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医疗设备管理
(一)医疗设备管理的概念

医疗设备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及所需要的软件,作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达到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等目的。医疗设备是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基本要素,是建设现代化学科的重要标志,也是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

医疗设备管理涵盖了临床需求调研、设备论证引进、功能验收使用、定期维护保养、维修报废退役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图1-3-2-9),具体又可以分为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技术管理是指设备的调研、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维修等[20]。经济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资金来源、经费预算、初始投资、折旧核算、经济效益、维护维修费用支出等。学科应组建专门的设备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设备的调研和引进工作。

图1-3-2-9 医疗设备管理流程图
(二)医疗设备管理的意义

合理引进设备、规范使用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能为学科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各项工作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前沿技术平台。因此,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全方位促进学科平台建设,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医疗设备引进

设备引进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设备管理小组根据学科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论证和引进设备,应同时遵循前沿性、效益性和相宜性的原则。

1.前沿性原则

引进设备要为学科平台建设服务。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促进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的改进,将直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1]。先进的设备是开展高起点创新临床科研的必备条件,在把握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要带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眼光去选择先进设备,以满足学科当前及将来的发展需求。

2.效益性原则

需要引进的先进医疗设备多数价格比较昂贵,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投入。因此,引进设备后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设备功效,最大程度发挥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相宜性原则

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全部都购置高档设备来保证学科发展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引进设备要选择不同档次高低搭配,既能满足功能互补,又节省开支,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

(四)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护维修

针对不同医疗设备的特点,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统筹安排和分配医疗、教学、科研和保健工作任务,可以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降低损耗、延长寿命,同时也可以避免设备闲置和浪费。对于大型或贵重的医疗设备,应建立档案,并专人负责登记设备的数量、类型、编号、不良事件及处理措施等,并妥善保管技术资料[22]

定期的维护保养和及时的故障维修可以保证医疗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并提高使用效率,必须高度重视,建立详细的维修维护记录并组织专人实施落实。

(五)设备管理人员职责与培训

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先进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的专业性较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3]。应培养一位长期的设备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知识体系,学习并探索新设备的功能和技术特点,全面掌握学科医疗设备运行状态,监督执行并落实设备管理制度,与医院器械处、医学工程中心及设备厂家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上报或处理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保障学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

(于晓玲 程志刚 韩治宇 刘方义 张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