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案1:感冒
杜某,男,40岁。患者于1997年7月18日因外出乘车劳累,身心疲乏,当晚又行房事,次日身热恶风,头胀且痛,微有汗出,咳嗽吐痰,其痰黄稠,咳吐不利,咽喉疼痛,视之红肿,口干欲饮,手足心热,腰酸疼痛,身沉酸困,渴欲饮水,畏寒发热。经村卫生所治疗周余无效,后到某区医院诊治3天,症状未减,故前来求治。查:T 40℃,R 86次/分,BP 120/80mmHg。症见:面红耳赤,口干欲饮,身困无汗,头痛难受,如箍似裂,心烦神躁,夜不得眠,不得食,舌红,苔黄,脉弦紧,诊为感冒,以柴葛解肌汤治之,进2剂,诸症不减。综观四诊,笔者认为,前医只知外感温热,忽视内伤房事,表里受邪。治宜解表清里、泻火解毒,方选加味石膏三黄汤:生石膏15g,黄芩6g,黄柏6g,黄连6g,麻黄6g,葛根15g,山栀10g。每天1剂,文火水煎,每天服2次。药进1剂后,症去过半,药已中病,方药不变,再进2剂,诸症皆除,一切如常。
按:
本案患者为受凉、体乏之重感。医者以普通感冒常规治之皆不效。笔者认为,虽为感冒,但与受凉体乏后行房事有关,故当内外合治,果收良效,1剂病减,3剂病愈。诊病求因,治病求本,所用之方加味石膏三黄汤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内科研究室已故名老中医赵金铎研究员传授,方源自《通俗伤寒论》。笔者临床上曾试用此方治疗温热重感,内伤房事,屡试如神,举不胜举。(章 彤)
案2:感冒
唐某,女,69岁。患者诉形寒肢冷,纳呆欲呕,乏力,无汗,头痛,尤以前额及巅顶痛甚,肢节酸楚,痰涎稀薄色白,持续月余,左肩痛不能抬举1周。曾服伤风胶囊和静脉滴注抗生素等不效,予以麻黄汤加味内服,服后频吐,上述诸症加重,遂就诊于中医。察舌质暗,苔厚白,脉沉迟。证属阳虚感冒。治宜温阳益气解表,取荆防败毒散加减:党参15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4g,白芷10g,羌活10g,川芎8g,制附子5g,藁本10g,白术10g,桔梗10g,枳壳10g,桂枝10g,甘草6g。服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能进少量稀饭,但仍觉畏冷,左肩疼痛,故重加桂枝30g,续服6剂后诸症消失。
按:
仲景曰:“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如果仅用辛温发汗,反令气随汗泄,阳气更衰。本患者素有外感风寒,里有阳气不足,故用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扶正;荆芥、防风、白芷、细辛、藁本、羌活辛温解表散寒;白芷走阳明经,芳香上达,祛风止头痛;藁本归膀胱经,主治巅顶头痛;羌活归膀胱、肾经,善治太阳头痛;川芎能散能行,治诸经头痛;桂枝温经通络,解肌发汗,善走上肢;枳壳、桔梗宣肺利气而止咳;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扶正祛邪(先煎1小时减其毒性而不去其药性)。综观全方,扶正祛邪,表里同治,故收效颇佳。(黄建华)
案3:感冒
肖某,男,40岁。1975年1月10日因全身不适2天、恶寒高热1天而来院就诊。诉2天来全身不适,继之恶寒高热,烦躁不安,头痛,周身痛,干咳,微汗出,未吐泻,不甚口干。体查:T 40.5℃,舌质正常,舌苔白,少津,脉浮数有力(110次/分),咽及结合膜充血,肺(-),肝脾未扪及,神经系统无病理征。诊为外感表热证(重感冒)。当即给予石膏知母汤:生石膏50g,知母9g,甘草6g。2剂,水煎服。进服首剂后,患者大汗出,体温下降,周身舒适,当晚除疲乏无力、头昏外,无其他不适感,次日续进1次,体温恢复正常而愈。
按:
外感表证,有风寒、风热之分,治法有辛温、辛凉解表之别。笔者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所载“石膏知母汤不但能清里热,而且还可以解表”之论述,认为石膏性味辛甘寒,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生津,并有镇静除烦、生津止渴之效。因而投用于外感表热证患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从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中,已知发热初期,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头痛等),因发热而消化液的生成、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大量汗出,引起体液之丧失(临床表现为口干、食欲不振等),以及致热质进入机体后,引起心血管、交感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一系列改变(临床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跳加强,脉数有力,畏寒及汗腺停止排汗等)。因此,可以认为出汗、口干、脉洪数等均由高热这一主要矛盾而引起。但是,这些病理改变的出现,尚需一定过程。故外感表热证初起高热时,上述病理改变及临床征象可能还不十分明显,可针对高热这一主要矛盾,采取药先于病的治法,及时正确应用石膏知母汤退热,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临床上不仅没有见到引邪入里之弊,而且退热、解除全身症状之效甚为显著,且对病理过程的恢复也甚为有利。按前人的经验,石膏知母汤的应用,其指征强调必须具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状,对于表未解而仍恶寒、无汗或发热而不烦渴者,则列为禁剂。据报道,石膏能衰弱心脏,服该药后,往往出现疲惫之感,故对脉细弱及体质甚差者,需加用人参,慎重使用,以防津液外泄,阴竭而阳无所附。(魏健辉)
案4:感冒
患者,女,47岁,1996年11月7日初诊。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睑结膜及唇甲均色淡,舌淡苔白,脉浮细无力。近因外感而头痛发热,T 37.8℃,恶寒无汗,头晕心慌,咳痰不爽,偶吐黄色痰。咽不痛,无充血,心肺听诊未闻见异常。有贫血病史近20年,红细胞计数常在3.0×1012/L以下,血红蛋白多低于100g/L。有痔疾,时便血。患者诉,以往也常感冒,多采用西药治疗,往往缠绵月余始瘥,故甚惧怕感寒。近闻中医治外感,法简药廉效速,特来一试。余诊断其为血虚感冒,治拟养血解表,兼清热止咳,投以葱白七味饮加味:葱白30g,生地12g,豆豉10g,麦冬10g,葛根15g,生姜6g,银花15g,连翘10g,黄芩10g,荆芥10g,苏叶10g,杏仁10g,瓜蒌皮10g,每天1剂,水煎服。3剂后汗出而病瘥。
按:
本案患者以往取西药治外感常需月余方愈,获效甚缓。此恐与西医多注意抗病毒、杀病菌,只偏重祛邪而忽视扶正有关。中医学强调扶正祛邪,而葱白七味饮之组方遵“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戒,以生地、麦冬养血滋阴以扶正;葱白、葛根、豆豉、生姜解表以祛邪,配伍精当,故用于血虚外感,疗效较佳。(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