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兰室秘藏》是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之一,与其《脾胃论》一起,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中医临床、研究脾胃学说的必读之书。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许多方剂为作者独创,不但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对当今中医临床选方用药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兰室秘藏》与作者

书名“兰室秘藏”之意,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即藏于芳香高雅的室内,表示所藏之物有很高的珍藏价值。本书初刊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是其弟子罗天益在东垣卒后25年刊行的,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此书为东垣临终时交付天益的。故此,书名当为罗天益在刊行时所加。

本书共三卷。分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每门之下,先有总论,其内容是以证候为主,详论各证候的病源和治疗原则,后载各种处方。因此本书的性质类似现在的证候治疗学。

本书作者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于公元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卒于公元1251年(淳祐十一年),享年71岁,为金代著名的医学家。东垣年少聪颖,博学强记。通《春秋》、《书》、《易》(《畿辅通志·杂传》),尤爱医药。20多岁时其母患病,东垣请遍诸医为母诊治,然而不但没有治好,就连得的什么病也不知道。为此,他“痛悼不知医理而失其亲”,发誓:“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当时,著名医家张元素医名鼎盛,东垣便“捐金帛”从其学。

张元素对《内经》很有研究,主张治病从辨识脏腑的虚实着手,根据气候和病人的体质灵活用药,东垣尽得其学。在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的启示下,东垣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以脾胃为元气之所出,相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因而发明了升阳泻火和甘温除热的用药法度,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与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齐名,合称金元四大家。

东垣生平著述颇多,据史料记载不下十余种,但多有散佚。存世而广为流传的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等。《兰室秘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兰室秘藏》是东垣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充分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内科病的饮食劳倦所伤、脾胃虚损、中满腹胀、胃脘痛、心腹痞、酒伤、消渴病、头痛、呕吐、腰痛、大便燥结、小便淋闭、泻痢、自汗,五官科的眼内障、口齿,妇科的经闭不行、经漏不止,儿科的惊证、癍疹,外科的痔漏,以及各种杂病均体现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1.补脾益胃,升发元气的治疗方法

东垣的学术观点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他在《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便由此而发生。因此,他在临床治疗中以“补益脾胃,升发元气”为总则,抓住“脾胃”这个根本问题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如书中“胃脘痛门”,列举了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和麻黄豆蔻丸三方,均属祛寒理气之剂,用以治疗胃寒脘痛者。但三方证的具体病情不尽相同:草豆蔻丸证,是秋冬寒凉复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能卫护其外,所以用草豆蔻、吴茱萸、益智仁等合而补中益气,成为补虚止痛、益肺祛寒的方法。神圣复气汤证,是“寒水来复,火土之雠”,即脾肾阳虚,寒水反盛,又有阴火上冲的错杂病情,所以用人参四逆配合益气升阳,又加甘寒除热药,成为脾肾肝三阴兼治的方法。麻黄豆蔻丸证,是中虚气滞,客寒犯胃,所以用麻黄、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合而补中益气,是表里两顾的方法。这些方药,有一个共同点,即顾护中气,是东垣有别于其他人一般胃痛用药之处。

又如“衄血吐血门”,东垣谓:衄血者出于肺,咯唾血者出于肾,痰涎血者出于脾,呕血者出于胃。并有相应的治疗方药。如人参饮子,是益气敛阴,引血归经之剂,为脾胃虚弱,气不摄血的治法。三黄补血汤,是甘辛温微苦,峻补其血之剂,为大失血后的将补方法。救脉汤,为补中益气的变通方,治疗肺气劳伤,咳嗽吐血。黄芪芍药汤,益气升阳,两调脾肺,是为衄血多而肺气虚寒者设法。以上各方总起来看,对吐衄血证,重视顾护脾胃,均有根本性意义。

