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实例分析
- 申昆玲
- 3206字
- 2020-08-29 08:36:06
病例14 副流感病毒肺炎:咳嗽、喘息4天,发热3天,加重1天
一、病历摘要
患儿,男,10个月,主因“咳嗽、喘息4天,发热3天,加重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4天因受凉出现流涕、咳嗽,伴轻度喘息,到当地诊所用止咳、平喘等抗感冒药口服,喘息略减轻,但咳嗽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夜间睡眠不稳。次日上午出现发热,体温38.2℃,随即到本县医院以“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应用阿糖腺苷、哌拉西林、痰热清静脉滴注和布地奈德雾化4天,仍喘息、咳嗽,持续加重,体温升高,最高达39.3℃。转院进一步治疗。
个人史: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10个月前健康。无麻疹、湿疹史。无结核接触史。按计划免疫进行预防接种。
家族史:无哮喘及特应性体质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8.9℃,呼吸35次/min,脉搏142次/min,血压80/50mmHg,体重9kg。营养发育较好,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面色红润,稍烦躁,呼吸稍急促,口周无青紫。咽部轻度充血,咽后壁可见白色黏稠分泌物。气管居中,可见轻度三凹征。胸廓对称,胸部两侧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可闻及喘鸣音,两肺中下部可闻及湿啰音,以右肺为显。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四肢活动好,无杵状指趾,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①外周血象:白细胞9.4×10 9/L,中性粒细胞数32.0%,淋巴细胞数63.0%,血小板136×10 9/L,血红蛋白112g/L;②C-反应蛋白8.5mg/L;③降钙素原<0.5μg/L;④血沉、血气均正常;⑤心肌酶谱:肌酸激酶52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U/L,乳酸脱氢酶304mmol/L,α-羟丁酸264mmol/L;⑥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副流感病毒Ⅲ型(PIV3)IgM阳性;⑦血肺炎支原体IgM(-),单纯疱疹病毒IgM(-),巨细胞病毒IgM(-),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痰培养(-);⑧胸部X线正位片(图1-23):两下肺肺炎;胸部CT(图1-24):两肺纹理增重紊乱,右肺上叶尖后段及两肺下叶背段可见斑片状及条索状致密影,双侧肺门轻度增大。
图1-23 胸部X线正位片
两下肺肺炎
图1-24 胸部CT
两肺纹理增重紊乱,右肺上叶尖后段、两肺下叶背段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诊断:副流感病毒肺炎。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热毒宁静脉滴注,静滴丙种球蛋白2次,布地奈德利巴韦林雾化吸入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3天后体温正常,喘息消失,咳嗽明显减轻,住院7天肺部体征正常出院。
二、讨论
(一)内科医师甲
患儿病例特点:①10个月男婴儿。②因受凉先出现流涕、咳嗽,伴轻度喘息,继之发热。呼吸道症状以咳重喘轻为特点。咳嗽表现为阵发性痉咳。③10个月前体健,个人及家族史无特应性体质病史。④出生后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了预防接种。⑤查体呼吸较促,轻度三凹征,口周无青紫。⑥两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及轻度喘鸣音。⑦血常规白细胞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轻度增高。⑧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正常。⑨病毒抗体检测PIV3 IgM阳性。⑩胸部CT两肺纹理增重紊乱,两肺下部可见斑片状阴影。根据胸部影像学肺部炎症表现,病毒抗体检测PIV3 IgM阳性,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可明确诊断为副流感病毒肺炎。
咳喘是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咳喘伴发热通常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很多,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及寄生虫。婴儿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主要见于细菌及病毒。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毒多见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及腺病毒,近年新发现有人类偏肺病毒。临床可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病毒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仅从症状、体征难以相互进行鉴别,但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有较明显的不同;病毒性肺炎咳喘明显,尤其是伴喘鸣明显,结合炎症指标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值不增高、淋巴细胞值增高,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不增高,可支持病毒性肺炎的诊断。
咳喘明显伴不同程度的发热,肺部影像学显示有炎性改变,临床可诊断为婴儿肺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值正常,淋巴细胞数值增高,降钙素原<0.5μg,C-反应蛋白<10mg/L,临床可考虑诊断为病毒感染性肺炎。经过免疫荧光法副流感病毒抗体检测PIV3阳性,可以确诊为副流感病毒性肺炎。
(二)内科医生乙
