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发热6天

一、病历摘要

患儿,女,3岁4个月,主因“发热6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6天出现发热,体温达40℃,5天前体温曾正常1天,4天前又开始发热,体温达39℃,血常规:WBC 1.6×10 9/L,N 0.535,L 0.465;胸片结果正常。自服“罗红霉素”效果欠佳,体温仍有反复,达38.2℃。因患儿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接触史,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隔离病房。
个人史及家族史:生于北京,发病前2周无外出史。无结核接触史。无哮喘及特应性体质家族史。疫苗按时接种。
体格检查:T 38.2℃,R 28次/min,P 110次/min,血压90/50mmHg。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呼吸平稳,左上臂可见卡介苗瘢痕。未见皮疹,面色红润,无发绀,咽充血,气管居中,无三凹征,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WBC 3.9×10 9/L,N 0.42,L 0.51,Hb 135g/L,血小板266×10 9/L,CRP<8mg/L;②胸X线片左上肺见团块状阴影(图1-25)。
图1-25 胸部X线正位片
左上肺类圆形阴影,形态特殊,密度较高,边界较清楚
初步诊断:非典型肺炎?入院后严密隔离,并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点抗病毒及对症等治疗;入院后2天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复查胸片未见明显进展。按上级要求转专业传染病医院继续治疗。

二、讨论

(一)内科医师甲
患儿病例特点:①3岁4个月儿童,急性起病,反复高热;②病程中有明确SARS病例接触史;③病前无重症呼吸道疾病史,无结核接触史;④查体营养发育正常,无明显呼吸困难和缺氧征,肺部听诊无干湿啰音,无心脏杂音和神经系统症状;⑤PPD试验阴性;⑥胸片初期正常,复查可见团块状阴影;⑦血常规白细胞减低,中性粒细胞比值基本正常,CRP正常;⑧在SARS流行季节有明确SARS病例接触史。故本患儿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诊断成立。
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在该病暴发流行初期,由于没有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SARS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联系。家庭成员间的传播是SARS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传染性疾病而言,流行病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怀疑的病例,需要仔细询问相关接触史。
(二)内科医师乙
SARS在成人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死率为6.9%~16.0%,文献报道提示80%~92%的成人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全身中毒症状,94%有乏力等症状,但在儿童患者病例临床表现较成人病例症状轻、预后好,呼吸困难的病例只占约9%,只有个别病例死亡(而且是非实验室确诊的SARS病例)。儿童SARS病例中,外周血WBC减低/或在正常范围内者占85%以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另外,也有部分病例肝肾功能和心肌酶轻度异常,发生率不高。本病胸片主要特征是:肺实变阴影多为局限性浸润性,单侧多于双侧;最初肺部病灶变化快,随病程进展而加重,并可由单侧发展为双侧;肺部阴影消退较慢,明显吸收好转平均3周以内,最长者约需1个月。治疗上给予隔离,通风,充分休息与营养支持;应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少数病例需要应用用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儿童病例总体预后良好。
(三)放射科医师
SARS的早期影像表现为肺内片状阴影,分为单发、多发小片状阴影和大片状阴影。其中肺内单发的小片状阴影最多见,占82.1%。CT及HRCT检查,可以见到病灶的形态,即单发类圆形磨玻璃样密度病灶、肺小叶形态的磨玻璃样密度病灶及小片状实变阴影,其中以类圆形磨玻璃样密度病灶占多数。一般认为,肺内磨玻璃样密度病灶可由肺间质病变引起,也可为病变范围的部分气腔内有病变所致,病变部位气腔内残存有气体。具有肺小叶形态的影像及小叶间隔增厚则表明病变已累及肺间质。实变影像的出现则表明肺泡腔完全被炎性渗出所充实。
(四)内科医师丙
儿童SARS病例可发生在各年龄阶段,均为急性发病伴高热,热型多样。普通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对SARS的诊断意义重大,但由于试剂盒的质量问题和取血时机的是否合适等问题,影响到临床的应用。抗SARS-CoV-IgG在SARS患者体内维持时间较长,可以用于流行学追踪调查,但是血清抗SARS-CoV-IgG阴性和阳性病例的临床特征没有明显区别。
在成人SARS病例的中远期随访中,部分SARS康复者存在骨缺血坏死、肺纤维化和肺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在儿童SARS病例短中期随访和远期随访,均未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改变的病例。成人SARS病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改变的原因推测与皮质激素的大量应用有关。儿童SARS病例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改变的原因可能包括:①儿童SARS病例症状轻,皮质激素用量少、时间短;②儿童自身特点,如血供丰富,代偿功能强等。
虽然SARS-CoV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还未完全清楚,但是目前认为,构成SARS-CoV刺突的S蛋白中Sl球状部分是参与受体结合的位点。弥漫性肺泡损伤是肺内的基本病变,SARS-CoV攻击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细胞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显著增加,导致大量蛋白性液体、纤维蛋白、炎细胞渗出,甚至红细胞漏出,透明膜形成。Ⅱ型肺泡上皮增生、脱屑、巨细胞形成,出现脱屑性肺泡炎。在透明膜和纤维蛋白渗出的基础上,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肺泡内和肺泡间隔逐渐发生纤维化。同时,免疫系统损伤是SARS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急性期的SARS患者外周血中的CD4 +和CD8 +T淋巴细胞都低于正常人群。
儿童SARS患者临床表现较轻,目前原因还不清楚,可能与儿童时期疫苗使用的交叉免疫、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未健全、没有成人的超常免疫反应等有关,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小结:SARS在儿童的表现不像成人病例那样严重,几乎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但其临床表现轻、预后好,传染性小,远期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胸部X线片主要特征为肺局限性浸润性实变影,多为单侧,部分患儿可见CD 4 +和CD 8 +细胞的减少。病原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申昆玲 秦强)

参考文献

[1] 李仲智,申昆玲,魏新苗,等. 18例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3,41(8):574-577.
[2] 曾其毅,刘丽,曾华松,等.广州地区33例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08-410.
[3] Hon KL,Leung CW,Cheng WT,et al.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outcom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Lancet,2003,361(9370):1701-1703.
[4] 傅万海,何庚辅,李小娥,等.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1例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2):155-156.
[5] Leung CW,Kwan YW,Ko PW,et a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mong children.Pediatrics,2004,113(6):e535-e543.
[6] 谢正德,魏新苗,胡英惠,等.儿童SARS临床特征和远期随访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1):822-825.
[7] 赵大伟,马大庆,王薇,等. SARS的早期X线及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7):597-599.
[8] 沈君,梁碧玲,曾庆思,等.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康复者骨坏死MRI普查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814-1817.
[9] 解立新,刘又宁,范保星,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期患者血清抗体、肺功能和影像学资料动态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1):9-13.
[10] 宫恩聪,高子芬,郑杰,等.致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探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6):39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