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妇科实习医师手册
- 刘雁峰
- 2453字
- 2020-08-28 09:56:01
第七节 痛经
痛经是指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病机关键】
胞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诊断要点】
必须是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小腹疼痛才能诊断本病。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腹痛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但是,阴道出血伴腹痛的育龄期女性,应当与妊娠相关疾病鉴别,如先兆流产和异位妊娠,检查尿或血妊娠试验或B超可予鉴别;另外痛经应与发生在经期的急腹症相鉴别,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询问病史,检查相关血尿便常规和B超可予鉴别。
【证治方药】
续表
续表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痛经的主要症状是经来腹痛,故其辨证主要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素体情况及病史综合分析。临床中,痛经实证多而虚证少,也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要知常达变。
2.治疗要点:
痛经的具体治疗可以分经期及非经期进行。月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为主,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为主,标本兼治贯穿始终。实证治疗宜选择在经前5~10天,甚或在氤氲期后,用药以疏通气血为主,可酌情加止痛药物;虚证治疗以经后期开始为宜,以调理冲任、调和气血为主。应注意心理疏导,同时注意告知经期的正确调护。
3.常用中成药:
血府逐瘀胶囊、丹七片、妇女痛经丸、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丹莪煎膏、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调经丸、益母冲剂、痛经口服液、痛经灵颗粒、七制香附丸、通经甘露丸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少腹逐瘀颗粒、温经丸、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胶囊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妇科千金片(胶囊)、妇乐颗粒、金刚藤片(糖浆)、调经止带丸、二妙丸适用于湿热瘀结证。六味地黄丸、安坤赞育丸、参茸白凤丸适用于肾气亏损证。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当归调经丸、养荣百草丸、养血调经膏适用于气血虚弱证。
临证注意点:
1.痛经应注意与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学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阴道出血伴腹痛的育龄期女性,应当注意先排除妊娠相关疾病等。
2.治疗时注意心理疏导和经期正确调护。对于继发性痛经,如果子宫腺肌瘤或卵巢巧克力囊肿直径大于5cm,或肿物不大,但腹痛剧烈难忍,经药物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且患者已无生育要求,则应行手术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附:临证诊疗思路图(图1-7-1)
图1-7-1 痛经临证诊疗思路图
附: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于正常子宫内壁以外的部位。本病发生的高峰在30~40岁。子宫内膜异位的实际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为高。在因妇科其他病行剖腹探查时及对切除的子宫附件标本仔细做病理检查,可发现20%~25%患者有异位的子宫内膜。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
【病机关键】
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关键在于瘀。
【诊断要点】
有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和不孕史,常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性交痛及大便坠胀等。妇科查体时,在子宫后上方或骶骨韧带处触及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硬结,固定而有压痛,经前结节增大,触痛更明显,是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征。要与卵巢的良恶性肿瘤、炎性包块等做鉴别。B超检查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有一定帮助。CA125值轻度升高但未超200U/ml。腹腔镜是目前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诊断价值的重要方法。当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不具备上述检查手段时可采用药物治疗性诊断,即用达那唑、雄激素、孕激素连服1~3个月,如疼痛明显减轻,结节或肿块缩小、变软,也可帮助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另外对可疑病灶部位做活体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适用于各个部位。
【证治方药】
续表
续表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以瘀血论治,以虚寒、偏肾阳不足者多见。一般根据患者主症、伴随症状,结合舌脉,不难辨证,但是本病往往虚实夹杂,在临证中,虚实孰多孰少有时难以把握。由于本病病机复杂,病程往往较长,故证候常非单一,易生兼证,同时久病、久痛易伤正。
2.治疗要点: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之弊。且内膜异位症患者多为年轻妇女,存在生育问题,故非手术治疗极受临床医师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不孕”“癥瘕”及“月经不调”范畴,病机为“血瘀”,而“血瘀”又有寒、热、虚、实之区别。临床治疗在立足于基本病机的基础之上,又应当辨其虚实夹杂,特别是针对其临床主要的症状表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或补肾、活血化瘀以调经,或补肾活血促排卵助孕,或活血化瘀散结。
3.常用中成药:
归肾丸合桂枝茯苓丸适用于肾虚血瘀证。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当归调经丸适用于气虚血瘀证。血府逐瘀胶囊、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元胡止痛胶囊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少腹逐瘀颗粒、温经丸、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胶囊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妇科千金片、妇乐颗粒、金刚藤片、调经止带丸适用于湿热瘀结证。
临证注意点:
1.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注意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盆腔炎性包块鉴别。
2.“瘀”是产生内膜异位的关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故其辨证主要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素体情况及病史综合分析。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法,根据不同证候,或散寒、或化痰、或行气、或通络、或补虚。补虚者以温补肾阳为主,兼有气虚者补气;同时结合月经的不同时期,治疗又各有所侧重,经期以通调为要,平时辨证求因治本为主;并可适当选用皂角刺、三棱、莪术等化瘀消癥、软坚散结之品,或选用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附:临证诊疗思路图(图1-7-2)
图1-7-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证诊疗思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