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病

案1:痫病(癫痫)

杨某,男,29岁,1991年8月21日初诊。间歇性出现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口吐涎沫4年余。近日发作频繁,每周4~5次,每次发作后约20分钟,醒后如常人。曾在某医院做CT扫描确诊为癫痫,多方求医,众医多以涤痰开窍之汤药而少效。详询其病史得知5年前不慎被砖头击伤头部,曾有短暂昏迷。刻诊: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面色晦滞,精神萎靡,表情呆滞,形体消瘦,健忘失眠,欲漱水而不欲咽。舌边有瘀点,脉象沉涩。证属瘀阻头面,清窍失养,治宜活血化瘀、通关开窍、祛风止痛,方选王清任的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郁金12g,石菖蒲12g,远志10g,合欢皮15g,防风9g,白僵蚕10g,全蝎10g。服药5剂后,发作次数减少,每周1次,且持续时间短暂,效不更方,续进原方10剂后未再发作,诸症悉减,唯感腰酸肢软,头昏耳鸣,守方加山药20g,熟地12g,补肾填精,调治3个月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

《灵枢·海论》载:“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此因头部受伤,气血瘀滞脉络,不能上荣脑髓,以致气机错乱,神志失于常态而发本病。单投豁痰开窍之品难以取效,当从瘀血论治,乃宗唐容川“既已成瘀,不论初起已久,总宜散血,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点”。故用黄芪益气活血;辅以赤芍、当归、川芎、桃仁行气活血通络;郁金、石菖蒲、远志、合欢皮涤痰开窍醒神;配以防风、白僵蚕、全蝎祛风止痉。药证合拍,是疾乃愈。(袁传爱)

案2:痫病

李某,男,35岁,2008年9月2日初诊。间断性肢体抽搐3年余,共发作3次。患者于2005年3月3日无明显诱因第1次发作,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涎沫,伴意识丧失,持续2~3分钟,后于2005年8月7日、2008年5月15日无明显诱因各发作1次,症状表现同前,为刚入睡不久发作,曾就诊于外院,查CT、MRI、脑电图均正常,予丙戊酸镁(每次1片,每天3次)治疗3年,未见好转。现症见睡眠中手指不自主抖动,偶有头晕、恶心,伴喘大气,汗多,烦躁,脾气大,纳可,寐安,大便干,每天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既往有甲亢病史10年,否认高热惊厥史、惊吓史及一氧化碳中毒史。否认家族遗传史。中医诊断:痫证(痰痫);西医诊断: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笔者认为,此为脾虚痰伏,郁而化热,痰热上蒙清窍所致。治以清热化痰,息风定惊,拟涤痰汤加减治之:石菖蒲10g,胆南星12g,天麻10g,川芎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羌活10g,煅青礞石30g,铁落花30g,煅磁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白僵蚕10g,炒枳壳10g,甘草6g。后于2008年10月1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未发作,偶觉头晕,并伴有胃部不适,大便溏,每天2次,腹胀,纳可,寐安。查体:咽稍红,舌淡红,苔白,脉弦滑。笔者认为证属上中二焦热盛,故选用清泻中上二焦之热的凉膈散为主方,治以清上泻下法,使热清风息。处方:生大黄6g,黄芩10g,黄连5g,炒栀子10g,连翘10g,薄荷6g,炒枳壳10g,竹叶10g,甘草6g。2009年2月10日三诊:患者服药后于2009年2月1日因受凉出现头晕,胃部不适,意识模糊,持续3秒左右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睡眠不足时仍有头晕,纳少,寐欠安,二便调。查体:咽红,舌暗红、苔黄,脉平。辨证为胆郁痰扰证,故中药改为和解少阳、镇静安神之剂。处方:柴胡10g,桂枝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5g,党参15g,黄芩10g,白芍10g,地龙10g,白僵蚕10g,干姜5g,大枣3枚,甘草6g。患者服药至今未见癫痫发作,无明显不适。

按:

本案系心脾不足,风邪乘而袭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而致此病。风与痰是本病的关键因素。风性善动,故抽搐时发;痰蒙清窍,故神志不清。脾虚不能运化津液,是痰产生的主要根源。邪伏较深,气虚无力驱邪外出是本病缠绵难愈之根本。故其发作期应以控制症状为主,缓解期以补益气血为主,治疗时应以息风为要务,健脾涤痰为原则,辅以健脾理气、活血化瘀组方,拟用涤痰汤。后因该病治疗迁延日久,伤及脾阳,故改以凉膈散以顾护脾胃,清热平肝,通腑泻浊,豁痰息风。叶天士云:“久病必有凝痰聚瘀。”此即所以肝胆郁而风火痰瘀生也。胆为“清净之府”,一旦失去冲和之性,致相火不宁常会出现相火妄动之头晕症状,火又可炼液成痰,痰与热相结合,一方面会干犯胃气,致使胃气上逆,出现呕吐酸苦、食少干呕的症状;同时又可上扰心神,蒙蔽清窍,从而出现心神不安、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等症状。笔者认为,本案以上诸种症状的产生,关键在于痰热内扰所致,故改用柴桂龙牡汤以奏疏利肝胆、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之效。(余思邈)

案3:痫病

雷某,男,34岁。因反复阵发性呃逆样抽搐半年,加重2个月,于1985年10月14日就诊。患者诉半年前突然上腹部出现不适,继则呃逆,每次2~5分钟后自行停止,并伴有上肢阵挛性抽搐,约10分钟才能停止。2个月后病情逐渐加重,呃逆频作,每日数发,时间延长,每次达10~20分钟。发作时始感头晕目眩,继而呼吸困难,口吐白沫,两眼上翻,面红耳赤,随之倾倒,呼之不应,醒后除乏力外,不能回忆发病经过。既往及家族无特殊。发作时呼气延长,吸气缩短,口吐白沫,两眼上翻,颜面潮红,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手呈阵挛性抽搐,持续10~20分钟,清醒后一如常人,大便稍结,小便微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清K+、Na+、Cl-、Ca2+,CO2CP,心电图和头颅X线摄片均在正常范围,唯见脑电图示慢波增多。某医院诊断为“呃逆样癫病”,经用苯妥英钠、安定等抗癫痫药治疗亦无好转。本病属中医学痫证(风痰壅阻型)。为肝火上逆,挟风痰壅阻,心窍被蒙,乃致神志失常。治宜豁痰通络,平肝息风。遂投以加减泄肝安神丸:生石决明30g,石菖蒲、胆南星、酒胆草、条黄芩、朱茯神各10g,生地黄、白芍、钩藤各15g。服3剂好转,服药10天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守方40余剂,已控制发作,追访迄今无反复。

按: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患者因肝郁化火,引动内风,挟痰浊上逆,乱于胸中,逆而犯胃,则呃逆频繁;上扰心神,则头晕目眩,蒙闭心窍,遂致两眼上翻,随之倾倒,不省人事;风痰上壅,则口吐白沫;风痰走窜筋脉,则阵挛性抽搐;颜面潮红,大便稍结,小便微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皆为肝阳化风挟痰浊之候;因风痰聚散无常,故时常发作,醒后一如常人。投以豁痰开窍、平肝息风定痫之法。仿北京中医院经验方泄肝安神丸之意加减化裁而收捷效。方中生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胆草、钩藤清肝息风;生地、白芍养血柔肝;胆南星、石菖蒲、茯神化痰宣窍。诸药合用,意在“开”、“泄”,开窍而散痰结,泄肝而清肝风,使痰化窍开,肝平风息,诸症悉除,痫证痊愈。(胡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