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发病人群以6个月至2岁多见,1岁以内约占1/2,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我国随着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本病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感染性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前两种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肠道后,会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进行复制,使柱状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发生肿胀,变得不规则和变短,这些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脱落,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陷窝上皮不能很快分化,无消化吸收功能,使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到损害,肠液在肠腔里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好而积滞在肠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两者均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小儿秋冬季腹泻以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

1)肠毒素性肠炎:

各种产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后,先黏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并在其表面定居、繁殖,然后在肠腔中释放毒素,一种为不耐热肠毒素,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钠、氯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氯;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使肠上皮细胞减少钠、氯和水的吸收,促进氯分泌。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的无脓血的水样便,可导致患儿水、电解质紊乱。

2)侵袭性肠炎: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如志贺菌属、沙门菌、侵袭新大肠埃希菌等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穿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蛋白溶解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结肠由于炎症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故也可同时发生水泻。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念珠菌多见。白念珠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真菌可大量繁殖,进而引起肠炎。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尤其是肠阿米巴痢疾,常常导致病程迁延。

2.肠道外感染

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3.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

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生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白念珠菌感染所致。

(二)非感染性因素

1.喂养不当

常见于人工喂养患儿,辅食添加过早,特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

2.过敏性腹泻

对牛奶过敏者多见。婴幼儿食物过敏反应涉及Ⅰ、Ⅲ及Ⅳ型变态反应。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糖类消化不良被细菌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并协同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气候因素

气候突变、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5.免疫因素

炎症性肠病为消化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有观点认为启动并维持炎症性肠病病理过程的因素有:基因易感性、免疫紊乱、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病因不明者,宜尽早做艾滋病初筛试验以免漏诊或误诊。

6.神经因素

胃肠功能的神经调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以引起胃肠道疾病,出现慢性腹泻症状等。

7.营养因素

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患儿营养物质吸收少,免疫功能低下,会继发肠道黏膜发育异常,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导致腹泻迁延不愈。

8.锌缺乏

锌缺乏可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及小肠刷状缘酶的活性,机体易感因毒素和病原激活腺苷酸及鸟苷肽环化酶激活酸环化酶引起分泌性腹泻。

9.其他

甲状腺素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和低钙血症、糖尿病、肿瘤性疾病等均可引起腹泻。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轻型

起病可缓可急,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无全身中毒症状,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精神好,数日痊愈。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1)胃肠道症状:

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呕吐咖啡色液体,食欲低下,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和反复呕吐,使水、电解质大量从消化道丢失,继而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产生一系列的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1)脱水:

由于吐泻丢失液体和摄入量不足,使液体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根据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同,分为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

2)低钾血症:

多见于急性腹泻脱水部分纠正后,或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伴腹泻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降低、腹胀、肠鸣音减弱、心音低钝;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倒置、可出现U波。

3)代谢性酸中毒:

一般与脱水程度平行。根据血CO2CP分为轻度(18~13mol/L)、中度(13~9mol/L)、重度(﹤9mol/L)。轻者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面色灰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

(二)辅助检查

1.血、尿、粪常规检查

为最基本检查,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也应开展此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及分类,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

(2)小便检查:

小便常规:检查有无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等;

(3)大便检查:

大便常规: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取新鲜的大便经过抗原抗体结合检测轮状病毒抗原。

2.基本的血生化检查

包括E4A、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根据E4A结果我们可以判断脱水的性质,根据肝肾功能结果评估脏器功能。

3.病原学检查

(1)大便细菌、真菌培养。

(2)对慢性腹泻患儿宜常规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部分学者认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是儿童慢性腹泻少见原因之一,酌情检查。

4.钡餐透视检查

钡餐透视检查结肠、胃、小肠对腹泻的诊断有一定意义,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诊断。

5.胃肠镜检查

小儿内镜检查,目前在全国开展很普通,主要有小儿电子胃镜、小儿电子肠镜等,对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有诊断意义,并可用于其分泌物涂片检查及黏膜活检行病理检查或涂片找虫卵等。

(三)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性质和程度)、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多为母乳喂养,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发育。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过敏性腹泻等。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肠炎、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等)。表现为中毒症状较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逐渐出现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若抗生素治疗无效,腹泻时间较长者,尚需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合并感染鉴别。