副流感病毒(PIV)是造成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之一,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Ⅲ型(PIV3)主要引起婴儿下呼吸道感染。临床主要表现咳嗽、喘息、多数伴有轻中度的发热,热程一般不超过5天。咳重喘轻,以阵发性、刺激性或痉挛性咳嗽为突出表现。婴儿咳嗽多伴有吐奶及呛奶。肺部体征不明显,听诊为呼吸音粗糙,轻度喘鸣音,部分可闻及湿啰音。肺部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肺部病变多表现为斑片状阴影,部分可表现透亮度增高,少数也可出现肺部大片实变。
(三)检验科医师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原名仙台病毒。最初于1959年从日本仙台市1例死于肺炎的患儿肺液中分离获得。PIV属副粘病毒科,根据遗传学和病原学,人副流感病毒(HPIV)可分为1-4型,其中1-3型副流感病毒是引起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副流感病毒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Ⅰ型和Ⅱ型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PIV3主要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PIV3也是毛细支气管炎、婴儿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原之一。
目前副流感病毒检测有许多方法,如病毒分离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及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以往常以病毒分离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因此方法费时耗力、操作复杂不适于临床应用。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检测是现在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但特异性抗体检测IgG阳性只能表明有过病毒感染,而不能用于早期感染的判断,IgM抗体是感染早期或病毒活化时产生的,然而婴幼儿免疫反应较弱易出现假阴性。抗原检测较抗体检测更敏感,是快速而又准确的方法,临床已应用于人副流感病毒(HPIV)的检测。但抗原检测法的结果不够稳定,尚需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进一步提高。
(四)内科医师丙
引起婴幼儿咳喘的病因很多,应先区分是上呼吸道的病因还是下呼吸道的病因、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出现咳喘症状,肺部出现异常体征,即表明为下呼吸道疾病;若同时伴有发热,则可认为是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或并发了感染。婴幼儿下呼吸道非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也很多,多见于支气管异物、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软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隔离症、支气管内或肺内肿瘤等。下呼吸道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及血象炎症指标检测等进行鉴别。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婴幼儿肺炎,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因而仅从临床表现难以作病因鉴别,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查尤其是病原学检查才能明确病因诊断。
副流感病毒性肺炎,迄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①咳嗽伴喘息可应用肾上腺β 2受体激动剂、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及加利巴韦林100mg雾化吸入,一日2~3次;②重症副流感病毒肺炎,可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③合并细菌感染时选用有效抗生素;④积极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⑤注意兼顾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贫血、微量元素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
临床应用利巴韦林对副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疗效;中药黄芩、金银花、连翘等也具有抑制其病毒的作用,可选用热毒宁、清开灵等中药制剂治疗。目前已开展副流感病毒疫苗的研究,有望不久就可广泛应用副流感病毒疫苗预防副流感病毒的感染。
副流感病毒(PIV)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相对活跃,因此副流感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小结:副流感病毒肺炎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表现,很难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肺炎相鉴别。临床确诊还需病毒学检测。
(栾斌 李彦玲)
参考文献
[1] 尹俭俭,李秀景,郑丛龙.副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4):478-481.
[2] 赵显红,刘继贤,李瑞,等.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706-708.
[3] Counihan ME,Shay DK,Holman RC,et al. 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children less than five years of 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2001,20(7):646-653.
[4] Charles R.Woods,Kristina A.Bryant. Vir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2013,15(2):1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