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妈妈不吼不叫读懂儿童敏感期
- 鲁鹏程
- 1280字
- 2020-06-25 17:33:29
21.打人:打妈妈的脸和头,狠狠地拽妈妈的长头发等
——孩子并非有暴力倾向,而是为了引人注意,不要给他贴“爱打人”的标签
一位妈妈很苦恼地说:
我女儿还不满1岁,但是已经会打人了,有时候打我的脸,有时候打我的头,甚至还会狠狠地拽我的头发。要是有人靠近她,她就会先轻轻地抚摸对方的脸,然后就狠狠地打一下,或者是挠一下。我除了向对方道歉外,还很自责,觉得自己没教育好孩子。
看到孩子爱打人,很多妈妈都会担心他有暴力倾向,甚至认为这是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其实,这种担心和自责是多余的。因为,0~2.5岁的孩子正处于手的敏感期,打人是其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通常来说,孩子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手部的功能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手臂到上臂的支配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时候,孩子打人,只是在体验这种能力,这会让他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
另外,孩子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力;可能是想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我想和小姐姐交朋友”“我不想让他拿我的东西”“我不喜欢他”;也可能是情绪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等等。
所以,不能把孩子爱打人归结为他有暴力倾向,更不要采取打骂、惩罚的处理方式,而是要理解他,用温和的态度调整他的行为。
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太敏感
每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很多妈妈就会在一旁提醒他“不许打人”,教育他“打人是不对的”。殊不知,这样做反而是在提醒孩子“哦,我这就是在打人啊”“我打人,妈妈(爸爸)就会特别关注我”。那么,他下次也许就会为了打人而打人,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面对孩子爱打人的现象,我们不要表现得过于敏感、激动,而应采用一种正常、温和的态度。另外,平日里,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爱,满足他被关爱、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当孩子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来的时候,他就可能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要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不是不想让别人碰你?”“你是不是想和小哥哥交朋友?”
当你帮助孩子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他就会感觉到你对他的理解,这时候,你再给予他引导和教育,他就更容易接受。
比如,孩子因为想和小伙伴交朋友而打人,那就要向他示范正确的相处之道,并告诉他:“如果你想和小伙伴交朋友,可以拉拉他的手,也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他一起玩。”如此一来,孩子也就知道以后应该如何做了,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儿子去广场上玩,当儿子看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后,立即跑上前,使劲推了一下小朋友,一下子就把对方推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又推人呢?”然后,妈妈就对小朋友的家人说:“这孩子就爱打人,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像这位妈妈一样,会指责孩子的打人行为,还会当着他的面说他爱打人。其实,这是非常不妥的,因为这就好比是给孩子贴上了“爱打人”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让他变得越来越爱打人。
所以,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而应淡化自己内心的不满,理解他处在这一敏感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