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目标模式与“依霖混龄”课程目标确立依据

幼儿园编制课程有几种基本模式,如大卫—为卡特提出的直接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儿童中心模式,以及路易斯—米勒提出的贝—英直接教学模式、苏珊—格里模式、蒙台梭利模式和传统模式。严格地讲,这些模式分类是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的,如果我们从课程编制的主导思想出发,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1)目标模式(也称工学模式),主张教育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2)梯度序列模式。

(3)过程模式,主张教育是一种过程,追求过程本身的价值,而非目标。

(4)过程—目标模式。

(5)环境模式。

“依霖混龄教育”课程目标模式是延续我研究的获奖课程“幼儿园‘生存’课程的研究”的目标导向模式。目标模式是巴比特—泰勒等最初提出的,后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补充。该模式的特点是先确定目的和目标(在确立目标时有的以问题为出发点,有的以科学为基础,如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教学既以科学的逻辑为基础,又以精确表述的目标为依据来进行评价)。由于这种模式强调目标的精确性、科学性、客观性及理性,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理性设计模式”(在方法上也称之为工作分析法)。又由于这种模式必须先确定目的和目标,然后再寻找达成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手段”设计。

不可否认,目标模式的产生是课程设计迈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它排除了以往课程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因而其影响力和意义是深远的。所以,在编制“依霖混龄”课程目标导向时,既看得到总体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又看到多元化的个别教育目标多层次地展现在教育活动中,相比将教育目标当作是一个整体来把控教育活动要来得宽泛些。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教育目标不是灯塔而是手电筒。如果我们将课程的教育目标当作灯塔,那么教育目标就会被看成是唯一的追求方向;而如果我们将课程的教育目标视为手电筒,那么手电筒(课程目标)就会引导我们向正确的道路前进。

“依霖混龄”课程目标主张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和要求;走进生活,熟知生活属性与操作;走进科学认知的世界,见多识广;走进儿童,追随儿童直观思维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兴趣、动机、能力等来确立教育活动目标,在制订课程目标时至少考虑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儿童的各种需要、兴趣、问题和能力情况,了解儿童生存的社会背景、家庭、父母和经验水平的基础,从儿童出发是关键。

第二,如何知悉儿童对某一个主题、某一事件、某一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选择他们天马行空中的关键问题,引领他们进入探索领域,满足他们主动获取认知经验以及好奇好问的欲望。

第三,如何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如家庭父母、社会团体、公共资源、自然景观等),使得家园陪伴儿童共同成长的愿望成真。

第四,如何创设多种真实情境中的隐形环境和多条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途径,催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如何规划在同一时空中让3—6岁的儿童在一起共同“学生活”“学做人”“学学习”的教育目标达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六,如何进行对3—6岁儿童在同一时空中的教学活动目标达成和年龄段目标达成的测查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