三、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早期进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二)治疗策略

1.饮食治疗

(1)继续母乳喂养,鼓励进食。

(2)人工喂养儿给予平日的日常饮食(如粥、面条、烂饭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避免不易消化食物。

(3)腹泻严重或呕吐严重者,暂禁食4~6小时,禁食时间≤6小时,应尽早恢复饮食。

2.液体治疗

(1)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人工喂养儿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直到腹泻停止。

(2)轻中度脱水:可给予口服补液盐Ⅲ,口服补液盐Ⅲ为WHO推荐的,这种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及简便的特点。口服补液适用于预防和治疗中度以下脱水,且呕吐不严重的患儿。

1)口服补液盐Ⅲ既可快速补液,又能降低高钠血症的发生率,口感更好,易于配制,随时轻松服用,更适合小儿,值得临床应用。

2)口服补液盐补液禁忌:①无法口服用药(呕吐、昏迷等);②急性胃肠炎发热伴有免疫低下患者;③已证实或疑似败血症患者;④新生儿和﹤3个月婴儿;⑤休克;⑥严重腹胀;⑦心功能不全;⑧严重并发症;⑨重度脱水等情况时应采用静脉补液。

3)用量(ml)=体重(kg)×(50~75),4小时内服完。

(3)中重度脱水需要住院给予静脉补液。前24小时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三部分。

1)补充累积损失量:①液体量:根据脱水的程度,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ml/kg。②液体种类:根据脱水的性质,等渗性补1/3~1/2张,低渗性补2/3张,高渗性补1/3~1/5张。③具体方案:可参见表3-1。轻度脱水和中度脱水不伴循环障碍者,输液速度应于8~12小时内补入。中度脱水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脱水者应分两步骤:扩容阶段给予2:1等张液,按20ml/kg,于30~60分钟内快速滴入。补充累积损失量,扩容后根据脱水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液体,并扣除扩容量后静脉滴注,7~11小时内补入。

表3-1 不同程度脱水补液方案

2)补充继续损失量:原则是丢多少补多少,一般是每日10~40ml/kg,给1/2~1/3张液体,在12~16小时内补入。

3)补充生理维持量:液体为每日60~80ml/kg,尽量口服,如不够,则给予1/5张生理维持液静脉输入,在12~16小时内补入。

(4)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无须另行纠正。重度酸中毒或酸中毒程度重于脱水程度可按血气BE值或CO2CP纠正,计算公式:所需5%碳酸氢钠的mmol数=(BE-3)×0.3×体重(kg)或(22-CO2CP)×0.5×体重(kg),稀释3.5倍成等张液后静滴;如无条件查血气或CO2CP,可根据每5%碳酸氢钠5ml/kg提高CO2CP 5mmol的方式给予。

(5)补钾:见尿补钾,静脉滴注浓度﹤0.3%,24小时均匀输入,营养不良儿、长期腹泻儿及重度脱水儿尤其应注意补钾。

(6)低钙和低镁的纠正:一般无须常规补充,但合并营养不良及佝偻病时应给予注意,补液中如出现抽搐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注,每日2~3次。

(7)第二天的补液:主要补充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补钾和供给热量,尽量口服,不足者可静脉补液。

3.控制感染

(1)应根据引起患者腹泻的病原,选择合理抗菌药物进行治疗。WHO提出90%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除由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外,其他类型的腹泻不需要应用抗生素。水样便腹泻患者大多数为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仅需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对伴有明显的中毒症状的重症患儿、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者考虑应用抗生素。对于黏液便、脓血便或便常规显微镜下白细胞较多的患者,大多是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应选用抗菌性药物进行治疗。

(2)寄生虫感染:对于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阿米巴肠炎选用甲硝唑,儿童1次剂量为10mg/kg,3次/天,连续用5天,病情严重者可用10天;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选用甲硝唑,儿童每次5mg/kg,3次/天,连用5天。

(3)真菌感染: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和毛霉菌,以白念珠菌肠炎最多见。常用药物有制霉菌素、氟康唑。

