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
- 本书编辑组
- 1832字
- 2024-11-02 03:08:03
5.护目镜下的视界
我们在2月4日深夜到达武汉,匆忙地安顿好一切备品。次日晚10点,救援队接到上级通知,江汉区方舱医院准备接收第一批患者,救援队要正式接诊了,大家即刻集合,乘坐专车赶往医院。说实话,不紧张是假的,此时的内心是紧张和期待并存的共同体。
2月6日凌晨,轮到我进方舱值班。之前穿脱防护服的培训此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观察员的帮助与监督下,我并没有显得太过慌乱。护目镜是此次进舱必备的防护用品。戴上护目镜,镜片上很快就起了水雾,眼前的视界也变得朦胧起来,也许白内障患者所看到的世界也不过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不清东西导致心理上会产生很多变化:恐惧和焦虑,这对诊治工作也会有影响。这个问题引起了救援队人员的高度重视。亓玉伟主任提议大家多查资料,多询问其他战友的佩戴经验。后来我们在总结实践后发现,给护目镜涂上碘伏或稀释后的沐浴露能有效防止起雾现象。但即便如此,这也不能保证护目镜长达6个小时不起雾。此刻,我才意识到拥有清晰的视野是多么美妙的事。
在后勤保障组同事们的帮助下,穿戴好层层防护服。
为了保证准时交接班,每天上班我都要提前一小时出发,提前到物资请领处领取帽子、防护服、口罩、鞋套以及手套,并在救援队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穿戴整齐。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谢后勤保障组的同志们,每次他们都会跟观察员一起帮助进舱的队员穿戴衣服口罩等,还蹲下身体给队员穿鞋套。穿戴完毕后,队友们还建议我在防护服上写上名字,我说那就写“吉林大海哥”吧。互相帮助,这是一种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个团队只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必能取得最终胜利。在这里,我发现每一个为了抗疫做出努力的人都是那么美。
装备整齐,穿过一道玻璃门,正式迈入方舱医院。方舱医院内收治的都是经过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这里有很多穿着防护服的医护、后勤保障人员在来来回回忙碌着;有些患者戴着口罩,悠闲地散着步,或拿着手机在刷新闻或与亲朋聊天,秩序井然。我们吉林医疗队负责的区域是中区的9病区和10病区,接诊后的工作是交班及查房。和上一个班的医护人员对接是否有重点关注患者和特殊交代事项后,我们开始询问每一位患者的身体情况:有无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情况,是否进行核酸和肺部CT检查;核对患者的药物是否齐备,哪些患者符合复查核酸和肺部CT检查,哪些患者病情加重了需要转诊等等。这些信息一一记录并报告给每天的病区住院总医师。事情琐碎且繁杂,都需要我们小心处理对待,容不得一点马虎。几天观察下来,患者的情绪和心态都不错,有的躺在病床上看书,有的在大妈带领下跳起了广场舞。
我管理的患者当中,有一位60岁的阿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儿子、儿媳都住院了,家里只剩下两个孙子在家隔离,一个12岁,一个6岁。谈到这儿,她默默流泪。社区了解情况后为两个孩子送饭。我告诉她:请相信政府,相信我们,在院期间政府会照顾好您的孙子,我们也会给您最好的治疗,让您尽快出院,回去照顾两个孩子。我能感受到大娘的焦急与期盼,也许我们的简单几句话就会给患者无限的希望,有助于他们的病情康复。衷心希望这位老人能够快点好起来和家人团圆。
在每天的查房工作中,都要询问并记录每一位患者的身体情况。
日常工作中,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很快就会有呼吸困难的感觉,同时汗水把全身的衣服浸湿了,由于防护物资短缺和穿脱防护服浪费时间,所以上班前我们都会不吃不喝,避免中途出舱。在日常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克服众多生理问题是对医护人员的巨大挑战。但挑战是考验,也是动力,特别能检验一名共产党员的意志力。有付出就有回报,患者的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看到患者康复后走出医院,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和勉励。抗疫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
6个小时工作接近尾声,和下一班的医生进行交接,脱去防护服衣物,一切遵守防护流程,需要十几分钟,全身再一次被汗水浸透。走出隔离通道,队里负责出舱后消杀的同志会认真地给队员进行消杀工作,衣服、鞋子、脸、耳朵、鼻腔一一确认,确保零失误、零感染。最后换回自己的衣服,吸一口方舱医院外的空气,抬头看看蓝天,感受一下空气中些许春天的气息。我相信,春天很快就会到来,武汉大学的樱花依然会恣意绽放,向世人展示经历风雨后动人的韵味和气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020年2月12日 武汉
(本篇图文来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官网,原标题《徐大海:护目镜下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