常为湖泊中的优势种。此外,塞外渔乡还有很多著名的经济鱼类,如呼伦贝尔草原上额尔古纳河所产的北方冷水性哲罗鱼,每尾重达30多千克,人称“海中绵羊”。

(五)得天独厚的中草药材

草原上的药用植物是非常丰富的。据统计,中国草原上的野生药用植物约200种以上。这些“弃之为废,用之为宝”的生物资源,是一笔潜力巨大的社会财富。

草原是中国药用植物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名列前茅。除了贵重的锁阳和肉苁蓉久负盛名外,枸杞、虫草、贝母、大黄、羌活、黄连、附子、麦冬、川芎、白芍等中药材在国内也颇受欢迎。

中国草原上的大宗药材主要集中于豆科、麻黄科、龙胆科、毛茛科、唇形科、伞形科、远志科、菊科、蝶形花科和百合科等。这些著名的药用植物都是以其粗壮的地下部分为入药对象,如甘草、蒙古黄芪、赤芍、黄芩、防风、狭叶柴胡、远志、知母和苍术等。

草原药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藏量大。例如,人称“药中之王”的甘草在各地草原都有分布,以陕北、内蒙古杭锦旗和阿拉善草原上的质量最好,皮色鲜红、粗细均匀、枝头肥实,质地坚硬,粉多筋少,被列为上等品。甘草生长繁茂,藏量大,在局部地带,20平方米的面积内竟达40~50株,常形成优势的甘草群。内蒙古草原年产甘草总量可达200多万千克;新疆年产甘草4000万千克以上,占全国甘草总产量的60%。

西北草原上出产的枸杞也是一种贵重药材。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者”。枸杞的利用价值最高,全身是宝,它既是名贵的药材,又是良好的滋补剂,在国内外市场上居于独特地位。宁夏枸杞品质最佳,占全国总出口量的90%以上。

肉苁蓉又称大蓉,是寄生在荒漠草原上的一种名叫“梭梭”根上的药用植物。肉苁蓉颜色乳白,萝卜形状,一年可以生长两次。它不仅是牲畜的高级营养食品,而且也是一种滋阴壮阳、补血益气的名贵药材。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荒漠草原上出产的苁蓉肉厚质醇,被评为苁蓉上品,巴盟年产量最高达30多万千克,远销国外,供不应求。

阿魏是一种贵重的药用胶,过去误认为中国没有这种植物,需从伊朗进口。直至1958年在药用植物资源普查中,在新疆伊犁草原上发现了数万亩阿魏,近几年来,又在阜康和托里找到了几种药用阿魏。阿魏是多年生块茎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需9年时间,阿魏胶是在它抽薹开花时节割取的。

在中国草原上还有一味贵重的药材,叫“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它的样子极为奇特:根部是一条僵死的虫子,上部则是一株别致的小草。这种从表面上看一半似动物一半似植物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呢?

原来绿蝙蝠蛾的幼虫,冬季要到地下较为温暖的地方蛰居,而植物的一种真菌,却特别喜爱在它们身上寄生。两者相遇,真菌就毫不客气地在幼虫的皮肤上发芽生长,芽管慢慢地穿过幼虫的皮肤,长出一束束的菌丝,布满各个组织,形成菌核。真菌的活动致绿蝙蝠蛾幼虫于死地,但它死而不腐、不臭,只是身体发硬,仍保留完整的外形。到了夏季,真菌便从幼虫的头部生出有柄的子座,样子很像一枝倒立的小毛笔,到此为止,一棵成熟的冬虫夏草便诞生了。

虫草生长在4000~4500米的半阴坡高山草丛和高山草甸草原上,是中国四川、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省区的特产。目前,中国有15种虫能长出草来,但唯有蝙蝠蛾的幼虫长出来的虫草,才有药用价值。

虫草之所以成为名贵的中草药,是因为它富含脂肪8.4%,粗蛋白质25.3%,碳水化合物26.9%以及7%的虫草酸、虫草素和D-甘露醇等多种成分,并具有“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能,主治虚痨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多种疾病。

虫草还是餐桌上的一品佳肴。把老鸭的内脏掏空、洗净、缝好,然后再将数枚虫草从鸭嘴里塞进去,加调料炖熟,便是有名的虫草鸭,为冬令补品。

虫草还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500年前就开始向日本出口,现在更是畅销世界。

(六)素中之荤的草原“口蘑”

独特的草原生态条件,是蘑菇生长的良好环境。

中国草原上的蘑菇种类多,分布广。然而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蘑菇则产在张家口以北的坝上草原,锡林郭勒盟南部的灰腾锡勒(灰腾梁)便是坝上蘑菇的集中产地,素有“蘑菇梁”之称。

灰腾锡勒是一个面积为60多万亩的美丽富饶的天然草原,海拔1300~1600米。这里每年夏秋季节雨水集中,年降水量300毫米,70%~80%都集中在7~9月。牧草茂盛,百花盛开,为蘑菇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每年入秋以后,破土而出的白蘑、黑蘑、水银盘和青腿子等各种蘑菇,把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点缀得分外妖娆,犹如绿绒缎带上的颗颗珍珠,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感觉。

蘑菇是一种真菌,没有种子,而是用“孢子”来进行繁殖。蘑菇的形状好似一把张开的雨伞,“菌伞”的下面是一褶一褶的“菌褶”,像折起的扇面一样。一个蘑菇的“菌褶”里有几十万个孢子,孢子成熟以后,随风飘散,落在腐烂的枯草里,从中吸取养分,长出新的菌丝。菌丝从一个中心或几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状地延伸,复秋季节,各团菌丝末梢就生出蘑菇来。蘑菇生长在羊草的根部附近,围成一个又一个圆圈,而长有蘑菇地段上的羊草也特别繁茂葱绿,远远看去好似一个个花环,人们称它为蘑菇圈。

每年8月,灰腾锡勒到处洋溢着蘑菇丰收的喜悦,帐篷点点,炊烟四起,绿茸茸的草丛间,各种蘑菇香气扑鼻。相传,当地采集这种蘑菇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年产干蘑最高可达4.5万多千克。

口蘑色泽洁白,皮薄肉厚,香味浓郁,滑嫩爽口,味道鲜美,是多种食用菌中之佳品。据化验,口蘑的大部分种类约含蛋白质3.47%,碳水化合物3.5%,脂肪4.2%,纤维8.4%,还有少量的钾、磷、钙、铁等矿物质元素,以及维生素B、C和多种氨基酸。2.5千克蘑菇的营养价值,等于1千克牛肉,故有“素中之荤”和“植物肉”之称。长期食用口蘑,有降低血压、胆固醇和预防肝炎、软骨病的功效。科学家还发现蘑菇含有一种新抗生素,能抑制结核菌和伤寒杆菌的生长。灰腾梁的蘑菇过去要运到河北张家口去加工、外运,所以又有“口蘑”之称。现在,产区已建立了加工厂,可以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十分方便。我国的蘑菇尤其是“口蘑”,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