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私募推倒重来

股指期货的出现,让“做空赚钱”成为现实,市场从单边走向多元,进入了崭新的2.0时代。

2010年4月

电影《阿凡达》中,每个纳美族的男性在成年时,都必须攀爬到悬浮山上,去驯服一头斑溪兽(Banshee,纳美语Ikran)。斑溪兽凶猛异常,所以驯服过程非常的危险,但骑手一旦能将其顺利征服,便能从此天马行空、纵横四海。面对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如何成功地驾驭,就成为中国年轻的私募基金经理们的成年礼,危险,但又充满诱惑。

股市从1.0到2.0版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黄浦江边正式挂牌成立,一路走来已近20年,风风雨雨可谓不断。但在我看来,其间能被称为“里程碑”的事件却寥寥无几。1997年12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算是一个,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从此登上历史舞台。2005年4月,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也算是一件大事。至此,中国股市的三支主力,散户、机构、国有股终于全部到齐并实现了平等的全流通地位。按重要性再排下来,就得算今年4月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了。

股指期货之前的20年,中国股市只能算是1.0版本,虽然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不断地增长,但“买股票持有才能赚钱”的单边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股指期货的出现,让“做空赚钱”成为现实,市场从单边走向多元,进入崭新的2.0时代。而私募基金,作为与生俱来的股指期货最重要的参与者,也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

私募从黑白到彩色

私募基金的本质很简单,就是追求绝对回报,不管牛市、熊市都要赚钱。但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熊市赚钱谈何容易!尤其在一个单边下跌的市场中,再眼明手快的基金经理也会折戟沉沙。2008年是个很好的例子,沪深300指数下跌70%,公募平均下跌58%,私募基金表现最好,但平均也下跌了35%。淡水泉的赵军曾告诉我,市场刚跌20%的时候他的组合没跌,但随后就撑不住了。危巢之下,安有完卵?

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2008年,看看假设有了股指期货或融资融券,私募是如何实现绝对回报的?限于篇幅,我这里只用对冲基金中最常用的“股票长短仓策略”和“股票市场中性策略”略作说明。

策略1——股票长短仓:假设基金经理在沪深300指数6000点时持有1亿元的资产,用8000万元买入股票,1500万元做空股指期货,5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一年后,指数下跌70%到1800点。根据现已公布的股指期货交易规则,该组合的股票多头部位亏损将达到5600万元,而股指期货空头部位则因杠杆的放大所用,获利达到7000万元,整个组合实现了14%(1400万元)的正收益。

图1 对冲基金族谱

策略2——股票市场中性:基金经理对市场未来走向不做判断,但认为根据当时的宏观经济,医药生物板块的表现可能会比有色金属板块更好,所以50%仓位买入医药类股票,同时50%放空有色类股票。根据2008年的分行业指数,医药板块总体下跌45%,造成多头实际亏损2250万元;有色板块下跌达到77%,形成了空头盈利3850万元。因此,该基金2008年总体回报依然达到16%(1600万元)。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之前20年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单纯的,而股指期货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知道真实的世界是彩色的、多元的。正如图1所示,国际上私募对冲基金常用的方法至少有三大类,多达十几种,且至今仍在不断衍变中。

对冲从魔鬼到天使

当然,对冲策略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我有切肤之痛。1994年,我加入英国巴林银行(BaringBrothers)担任行业研究员。次年2月,我们新加坡分行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NickLeeson)违规操作,在日经225股指期货多头仓位上,造成了至少10多亿美元的不确定敞口风险,直接导致具有223年历史的公司被分拆出售,这就是著名的“巴林银行事件”。作为亲历者,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事发当天整个办公室里极度震惊、惶恐的氛围。

展望中国未来的十年,我丝毫没有感到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在逐步降低。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私募基金要获取绝对回报,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并理解股指期货这头“斑溪兽”。它可能是魔鬼,也可能是天使,关键是自己的驾驭能力是否娴熟、风险控制能力是否到位、人才储备是否充分。而对于投资者而言,用以往的业绩和经验来挑选私募的方法将不再可靠,甚至变得危险。新的世界,我们需要新的标准,私募需要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