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性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本共用)规划教材)
- 邓丹琪
- 847字
- 2020-08-28 13:25:48
第二节 吸收功能
人体皮肤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皮肤的吸收作用是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皮肤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吸收外界物质,即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其中,角质层是皮肤吸收最主要的途径。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皮肤的结构部位及其完整性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角质层厚度不同,吸收能力也不同。一般而言,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据此可知,阴囊皮肤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皱褶部位皮肤对糖皮质激素的吸收较强,易产生萎缩纹。角质层完整性被破坏可致吸收能力增强。伴有角质层损伤的皮肤病,其皮损部位的屏障作用减弱,外用药物在皮肤有损伤或有湿疹样改变时极易被吸收。因此,大面积皮损外用药物时,要避免药物过量吸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二)角质层的水合度
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其吸收作用越强。局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可使汗液蒸发受阻,促使角质层水合,这样有利于增加药物吸收,提高疗效,但同时副作用也相应增大。
(三)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完整的皮肤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和微量气体。单纯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B族、葡萄糖和蔗糖等不易吸收。维生素C的亲水性软膏可经皮吸收,Na+、K+、Br−、PO43−也可很快被皮肤吸收。苯酚在低浓度时吸收很快,皮肤擦伤时比正常皮肤吸收增加50%,烫伤时则可增加130%。
皮肤对油脂类物质有较好的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毛囊、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皮肤对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及某些脂溶性激素吸收作用较强。对脂、水两溶的大多数物质其吸收速度与消化道黏膜的吸收和注射后吸收相当。非离子化的水杨酸为脂溶性,可被吸收,儿童大量外用易吸收中毒。其他脂溶性的酚衍生物,如间苯二酚、氢醌、焦性没食子酸,无论用何种赋形剂均可渗透皮肤。
皮肤对某些药物的吸收还受赋形剂的影响,粉剂、水溶液很难被吸收,霜剂中的药物可被少量吸收,软膏及硬膏则可促进药物的吸收;一些有机溶媒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乙醚、氯仿等可增加药物的吸收。另外,皮肤也可吸收汞、铅、砷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