在其他各科的治疗中,东垣同样讲究补益脾胃升发元气,降纳阴火。如在眼科病的论述中,用圆明内障升麻汤治“得之脾胃元气虚弱,心火与三焦俱盛,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心不得休息”所致的内障。用甘熟地黄丸治“血弱阴虚不能著心,致心火旺,阳火甚,瞳子散大。”在外科方面,以圣愈汤治“诸恶疮出血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以黄芪肉桂柴胡酒煎汤治“附骨痈,坚硬漫肿,不辨肉色,行部作痛,按之大痛。”在儿科方面,以黄芪汤治“由久泻,脾胃泻”之慢惊证。在妇科方面,用黄芪当归人参汤治“心气不足,脾胃虚弱”之经水暴漏;用益胃升阳汤治“经漏血脱”;用升阳举经汤治“经水不止”等等,均为补益脾胃,升发元气的常法。

2.甘温除大热的治疗方法

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脾胃受伤,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从而可以出现“阴火炽盛”的热中病证。其临床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东垣认为这种热中病证是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受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治疗这种内伤的热中病证,他认为,“唯当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生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为此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被后世称为“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方中黄芪用量最多,因肺为气之本,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故为主药;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补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胃中的元气。东垣曰:“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白术燥湿健脾,亦可助黄芪补中益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又以当归和血脉调营,助参、芪益气养血。佐以陈皮行气和胃,醒脾调中,使芪、参补而不滞;用升麻、柴胡升举下陷的阳气。《本草纲目》云:“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也。”少阳清气即风木春生之气,得柴胡之升发,则春生之气萌发;阳明中土为万物之本,阳明清气即长养之气,脾胃中土得升麻之升发,则长养之势向上不息。脾胃下陷之清阳可举,水谷精微亦不下流成湿,而上升于肺,以充养全身。全方补脾益气,升阳调中,使脾气健运,升降有序,气机畅达,阳气不得闷郁故身热乃自可解。这些便是东垣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的用意所在。

本方现今临床上仍在广泛应用,如可用本方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以及久泻久痢的中气下陷者,均有较好疗效。同时,对于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舌淡苔白等症,亦可用本方治疗。但需注意的是:东垣用本方治发热,不是外感六淫所化之火热,而是脾胃气虚,水谷精微下流成湿,抑遏下焦阳气,不得升发,使之郁而生热的“热”。同时还要注意,东垣谓此方的本证是“始得之证”,即脾胃气虚,脾湿下流抑遏阳气的开始,症属不重;或此种发热,每因遇劳而发或加重;或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卫气的固密,外邪乘虚而入,兼见外感的发热。而对于阳虚或气虚的外感发热及血虚发热等,则不是本证的“发热”,自不能用本方治疗。学习时一定要掌握其要点,抓住该方的主旨。

3.升阳散火的治疗方法

升阳散火的治疗方法是针对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上行阳道,阴火反上乘,充斥于肌表,而又不能发越时,东垣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原理,在甘温益气的基础上,配合辛散之药,以发越被郁遏之郁火,治本而兼顾其标。这种治疗方法,被后世称为“升阳散火法”。本书的代表方是柴胡升麻汤。

柴胡升麻汤由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人参、炙甘草、柴胡、防风、生甘草组成。是东垣治疗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骨热,表热如火燎,扪之烙手的方剂。这种病证多因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所致。脾主肌肉,又主四肢,所以在形气不足、常畏风寒的同时,又有燥热发于肌表,所以见四肢发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等症。本方用人参、炙甘草之甘温益气,并用升麻、柴胡、葛根,升引脾胃中清气,使之上行阳道,亦能引甘温之气味上行,使元气充实腠理,阳气得卫外而为固,此为治其本。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等诸风药,以取其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东垣认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可见东垣用药之奥妙所在。实际上,此法即是升阳与和营两者的配合,成为辛甘温发散之剂,以发越脾土之郁遏,亦发越郁于肌表之燥热,使郁者伸而阴火散。同时佐以生甘草,泻火而缓急迫,对燥热尤宜。更加白芍药合人参能补脾肺,合甘药能化阴敛阴,寓升于散,有制约调节之义,这也是东垣治疗此证不同于其他一般辛温解表的关键所在。

