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 皮肤病

第一节 湿  疮

【概述】 湿疮是以皮肤瘙痒、糜烂、流滋、结痂等为症状特点的一类皮肤病,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也可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等多种内外因素而致。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名医案例

1.陈鼎祺医案(1则)

案一: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治疗湿疮

湿疹湿热蕴结,浸淫肌肤之湿疮,以清热凉血,祛风除湿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邓某,女,43岁。

初诊:2010年4月26日。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2年余。

现病史:患者近2年反复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皮科诊为“湿疹”,病情时轻时重,外用含激素类药膏,暂时有效,停药则复发。现全身皮肤瘙痒,伴皮疹,有时色红,以颈部为甚,有苔藓样皮损,局部皮肤色黑。平素易上火,口干喜饮,口苦,全身畏寒,纳眠可,二便调,月经延期半个月,量少痛经,夹少量血块。

检查:黑眼圈,舌暗红胖,苔黄腻而厚,脉沉小。血糖、血脂、血压均正常。

中医诊断:湿疮,属湿热蕴结,浸淫肌肤。

西医诊断:湿疹。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活血祛瘀。

方药:自拟方:苦参12g,盐黄柏10g,蝉蜕9g,红花10g,炒薏仁20g,丹参15g,玄参15g,地肤子10g,茯苓15g,金银花15g,猪苓15g,土茯苓20g,连翘10g,川芎10g,白鲜皮10g,蛇床子9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并嘱患者忌鱼虾等海鲜。

二诊(2010年5月17日):药后全身皮肤瘙痒明显好转,皮疹消退,但有色素沉着,口干口苦明显好转,全身畏寒消失,纳眠可,二便调,月经未至。舌暗红、体胖,苔薄黄、略腻,脉濡。中药上方去地肤子、蛇床子;加生熟地各15g、当归10g、山萸肉10g、郁金10g,再进14剂。

三诊(2010年5月31日):药后湿疹未作,色素沉着减轻,口苦消失,仍有口干,月经5月20日至,量较前增多,痛经程度减轻,夹有少量血块。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中药二诊方去盐黄柏,加麦冬15g,再进14剂而愈。

按:湿疹,类似于中医的“血风疮”,明《外科正宗·血风疮》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陈老认为,湿疹的多形性、复发性的特点,与“风性善行而数变”,“湿性重浊黏滞,不易速去”的传统中医观点不谋而合;其瘙痒性、渗出性的特点,又是风邪、湿邪的具体体现,故湿疹的基础治疗当从风、湿立论;湿郁日久,容易化热伤津,故清热凉血又当兼顾;皮疹日久,容易留下色素沉着,临证又当酌加化瘀之品。方中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苦寒燥湿;薏仁、土茯苓解毒除湿;蝉蜕、蛇床子祛风燥湿;玄参、连翘、金银花、生地清热凉血;红花、丹参、川芎、当归、郁金化瘀养血,消除色素沉着;全方注意祛风与养血药合用,使祛风而不生燥;利湿与养阴药合用,使利湿而不伤阴;中病即及时减苦寒药物,以避免苦寒久服伤胃。

(整理:刘宗莲 审阅:陈鼎祺)

2.许铣医案(1则)

案一:疏肝解郁,除湿敛汗治疗手足湿疮

汗疱疹以疏肝解郁,除湿敛汗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朱某,女,25岁。

初诊:2013年8月8日。

主诉:双手足多汗、丘疱疹伴瘙痒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来无明显诱因双手足多汗、并出现丘疱疹,伴有瘙痒,每遇情绪波动时手足皮疹加重,汗出明显,瘙痒,与冷热无明显关系,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治,均无明显疗效。饮食睡眠及二便均可。月经正常。

检查:舌尖红苔白,脉细弦。皮肤科情况:双手足弥漫性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境界不清,手足明显多汗。

中医诊断:湿疮,属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汗疱疹。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敛汗。

方药:①内服方:丹栀逍遥丸加五味子10g、白鲜皮15g、茅根15g、茯苓10g、甘草6g、生龙牡各15g。14~28剂,水煎服。②皂角刺15g,明矾6g,黄柏15g,生地榆15g,白蒺藜15g,五倍子6g,苍术15g。14剂,水煎温热外洗或外敷,2次/日。

二诊(2013年9月5日):患者服上方1个月后,手足皮疹消退,无汗出,无瘙痒。饮食、二便及睡眠好,月经正常。体重较1个月前增加5、6斤。舌红苔薄白,脉弦。病情基本痊愈,上方加生地黄15g继续服用28剂,外洗方加马齿苋15g继续外用。另外,硅霜外搽双手。

按:本例患者汗疱疹,临床无太多证可辨,似乎和情绪有关,因此,拟逍遥散加减,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肝气调达,脾胃升降运化自然顺畅,体重上升也是自然之功。外洗方温热泡洗也是本例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取明矾燥湿,黄柏、苍术、生地榆、五倍子除湿敛汗,白蒺藜祛风润燥等。后期以硅霜外搽,润泽手足肌肤。

(整理:吴小红 审阅:崔炳南)

3.朱云龙医案(1则)

案一:利湿解毒治疗脚气破溃

足部感染湿热下注之脚气破溃,以活血化瘀、淡渗利湿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张某,男,57岁。

初诊:1985年6月。

主诉:双足溃烂15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1970年起病,出现双足足趾、趾蹼间溃烂,症状进行性加重,几乎不能穿鞋袜,有时数月不能下地行走,踝以下红肿,五趾溃烂,呈蜂窝状,不能分趾。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真菌药物,局部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均无效。口服清热解毒中药无效,而长期口服清热药物导致其胃部不适,畏寒喜暖。曾经在多家医院就诊,排除糖尿病等原因导致的足部溃破,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面色青,胃脘不适,畏寒喜暖。

检查:舌胖,边有齿痕,苔厚腻,脉两关沉濡。骨科查体:踝以下,特别趾跗关节以下红肿、溃烂蔓延,黄水淋漓,痒痛难忍。X线:足部骨质未见破坏。

中医诊断:脚气破溃,属湿热下注。

西医诊断:足部感染。

治法:活血化瘀,淡渗利湿。

方药:当归15g,猪苓15g,赤小豆15g,生甘草10g,黄柏15g,泽泻10g,萆薢10g,赤芍10g,白鲜皮10g,桃仁15g,木通3g,肉桂3g,牛膝10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6剂后肿胀基本消退,已无黄水渗出,痒痛基本消失。

患者按此方继续服10剂,痊愈。随访8个月未再复发。已穿鞋走路,恢复正常工作。

按:该患足部痛痒红肿为血瘀生热,黄水淋漓属湿象,参以舌脉,诊为湿热下注,血瘀湿郁交结。查其舌脉素有胃寒,不可过用寒凉,只宜活血化瘀,淡渗利湿。患者以前的就诊经历使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药物无效,朱老改变思路使用淡渗利湿方法治疗。此方剂治愈严重感染不是通过清热解毒的药物,而是主要以利湿药物为主,方中仅以淡渗利湿,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却收到奇效,其中药理值得研究。

(整理:蒋科卫、朱光宇 审阅:朱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