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原则

辨病,是通过一系列临床现象,客观检测,准确地判断病因和病位的过程。因此,它是临床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辨证,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病人的体质特点等相关资料,进一步准确地判断疾病性质,从而贴切地进行治疗的过程。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病名来看,都具有独特的性质。例如“狐惑”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而“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等。说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当然首先是从其特征入手。由于各种疾病在发生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在其初期,存在着客观上的相似性,在古代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为从证候入手的方法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仅仅凭借证候就想准确地进行治疗,则往往会出错。例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在其肝功能受损,出现乏力、纳差、厌油或者黄疸时,如果没有病毒学或相关特异性的诊察手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也就不能进行特异性的治疗。在相似性的疾病中如此,在不同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更是如此。这是辨病的必要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即使患同种疾病,可能由于时间、地点、不同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造成临床上形形色色的表现。因此,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强调“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它的实质是:高度注重治疗中的特殊性。而中药运用中最合理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不仅重视疾病的普遍规律,更加强调个体因素作用下的特殊规律性。这种特殊性包括了它的动态变化、包括了它的整体内多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中医传统中方药的随时调整、动态取舍,随时捕捉合理的战机,正是它取效的关键。德国一位懂得中医的汉学家满昕博博士说:东方医学的这种观点,高度地重视个体,而个体医学,即免疫遗传学,正是治疗疑难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