4.应用微生态制剂

主要目的是补充调节肠道正常菌群,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恢复肠道的生态平衡。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有助于缩短儿童腹泻病程。常用药物有妈咪爱、双歧三联活菌、金双歧等。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这些益生菌时,含活菌成分的药物,水温度不宜过高,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应用,以保证药效。

5.肠黏膜保护剂

能吸附肠道内的病原菌和毒素,保护肠黏膜,减少肠黏膜损伤,促进肠黏膜修复。主要药物有蒙脱石散、铝和镁的硅酸盐等。

6.抗分泌类药物

为脑啡肽酶抑制剂,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常用药物为消旋卡多曲。

7.补锌治疗

小儿腹泻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锌元素流失。疗程为10~14天的补锌,能降低病后2~3个月内腹泻病的再次发病率。

8.慢性及迁延性腹泻

针对此类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引起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及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营养支持对于患有慢性腹泻的营养不良儿童是至关重要的。

9.疫苗的应用

应用疫苗预防治疗肠道病毒感染,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很多研究证实:给予易感小儿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后,降低了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率。至2012年,全球近40个国家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了国家儿童免疫计划。

10.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者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鼻胃管或十二指肠管、胃镜或结肠镜移植到患者胃肠道中,重建肠道菌群的平衡,修复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以对特定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进行治疗,粪菌移植通过移植一个复杂的、更加稳定且更能定植下来的微生物群落,能够重建肠黏膜内免疫稳态。

11.并发症的治疗

小儿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也不同,临床症状除有大便性质改变、排便次数增多外,部分还会并发心肌损害,甚至心肌炎、脑炎等,慢性者还可导致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上在关注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外,还需注意肠道外的并发症,及时对症治疗至关重要。

四、常用治疗药物

口服补液盐 Oral Rehydration Salts Ⅲ

【其他名称】

口服补液盐Ⅲ。

【制剂与规格】

散剂:每包5.125g,6包/盒。

【药理作用】

本药含有葡萄糖,肠黏膜吸收葡萄糖的同时可吸收一定量的钠离子,从而使肠黏膜对肠液的吸收增加,补充水、钠和钾。

【适应证】

治疗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

【用法与用量】

临用前,将一袋量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随时口服。

(1)成人:

开始时50ml/kg,4~6小时内服完,以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

(2)儿童:

开始时50ml/kg,4小时内服用,以后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剂量直至腹泻停止。婴幼儿应用本药时需少量多次给予。

【注意事项】

一般不用于早产儿;口服补液同时要注意观察脱水体征;严重失水或应用本药后失水无明显纠正者需改为静脉补液。

【禁忌证】

(1)严重的腹泻,重度脱水,有休克症状时。

(2)肠梗阻、肠穿孔和肠麻痹。

(3)严重呕吐不能口服者。

【不良反应】

(1)恶心呕吐,多为轻度。常发生于开始服用时,此时可分次少量服用。

(2)水过多。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药物过量】

尚不明确。

蒙脱石 Montmorillonite powder

【其他名称】

蒙脱石散。

【制剂与规格】

散剂:每袋3g。

【药理作用】

本药为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适应证】

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

【用法与用量】

(1)成人:

每次1袋(3g),1日3次,口服。

(2)儿童

1)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口服。

2)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口服。

3)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口服。

【注意事项】

(1)治疗急性腹泻时,应注意纠正脱水。

(2)如出现便秘,可减少剂量继续服用。

(3)对本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禁忌证】

尚不明确。

【不良反应】

少数人可能产生轻度便秘。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药物同服可能降低疗效。

【药物过量】

本药过量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并发便秘、呕吐,如发生严重便秘应及时停药。

消旋卡多曲 Racecadotril Granules

【其他名称】

消旋卡多曲颗粒。

【制剂与规格】

散剂:每袋10mg,每盒6袋。

【药理作用】

消旋卡多曲是一个脑啡肽酶抑制剂。脑啡肽酶可降解脑啡肽,本药可选择性、可逆性的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且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

【适应证】

用于1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的急性腹泻,必要时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联合使用。

【用法与用量】

(1)婴儿服用剂量:

1~9月龄(体重﹤9kg),每次10mg(1袋),每日3次;9~30月龄(体重9~13kg),每次20mg(2袋),每日3次。

(2)儿童服用剂量:

