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济世碎金方》又名《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为明代王文谟撰。王文谟字继周,生卒年不详,为江右建之旴(今江西省抚州市)人。王氏出生在一个世医之家,其祖父王杏林及父亲王云泉皆通医术。《济世碎金方》即是由其祖父“秘传之方”和其父亲“经验之药”,加之王氏自己“尝取效之术,及闻江湖道中玄妙之剂”汇集而成。据该书所载,王文谟还著有《医学钩玄》《幽谷回春》《禽遁玄书》等书,但迄今未见。
《济世碎金方》全书共4卷,前三卷为正文,载王氏家传秘方千余首,包含内、外、妇、儿等各科,范围广泛。所载方剂大多先论主治,次列方药剂量及炮制,后叙制作方法及服用方法,少量方剂还记录了加减之法。这些方剂大多是简便的经验之方,鲜见中规中矩的经典方剂,方名中可见“仙方”“秘传”“祖传”“家传”等字,书中也多处出现“珍藏”“至妙”“不可轻传”“神效”等描述,突出了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真世不传之方,实为镇家之宝”的特点,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经验良方。卷四附录《秘传神仙巧术各色奇方》,主要是作者辑录大量江湖散人王武烈(仰周)、黎川散人江朝仰(惕武)等走方医所用之方术,如“喂猪方”“增豆腐法”“菜园无虫方”“白衣去墨方”等;同时还收录了众多咒禁术、魔术、投机取巧术等内容,如“追赃法”“拂字法”“作金之法”“造玉石法”等。这些方术往往不是用来治病的,只是走方医的谋生之法而已。为我们研究古代走方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值得学术界予以关注。
《济世碎金方》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次年由闽建书林陈静宇积善堂刊刻。该书在中国已不存,仅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1594年积善堂刻本一部,以及依据该刻本转抄的日本写本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抢救、保存中医药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复制回归,200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1594年积善堂刻本影印出版了该书。该本共分4册,第一册卷首有文林郎任广东潮州惠来县事樵阳台云郑可大“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叙”,其后为作者自撰“家传碎金方引”,其后为目录。该本为下粗黑口,前三卷上版心为“医学秘传”,第四卷为“继周奇书”,版心刻卷数、页码,每卷单独计页,上黑鱼尾。序文每半页6行,行16至19字不等,正文每半页12行,行26字,四周单边。无扉页,书末有牌记:“万历甲午岁仲冬日吉书林积善堂静宇绣梓”。该本刻工比较拙劣,纸墨亦较差,许多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辨认。
本次整理以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万历二十二年积善堂刊本为底本,以《奇疾方》为他校本,采取以下校勘原则和体例: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句读。
2.原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原书中代表前后文的“右”“左”字,一律改为“上”“下”字。
3.底本中药物异名,若属少见难懂者,出注说明。若底本中药名使用音同、音近字而不影响释名,也不影响使用习惯者,以规范药名律齐不出校,如(陋)—瘘、防丰—防风、京芥—荆芥、白藓(先)皮—白鲜皮等。
4.凡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如日、曰混淆,己、已、巳不分,人、入误写者,径改不出校。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体字、俗写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如乙—一、餙—饰、叅—参、挍—校等。
5.底本中的通假字一律保留,于首见处出注说明,并征引书证。对书中难解字词加以注释。
6.底本中不规范用词较多,若因不规范而影响文义者,如“痰涎”与“痰延”、“全蝎”与“金蝎”等,则予径改,并于首见处出注。
7.底本中明显的错讹之处径改,不出注;凡底本引用他书之处有删节或改动,但不失原意者,不予改动。
8.底本中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不明所脱字数,以不定虚阙号“”补入,并出注说明。
9.底本因刻版不规范而致字号大小前后不一致,今按方中药物作大字,药物的剂量和制法、注释性文字作小字处理,不出注。
10.底本目录与正文出入很大。正文方名确凿者,遵循正文;正文无方名或以主治代方名者,根据底本目录补入方名,并据校订后的正文重新编排目录。
11.底本前三卷之首均刻有“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中宪大夫南岳吴国伦发刊”“建之旴人继周王文谟传布”“闽建书林静宇陈孙安绣梓”“经验仙方”及卷一末尾“碎金方一卷终”字样,今一并删除。
12.为方便读者阅读,今据文义适当分段。
13.底本中怪字、怪词较多,经查词典无法解决,予以原样保留,如红铁、儿目等。