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 崔章信
- 1608字
- 2020-08-28 10:08:05
麻黄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峻剂,《伤寒论》第二张著名方剂。后世《外台秘要》之麻黄汤,即本方去杏仁加大枣,又一方加生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三拗汤,即本方去桂枝。《皇汉医学》之麻黄加桔梗汤,即本方加桔梗。由此可见,麻黄汤作为辛温解表峻剂名气之高。
(2)组成: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3)功用: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4)主治:
《伤寒论》第35条经文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5条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无汗而喘”为主症;“太阳病,头痛,身疼,腰痛,骨关节疼痛,发热恶风……”为病位病性,性症,以方测证。
“无汗而喘”:
无汗是因肺主皮毛,又与足太阳膀胱经合主皮毛。肌表皮毛,感受风寒,以“热胀冷缩”看,皮肤感受风寒后,则经脉收缩,汗孔也收缩,故无汗;因肺主气,司呼吸,肺感受风寒,宣降失调,吐故纳新不利,故喘。性症:“发热恶风”由于风寒外束,正邪相争,营阴郁滞,肌表疏松,故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风寒袭人,一身肌表皮毛则收缩,血脉运行不畅则疼痛;太阳病:指明病位在太阳肌表,病性为表实证;“麻黄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太阳伤寒证。
所以综上所述,病位病性,各个性症,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无汗而喘”为太阳伤寒证。病证已明,治则由生,辛温峻汗,宣肺平喘。选方麻黄汤。
4.临证笔录
无汗而喘证
例一:
孙某,女,20岁。
病史:
护校刚毕业那年,分配某医院,去药房盘点帮忙,时值盛夏,人们一进药库即汗出如流,湿透衣服,而她很少出汗。恰巧淋雨受寒,感冒发烧,头痛,身痛,无汗而喘,体热。吃解热发汗药片,也不出汗退烧。无奈赴中医门诊,请求处方。
中医检查:
舌苔薄黄,舌质淡红,咽不红肿,切脉六脉浮紧,触摸眉头灼热烫手。证乃太阳伤寒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选方:麻黄汤。拟方:麻黄9g、杏仁10g、桂枝12g、甘草6g。三剂,并嘱其喝热粥。药尽粥下,《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热散。”病情立刻汗出,热退而病愈。
心语:
本例说明今天我们学习《内经》《伤寒论》古典意义非凡,仍然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所谓“读经典”“上临床”,确有现实意义。
例二:
张某,女,7岁。
病史:
感冒一天,恶寒、头痛、咳嗽、呕吐,外婆害怕病情加重,仓促来门诊。
中医检查:
问其是否咽痛,患者摇头否认,查乳蛾毫无红肿。苔薄,舌质淡,脉浮紧。证乃太阳伤寒证。予麻黄汤加味:麻黄4g、杏仁5g、桂枝6g、甘草3g、姜半夏3g。两剂服完而愈。
心语:
《伤寒论》虽然药量少,但是只要辨证精确,投药及时,则能立获奇效。
例三:
徐某,男,30岁。
病史:
下河洗澡,着寒感冒,身痛严重,无汗而喘,自服解热镇痛药片,病情不轻,身痛反而加重,胸闷而喘,仍然无汗。
中医检查:
望咽喉不红不肿。舌苔薄白,舌质淡,六脉浮紧,皆可证明为太阳伤寒证。选方:麻黄汤。拟方:麻黄4g、杏仁10g、桂枝10g、生甘草6g。三剂而愈。
心语:
患儿除了舌苔、脉象外,观察乳蛾十分重要。辨证“无汗而喘”是诊断麻黄汤证的关键,是必有症状。
皮肤过敏证
例四:
王某,男,50岁。
病史:
患者罹患荨麻疹3年,素日特怕风寒,每感受风寒即发病,皮肤微肿,高起皮肤,色泽淡红,呈风团块,久治不愈,后经介绍,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无汗而喘,起风团块,腰痛。检查划痕(+),舌苔薄白,舌质淡,切脉沉无力,证属太阳伤寒证兼肾亏。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补肾。选方:麻黄汤加味。拟方:麻黄9g、杏仁10g、桂枝12g、甘草6g、炒杜仲15g、川断15g、桑寄生15g。七剂服完,风团块减少,汗出喘瘥,腰痛停止。唯感性功能低下,再服上方加仙灵脾15g七剂,夫妻生活好转,治疗月余,荨麻疹、性功能低下皆愈。
心语:
荨麻疹为西医名词,中医习称“瘾疹”,色红或淡,伴奇痒及灼热感,是为辨证要点。皮疹愈后不留瘢痕,中医药有好多办法处之。辨证亦分寒热虚实,病证明而可拟方,后世多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