本书中尚有火郁汤等方,同属升阳散火法,但治之症状较轻者,其用药亦较轻灵,为法同而方异。

三、如何学习《兰室秘藏》

本书是一部临床实验录,纵观全书的内容,从临床实际出发,将所见之病一一记录在案,对其病因病机引经而叙,对其治疗设定大法,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又各有治法,创制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方剂和治法。东垣对临床许多疾病,都有他独特的见解,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运用到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如何读懂《兰室秘藏》,应重点掌握以下两点:

1.全面学习东垣的医学著作,融通其学术思想

东垣是一位医学大家,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他在当时张仲景伤寒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学说,从此完备了中医临床外感与内伤的证治体系。他的学术观点贯穿于他所有的医学著作中,集中体现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中。如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了内伤病与外感病的不同形证,及其病理变化。指出:外感风寒,六淫之邪,主要伤形,为有余之病;而劳役所伤,饮食失节,主要伤气,为元气不足之病。因此,外感病变,皆初为伤寒,传为热中;内伤之病,却初为热中,末传寒中。说明了外感的热中病与内伤的热中病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脾胃论》中又提出了治疗内伤的热中病证要用“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从而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使阴火戢敛而热退。东垣在《兰室秘藏》中对各科病症的治疗中大体贯穿这一主导思想,如升阳汤治“膈咽不利,逆气里急,大便不行”的病症,方以黄芪、升麻为主,重在补气升阳,因气逆里急诸证,统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用补气升提之法,可补脾胃之元气,提升下陷之清阳,从而浊阴得降,诸证以除。可见他的学术思想是不断完善和加以成熟的,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东垣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实践于临床。《兰室秘藏》一书的内容极大地充实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的内容,如果说《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两书是在病因、症状、治法上阐述“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理论观点,而《兰室秘藏》则是在具体病症的治疗上加以完备这一学说。所以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部书,只读一部书是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的,而应全面通读,从理论到实践贯通其学说,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东垣学术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读通读懂《兰室秘藏》的全部内容。

2.联系临床实际,学会运用经典方药

学习古典医籍,重要的在于读懂,关键在于会用。读懂指的是书中的内容理解了,学术观点明确;会用指的是一些体现作者学术思想的方和药,不但要掌握,而且能够在临床上应用。东垣之所以成为医学大家,一方面他有《内经》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临床实践;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促使他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东垣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张仲景方药为代表的经方派势力很大,治病照搬古方,因而误治致死者不少。而东垣却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考虑到许多人得病,并非外感风寒,而是在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起居不时,饮食不调而造成的胃弱气乏。于是他根据这一现象创制了许多新方,临床效果很好,救人无数。这说明东垣有很高的悟性,学习中医,读古医籍需要有悟性。悟性是高超的思维、思辨能力,同时离不开坚实的实践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学习医学古籍,在借鉴名家经验的基础上,必须联系临床实际,不但要了解其方药的性能和用法,尤其要掌握其制方主旨、治疗大法和配伍法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是东垣的名方,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临床仍在运用,并制成中成药等剂型广为应用。在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的各种慢性病中疗效显著。但在运用本方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药量。本方黄芪是主药,在原方中是其他药量的3倍,运用时要适情度量,掌握黄芪的准确用法。②灵活加减。补中益气汤不只是方,重要的是法,东垣在本方后附加了25项加减法。所以,临床中要灵活加减运用,掌握其治疗大法是其关键。不可生搬生用,而要学会变通,在大法之下,妙在加减运用之中。③抓住病机要害。本方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这是脾虚内伤刚刚开始的热中证,在病情未传为寒中之前用本方;若已传为寒中,或外感风寒传为热中的病证则不能用本方治之。切不可不明病机而妄用!这是运用本方的关键所在。

文 魁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