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简史
一、中国公共卫生的早期哲学思想——中医的公共卫生理念
中国的公共卫生理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传统的“五行”学说是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等方面。“五行”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集结成书的《黄帝内经》中被描述为阴阳演变的过程。中国的传统医学认为大自然的现象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气的变化所总括,这种现象还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临渴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主张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动、精神情感等方面进行调养,以保持“正气充足,外邪无从干犯”。可以说,《黄帝内经》奠定了早期公共卫生的哲学思想。
而阴阳五行对健康的影响,例如水对健康的影响,早在公元前585年的《左传·成公六年》就有记载:“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这里的“恶”指污秽,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积存污水会致病,排除污水则保障健康。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养生类纂》引述的《鲁般宅经》说得更明了:“沟渠通浚,屋字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这些记载说明古人对住宅污水处理基本上是从安全、防病和防止意外等方面来考虑的。在卫生工程技术方面,古代中国也有很多尝试和创造。据考证,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规划及卫生设施均领先于同时期其他各国的城市:长安城有公共厕所、有管理厕所卫生的人员;街道宽敞,两侧普遍建有排水沟,考古发掘出的朱雀街排水沟遗迹宽达3.3米、深达2.3米;东西两市的巷道之下还有砖砌的排水暗沟,且均与大街两侧的明沟相通。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隔离传染病人的重要性,自秦朝时期开设的“疠人坊”制度流传甚久。《那连提离耶舍传》记载了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在香泉寺创建疠人坊收纳麻风病人的事迹,指其“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从北齐开始,寺院设疠人坊这一慈善救济行为延续了三百年,到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由地方政府接管,疠人坊从此成为官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