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多有发展,其开创了寒热并用的先河。
(2)组成:
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而成。
(3)功用: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4)主治:
《伤寒论》第155条经文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155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心下痞”为主症;“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为性症,以方测证。
“心下痞”,是上腹部堵闷痞塞,按之柔软,不硬不痛,无有块状物。原有太阳伤寒表证误汗、误下导致热邪内陷,弥漫于胃脘,影响气机所成。“而复恶寒汗出者”,因误汗误下,汗出带走热量过多则伤阳,阳气不卫外,而复恶寒;因表阳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附子泻心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表阳虚证。
所以综上性症,以方测证,可以确定“心下痞”为热痞兼表阳虚证。
病证一明,论治由生。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选用附子泻心汤。
4.临证笔录
汗多伤阳证
邱某,男,15岁,夏季。
病史:
患者感冒2周,开空调,贪风凉而感冒,流鼻涕,先白后黄,低热、咳嗽、咽干,上半身出汗特多,下半身腰脊反恶风,穿绒裤。患者害怕得肺炎,故前来医院。验血,胸透等,最终诊断为感冒,未发现肺炎。治疗后咽干、咳嗽减轻。转看中医。
中医检查:
目前低热不退,汗出量多,下半身特怕风,触身冷汗。舌苔薄黄,舌质红,切脉沉微数。证乃感冒,时值夏令,热邪内蕴,形成热痞,出汗过多,带走热量甚多,伤及阳气,下半身不得温煦,故怕风寒。选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选方:大黄黄连黄芩汤加味。拟方:酒大黄6g、黄连6g、黄芩10g、附子6g(先煎)。附子先煎40分钟,取汁纳入群药汤中,三黄水煎15分钟,煎煮好,顿服。大便泄下,溏薄;低热速退,下半身怕风寒亦轻,再服一剂告愈。
心语:
附子泻心汤,实际上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实热、虚寒证的先河,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