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营养与健康(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 刘英华 孙建琴
- 1572字
- 2020-08-29 07:51:45
第三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一、概述
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DG)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目的的指导性意见。膳食指南并非营养学或公共卫生的新事物,作为卫生政策的一部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由早期的食物目标,历经膳食供给量、膳食阶段目标演变而来的。1918年,英国推荐儿童膳食必须包含一定量的牛乳。20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向大众推荐膳食应包含保健的食品——牛乳、叶菜、鱼、肉、蛋等。1968年,瑞典出版了第一部膳食目标。美国1977年也提出了膳食目标,1980年改为膳食指南,由政府颁布,每5年修订一次,至1995年出版第4版,2005年4月又修订出版,将体力活动以突出的形象表现加入膳食指南,予以强调。其他国家也纷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各自的膳食指南,加拿大于1976年,法国、瑞典、挪威于1981年,新西兰于1982年,丹麦、英国于1983年,日本于1984年,德国于1985年,韩国、芬兰于1987年,匈牙利、印度于1988年,新加坡于1989年第一次制定自己国家的膳食指南。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各自的膳食指南,有些国家增加了预防缺乏病和食品卫生方面的内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各类人群的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于1989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膳食指南,共有以下8条内容:①食物要多样;②饥饱要适当;③油脂要适量;④粗细要搭配;⑤食盐要限量;⑥甜食要少吃;⑦饮酒要节制;⑧三餐要合理。该指南自发布后,在指导、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增强体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有关卫生统计资料结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膳食结构的不断变化,重新修订和颁布了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包括以下8条内容: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通用型的,适用于健康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但不同生理状态的人群有其特定的营养需要,为保证特定人群对膳食营养的特殊需要,在第2版膳食指南中,制定了婴儿、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7种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为了帮助群众把膳食指南的原则具体应用于日常膳食实践,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又研究了中国居民各类食物消费量的有关问题。在学习外国经验及参考我国有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宝塔是膳食指南的量化和形象化的表达,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膳食指南的方便工具。
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结合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及我国经济和居民膳食结构出现的新的发展变化,完善、修订并颁布了第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共有10条内容: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同时制定了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加契合百姓健康需要和生活实际,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依据近期我国居民膳食营养问题和膳食模式分析以及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报告,参考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膳食指南修订的经验,对我国第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进行修订,并于2016年颁布实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及实践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