30月龄~9岁(13~27kg),每次30mg(3袋),每日3次;9岁以上(体重﹥27kg),每次60mg(6袋),每日3次。

【注意事项】

(1)连续服用本药5天后,腹泻症状仍持续者应进一步就诊或采用其他药物治疗方案。

(2)本药可以与食物、水或母乳一起服用,须注意溶解混合均匀。

(3)本药勿1次服用双倍剂量。

(4)与细胞色素酶P450-3A4抑制剂如红霉素、酮康唑(可能减少消旋卡多曲的代谢)同时治疗时慎用。

(5)与细胞色素酶P450-3A4诱导剂如利福平(可能降低消旋卡多曲的抗腹泻作用)同时治疗时慎用。

【禁忌证】

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摄入果糖,对葡萄糖或半乳糖吸收不良,缺少蔗糖酶、麦芽糖酶的患者;对消旋卡多曲过敏的患者;以上人群禁用。

【不良反应】

偶见嗜睡、皮疹、便秘、恶心和腹痛等。

【药物相互作用】

(1)红霉素、酮康唑等细胞色素酶P450-3A4抑制剂可能减少消旋卡多曲的代谢,增加毒性。

(2)利福平等细胞色素酶P450-3A4诱导剂可能降低消旋卡多曲的抗腹泻作用。

【药物过量】

本药临床试验中大剂量未发现不良反应,无特效解毒剂,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Combined Bacillus Subtilis and Enterococcus Faecium Granules with Multivitamines

【其他名称】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制剂与规格】

散剂:每袋1g。

【药理作用】

本药含有枯草芽胞杆菌和屎肠球菌,可调节人体肠道环境,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从而有效地保护肠道。

本药含有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及烟酰胺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锌和矿物质钙,其加入量是根据美国FDA(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人体每日摄取推荐量(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s)确定的。

【适应证】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腹胀、肠道内异常发酵、肠炎,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等症。

【用法与用量】

用低于40℃的水或牛奶冲服,也可直接服用。

(1)2周岁以下:

1次1袋,1日1~2次。

(2)2周岁以上:

1次1~2袋,1日1~2次。

【注意事项】

(1)冲服时的水温不得超过40℃。

(2)小于3岁的婴幼儿,不宜直接服用;直接服用时,注意避免呛咳。

【禁忌证】

对本药过敏者禁用。

【不良反应】

极罕见有服用本药腹泻次数增加的现象,停药后可恢复。

【药物相互作用】

本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会减弱疗效,应分开服用。

【药物过量】

本药的耐受性良好,少数可有腹泻增加或便秘情况,对症治疗。

硫酸锌口服溶液 Zinc Sulfate Oral Solution

【其他名称】

硫酸锌口服溶液。

【制剂与规格】

液体制剂:100mg(含硫酸锌200mg)。

【药理作用】

本药为补锌药、外用药。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对蛋白质、核酸合成、肠道蛋白的吸收和消化发挥重要生理功能。锌能促进生长发育,通过对味蕾中味觉素的合成及防止颊黏膜上皮细胞角化不全,维持正常食欲及味觉,增强吞噬细胞吞噬能力,趋化活力及杀菌功能;并且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保持吞噬细胞内自由基水平,自由基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发挥杀菌作用,加速创伤、烧伤、溃疡的愈合;锌对维生素A的代谢及视觉起重要作用,促进及维持性功能,稳定细胞膜,改善组织能量代谢及组织呼吸;锌离子能沉淀蛋白质。

【适应证】

用于防治锌缺乏引起的各种病症。

【用法与用量】

1~6个月小儿每日元素锌3mg;7~12个月小儿每日元素锌5mg;1~10岁小儿每日元素锌10mg;﹥10岁~成人每日元素锌15mg。

【注意事项】

宜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禁忌证】

尚不明确。

【不良反应】

常见胃肠道刺激性,口服可有轻度恶心,呕吐、便秘、服用0.2~2g可催吐;超量服用中毒反应表现如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偶见皮疹、胃肠道出血,罕见肠穿孔。

【药物相互作用】

本药与铝、钙、锶盐、硼砂、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碱)、蛋白银和鞣酸等有配伍禁忌。锌盐与青霉胺共用可使后者作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