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总论
自20世纪90年代,在创建“一流大学科”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为国内医学领域内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如今已由最初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成包含7个亚学科(耳科、鼻科、咽喉、头颈、听力、嗓音及小儿)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学科的综合发展,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人工听觉技术、鼻内镜外科技术、睡眠呼吸疾病综合治疗、头颈肿瘤综合治疗、鼻颅底和侧颅底肿瘤外科、嗓音医学、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以及聋病发生机制研究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本学科涵盖众多涉及听觉、平衡、嗅觉、呼吸、吞咽、发声、言语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组织器官,决定了其主要学科任务和发展方向不仅要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一)耳科学
耳科学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亚专科之一,已发展为耳外科和耳内科两个主要分支。其中,随着高分辨率影像技术(CT和MRI)、神经监护设备、动力系统、介入及导航设备、人工听觉装置等技术的快速更新,耳外科实现了大跨越发展,已分化为现代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及颅底外科三个亚专业。
耳显微外科包括主要针对慢性中耳炎的外耳道成形、鼓膜成形及听骨链重建等治疗,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更加注重听觉功能的保留和恢复,国内技术趋于成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耳硬化症、先天性中耳畸形等涉及镫骨的手术也是耳显微外科重要内容。目前足板小窗技术,CO 2激光足板开窗及足弓切断、植入活塞式人工镫骨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耳神经外科主要包括眩晕手术、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手术、颞骨外科以及人工听觉植入技术等。手术仍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重要方法,内淋巴囊减压、前庭神经切断术、半规管堵塞术均能获得较好的眩晕控制率,且并发症少。人工听觉植入在耳神经外科中极具魅力,是近三十年来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人工耳蜗植入、中耳植入、骨锚式助听器、听觉脑干、中脑植入等,适用于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听力障碍的治疗。侧颅底区域解剖复杂,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病理类型繁杂,曾被认为是手术禁区,而现代微创技术使大部分的桥小脑脚区、颞骨岩尖等侧颅底区域病变,能够通过合理的手术径路安全切除,侧颅底外科作为一个亚专业,在国内已日趋成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耳内科主要围绕听觉和平衡两大功能的解剖、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功能障碍的诊治开展基础和临床工作,多年来已在药物性、遗传性、噪声性、老年性、自身免疫性听力障碍、眩晕及各种中耳疾病等发病机制研究、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对突发性聋的规范化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针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常见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是又一热点研究领域。此外,临床听力学和耳科基础研究也在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为耳科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鼻科学
慢性鼻-鼻窦炎发病率高,影响人群众多。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密切相关”的观点,成为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的理论基础,并推动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主要治疗对象的现代鼻内镜外科技术快速发展,被称为鼻科学革命性进步。国内第一篇内镜鼻窦手术相关论文发表于1991年,此后在广大鼻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鼻内镜外科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和成功推广,绝大多数基层医院都可开展鼻内镜临床工作,同时还不断向周边学科延伸。目前,内镜技术不仅应用于鼻腔、鼻窦等各类鼻科炎性病变清除及肿瘤切除手术,同时也应用于脑脊液鼻漏修补、前颅底肿瘤和垂体瘤切除、视神经减压、泪囊开放等鼻眼与鼻颅手术;此外,内镜技术还被应用于头颈肿瘤手术、耳科手术及其他侧颅底病变处理。可以说,内镜技术推动了整个学科的进步。
(三)咽喉科学
咽喉科所涉及的组织器官与呼吸、吞咽、发声等重要功能密切相关。近十年来,国内咽喉科学的临床及其基础研究发展迅速,在传统咽科学与喉科学基础上,逐渐分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嗓音医学、咽喉反流性疾病、吞咽障碍、气管支气管学、食管学等亚专业。
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与多器官、多系统密切相关,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是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国内研发的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可实现无干扰监测,有取代前者的趋势。自多平面阻塞的概念提出,Friedman分级和Müller检查法、X线头影测量、CT或MRI测量及上气道食管压力测定技术等被用于术前判断OSAHS阻塞平面及预测疗效;各种改良腭咽成形术(H-UPPP、ZPPP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同期或分期多平面手术等众多外科方法,为不同狭窄平面及阻塞因素所致OSAHS的治疗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嗓音医学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亚专科,嗓音功能评估是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的基础,需多方位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评估嗓音状况。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主观听感知评估、自我评估、客观声学分析、声带振动特征评估、空气动力学检测、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评估体系已逐步完善。以手术改善或恢复嗓音功能的嗓音外科概念自1962年首次提出后,随新技术、设备及理论的涌现,得到不断发展,其主要包括嗓音显微外科手术、喉框架手术、声带注射填充手术、神经修复手术和喉重建手术。虽国内已广泛开展相关工作,但上述技术应用的适应证及手术操作仍待规范。此外,咽喉反流性疾病、吞咽障碍、喉气管狭窄等也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发展迅速。
(四)头颈科学
为适应头颈部肿瘤治疗、外伤救治及其形态功能重建的需要,头颈外科与耳鼻咽喉科相融合,并随头颈肿瘤治疗观念的进步得到不断发展。自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标志着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近些年来,头颈肿瘤的治疗理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头颈癌治疗更加强调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保全喉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实现这一治疗目的,需要包括头颈外科、整复外科、放疗科、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以及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并强调综合治疗的应用、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微创观念的加强。国内外近年来应用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手术只用于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的挽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在不影响患者生存率情况下提高了保喉率。对头颈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的规范化治疗、手术与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头颈部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而手术技术的提高、功能保全性治疗措施的应用以及修复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头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纵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涉及重要功能最多的学科,其临床诊疗发展的总趋势越来越强调要在去除病变的基础上保留重要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此目标,应以精准医疗循证医学与微创观念为前提,加强多中心、多学科合作,逐步有序地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与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强化专科继续医学教育,提高诊疗行为的专业化及规范化,从而不断提高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整体研究和诊疗水平。
(韩东一 王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